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之时,萧军是萧红的救赎,他带着只剩半条命的萧红逃出了旅馆;分离之时,萧军成了萧红的致命伤,他极尽贬低这个曾经的恋人,抛弃了已经怀孕的萧红。

从相识到分离,二萧之间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最后两人却真正做到了相爱相杀。

于萧红而言,她一生经历了四段感情,每一段的结局都不算好,但唯独萧军这一段是她所最难以忘怀的。直到临死之时,萧红还曾幻想:这一次,三郎能否成为我的救赎?然而,此时的萧军已经结婚,早已不闻旧人哭。

如此悲剧的结局,并非因为萧军狠心,不过是两人从一开始就不合适,结局早已在相识的时候就注定了。

一、相识时,你是我的救赎

1932年,萧红被表哥汪恩甲抛弃。两人本就是私奔在外地,举目无亲,汪恩甲临走时什么也没给萧红留下,还欠了客栈老板一笔巨款。

既然汪恩甲已经走了,这笔钱自然是要让萧红来还。然而,这时候的萧红不仅身无分文,更是身怀六甲,没有住的地方。于是,客栈老板就直接将萧红关到了客栈地下室,要求萧红找人过来赎她。

对于萧红来说,早在私奔之时她就已经和家人决裂,如今哪里有人愿意为她出这样一大笔钱,何况萧红骨子里的骄傲也不允许她回去向那些奚落她的家人求助。

就这样,萧红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每天都被按在客栈之中,又冷又饿,虽然不至于死,但绝对是半条命已经去了。

在这样几乎绝境的情况之下,萧红遇上了萧军。为了自救,萧红偷偷写了一封信托人将它投入了邮箱,这是一封寄向报社的求助信。当时的萧军正好就是报社的作者,看见这封信之后,他对写信人产生了好奇。

身处如此环境之下的人,居然能够有这样的文笔,这个女子让他刮目相看,但报社的老板并不同意将这封求助信登报。因此,萧红想要借助社会力量将自己救出的愿望自然也是落空了。

但是,从这之后,萧军会时不时地过来看看萧红,有时候还会给她带点东西。这个身世可怜的女子,激起了他的恻隐之心,他想要做她的救赎。

于是,在一个雨夜,城中已经在发了大水,客栈地下室更是面临着被淹没的封风险,萧军趁乱将萧红带离这个关了她几个月的地方。

这一次,萧红才算是获得了自由。这样不平等的相遇,早已为日后的结局埋下种子。

二、日渐变质的爱情

对于萧红来说,此时的萧军就像是自己生命中的救世主,在自己最无助的时候,给了自己生活下去的希望。

而对于萧军来说,起初他只是觉得这个女子可怜,但在见识过她的文采之后,好感也在渐渐萌生。最为难得是,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救出萧红极大地满足了萧军作为男人所需要的“英雄身份”。

等到萧红收拾一番以后,萧军更是发现,这个女子长相清秀,笑容中透着温柔,话语间更是透着其他女子所没有的爽快。

在两人后来的相处中,这种情况渐渐发酵,两人深陷而不自知。后来,萧红的肚子越来越大,萧军也逐渐表现出了对这个孩子的不满。

虽说,孩子是在两人相识之前就存在的,一开始萧军也的确表示了自己并不介意,但是在看见萧红的大肚子之后,萧军心中总是难受。

从骨子来来说,萧军的大男子主义根本容不下这个孩子,一开始的“不介意”不过是故作姿态。萧红也看出了这一点,因此在生下孩子之后她就把孩子送走了。

并不是萧红狠心,而是她想要给萧军自己所能给的最好。与萧军在一起,自己还带着表哥的孩子,总归是膈应的。然而,她不知道的是这个孩子早已经成为了萧军心中的一根刺。

后来,萧红的写作天赋开始展露,有时候她的文章甚至能够得到业界的好评。萧军在写文章之时,萧红也能够时不时进行点评,发表自己的意见。

其实这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是萧军的心里却受不了,他想要的萧红是那个一直深受苦难,需要他保护的萧红,而不是这个比他还要强的萧红。

后来,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问世,二萧的矛盾又推上了另一个高度。

三、离开时,你成了我的致命伤

萧红出名之后,她曾经私奔生活孩子的事情也被暴了出来,各界都在对萧红指指点点。而作为她的伴侣,萧军此时非但没有安慰,反而认为萧红配不上自己。

于是,为了平衡自己心中的不满,萧军选择了出轨,如此两人才算是平衡吧。然而,就在萧军自以为平衡之后,性格骄傲的萧红却与他大吵了一架。最后的结果是,萧红被拳脚对待了。

甚至于,在外人面前,当萧红搪塞自己脸上的伤是摔伤之时,萧军直言:别不要脸了,明明是我打的。

这次之后,萧红心灰意冷,在鲁迅的邀请之下,前往了日本。等到她再次回来的时候,萧军早已经在大肆宣扬萧红与鲁迅有着某种不正当关系,尽管当初鲁迅并没有在日本。

从日本回来之后,二萧正式分手,临分手之前。萧军还以一本《为了爱的缘故》作为了两人的“分手礼物”。在这本小说中,一个是形象高大的救世主,一个是分外低贱的可怜人。

分手之后,萧红发现自己已经怀上了萧军的孩子,和上次的恋情何其相似,同样是怀着孩子被抛弃。只不过不同的是,这一次的萧红承受的是深深爱过,又失去的致命伤痛。

虽然最后的结局却是致命伤痛,但是两人的八年恋爱中,美好多过于伤痛,毕竟萧军是萧红那段灰暗生命的亮色。

即便再给萧红一次选择的机会,她应该依旧会如此选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