導讀

俠客記得馬年伊始,馬英九寫的“馬”字被臺灣小學生指出寫錯了筆順。綠營就此大作文章:連自己姓氏筆順都搞不明白的人,如何能當好“總統”?

馬英九示範

行書寫法

除了“馬”字,還有一個非常常用的“有”字,先寫橫還是先寫撇,同樣也是一個爭議極大的話題,今天俠客帶大家來探討一下......

教育部規範筆順是這樣的

田英章是這樣寫的

到底哪一個更符合規律呢?

請看下圖

▲▲從第5、第6兩種字例,我們可以看到“有”字起筆的緣起。而且,即使是楷書,古人也有先撇和先橫兩種起筆。很多書法家寫“有”字時,也是兩種起筆都用的。

從楷書角度來看:如果真要比較一下哪種起筆最有客觀優勢,我以爲是先橫最好。先寫橫畫,最易確定“有”字的中心(僅限個人觀點)

楷·田蘊章示範

行·田蘊章示範

草·田蘊章示範

次,楷書中“有”字的書寫成功與否,較大因素在於其開始的一橫與一撇。如何安排這兩筆的長短,決定了“有”字的不同姿態。

從數學角度看,“有”字的橫撇共有4種組合形式。分別是:①橫長撇短、②橫短撇長、③橫撇俱長、④橫撇俱短。

A

第1種與第2種,最符合結字規律。

即:在兩個伸展筆畫組合時,應一長一短,以突出重點,避免雷同。對此,不同書家、不同書體對“有”字橫撇的長短處理各有不同。

B

第3種與第4種,是一種特殊結字法。

而特殊的方法也往往能產生不一般的效果。特別是第3種的長橫對長撇,是一種大膽的寫法,也主要由於這種寫法,使我明確了這樣一種認識:一種類型的漢字結構,往往可以適用兩種以上的結字規律。

後,即便是我自己,寫同一個偏旁或漢字時,也常常寫法不一。豎心旁可以有3種寫法,而我經常用其中的兩種。

對於書法中使用的筆順,我的看法是:筆順應服從於結字。字好看,筆順可以忽略,在一定程度上還增加了書法變化的趣味呢!避免把字寫死了,不是嗎?

1988年3月25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聯合發佈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確定了7000個漢字的規範筆順。

在學習本文之前,請您準備好紙和筆,不用思考或刻意安排,保持平時書寫的速度與習慣,看看自己究竟能寫對幾個?

1

“忄”

先寫點和點,最後寫豎。

2

“匕”

先寫撇,後寫豎彎鉤。

3

“萬”

先寫橫,再寫橫折鉤,後寫撇。

4

“母”

最後三筆是點、橫、點。

5

“及”

先寫撇,再寫橫折折撇,後寫捺。

6

“乃”

先寫橫折折撇,再寫撇。這個字和“及”字形相近,但筆順完全不同。

7

“火”

先寫上面兩筆,即點和撇,再寫人字。

8

“登”

右上角先寫兩撇,再寫捺。

9

“爽”

先寫橫,再從左到右寫四個“×”,最後寫“人”。

10

“凸”

第一筆先寫左邊的豎,接着寫短橫和豎,然後寫橫折折折,最後寫下邊的長橫。

11

“出”

先寫豎折,然後寫短豎,再寫中間從上到下的長豎,最後是豎折和短豎。

12

“匚”

先寫“匚”上面的橫,然後寫“匚”裏面的部分,最後才寫“匚”最後的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