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早上6點,天矇矇亮,雲南省昭通市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成千上萬的候鳥已經醒來,啁啾的韻律,像天籟之音響徹這個沼澤溼地。一天前,保護區工作人員監測,已經有1221只黑頸鶴飛抵大山包越冬,與之相鄰的貴州省威寧草海,首批超過140只黑頸鶴抵達這裏越冬。800多公里外的四川若爾蓋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經是冰天雪地。還有5只黑頸鶴沒有遷徙,成年黑頸鶴正帶着“小鶴”進行適應性的飛行。“小鶴還不具備長途遷徙條件!”

保護人員索郎奪爾基等特別關注這些“高原精靈”, 11月25日,當觀測人員再次到景區觀測時發現,所有黑頸鶴已經離開若爾蓋,飛往南方。待到明年3月,雪山上冰雪消融時,它們將遷徙輪迴,又一次飛回這裏,繁衍後代。

11月中旬,飛往雲南大山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越冬的黑頸鶴

A 遷徙的鶴

1.

定位:四川若爾蓋

最後五隻黑頸鶴啓程

重陽節後,氣溫驟降,預示着寒冷的冬季即將來臨。

一場秋雨一場雪,若爾蓋溼地保護區昔日碧綠的溼地草原和岸邊豐茂的蘆葦,在陽光下變得一片金黃。溼地深處,一對黑頸鶴相隔不遠地各自埋頭尋食,不遠處的雛鳥已經開始獨立的面對大自然。

四川若爾蓋,科研人員觀測黑頸鶴的習性

在若爾蓋溼地保護區4個鎮3鄉1牧場內,35名管護人員定期展開巡邏,重點巡邏95個點位,禁止他人在保護區狩獵、捕撈、釣魚等行爲,巡邏的目的就是爲黑頸鶴營造更好的棲息繁衍環境。

藏族羣衆們都知道,黑頸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在藏族的傳中說,黑頸鶴又被稱爲格薩爾王的牧馬者。傳說中講到,其猶如號角的鳴聲能使百里外的神馬聽到出征的召喚。

在若爾蓋縣的各個小學裏,一本叫做《阿克瓊拉》的繪本備受藏族小朋友們歡迎。“阿克瓊拉”爲“黑頸鶴”的意思,在若爾蓋縣,所有小學四、五年級都會有這本環境教育鄉土教材《阿克瓊拉》。教材中《我是黑頸鶴》、《在若爾蓋的日子》、《冬天,黑頸鶴去哪兒了》繪本故事,讓孩子們既增長了知識,又更加了解黑頸鶴的遷徙、生存習性、外貌特徵等,更加體會到了愛護環境的重要性。

根據若爾蓋當地提供的近年來的鳥類監測數據,若爾蓋爲四川省最大的黑頸鶴繁殖地,黑頸鶴數量已接近2000只,數量約佔全球黑頸鶴總數的18%。

爲保護好黑頸鶴的“居住”環境,若爾蓋縣採取溼地生態效益補償、季節性限牧還溼、在實驗區緩衝區內禁牧還溼等措施,傾力爲“高原精靈”們打造生態宜居的“黑頸鶴之鄉”。

10月底,黑頸鶴陸續開啓遷徙之旅。

11月1日,在四川若爾蓋保護區,大批黑頸鶴已經開始集羣,集羣意味着黑頸鶴將成羣遷徙往雲南大山包、會澤等地越冬。若爾蓋溼地管理局科研科科長索郎奪爾基第一時間通過微信將這一情況通知了雲南大山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唳鳴之中,鶴羣結隊排成一字形從白雪皚皚的山脊上飛過,它們冒着冬天的雨雪,順着寒流的風向,一路向南。

3天后,陸續有黑頸鶴飛抵雲南昭通市大山包以及越冬貴州省威寧草海等地越冬。

11月15日,若爾蓋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5只黑頸鶴沒有遷徙,成年黑頸鶴正帶着“小鶴”進行適應性的飛行。11月25日,當觀測人員再次到景區觀測時發現,所有黑頸鶴已經離開若爾蓋,飛往南方。

11月中旬,飛往雲南大山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越冬的黑頸鶴

2.

定位:雲南大山包

1422只黑頸鶴到“家”

800多公里外,雲南大山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經做好準備。

11月5日,大山包保護區管護局開始黑頸鶴越冬巡護工作。

據工作人員觀測,11月8日下午5時在大海子溼地觀察到6只黑頸鶴。截至11月9日下午16時,觀察到大海子溼地黑頸鶴已大約有260只左右。這標誌着2018年越冬黑頸鶴首批先頭大部隊已抵達大山包,隨後的大部隊將會陸續到達。

雲南昭通市大山包鄉的海腦殼村,像衆多分佈在雲貴高原深處的小村莊一樣,與外界聯繫較少。晴朗午後,空中突然傳來一連串嘹亮的鳴叫聲,打破了鄉村的寧靜。天際中,一種大鳥成羣結隊地自北方緩緩飛來,降落在村邊的壩子裏。灰黑羽翎硃砂頂,這羣生靈的到來給原來寂靜的山村帶來了生氣。

“來不過九月九,去不過三月三(農曆)”,當地的老百姓早已習慣了這羣被他們稱爲“雁鵝”鳥類的遷徙節律。在接下來的五個月,在這裏越冬的數百隻“雁鵝”將成爲他們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好鄰居。而這些“雁鵝”就是來自青藏高原的黑頸鶴。

11月中旬,飛往雲南大山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越冬的黑頸鶴

爲了表達“誠意”,雲南大山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在大山包四個黑頸鶴夜宿地儲備了共5噸玉米和3750畝的馬鈴薯食物園基地,作爲黑頸鶴在大山包越冬期間野外覓食補充,保障黑頸鶴越冬。

11月9日,大山包保護區管護局召開了黑頸鶴越冬護鶴員工作會議和業務培訓會,開始了黑頸鶴同期監測和食物補充投食工作。

11月12日,飛抵大山包的黑頸鶴數量達1025只,據監測11月13日數量達1248只,是近年來黑頸鶴遷入大山包速度最快,數量最大、來勢最迅猛的一次遷徙。同時,據11月14日監測,隨黑頸鶴遷入大山包越冬的野生水禽數量明顯增多,赤麻鴨400餘隻,斑頭雁500餘隻,紅嘴鷗20餘隻。

除了提供食物迎接這些遠道而來的“貴客”,爲了不打擾這些客人,大山包自然保護區還特別規定:嚴禁進入黑頸鶴的活動區域,不要大聲喧譁,不要干擾黑頸鶴的正常覓食,特別注意不能放飛無人機等活動。

據大山包護鶴員11月19日晨同期監測:大海子溼地827只,長會口溼地188只,勒力寨溼地66只,小海壩溼地341只,共1422只。大山包保護區工作人員王遠劍介紹,今年飛抵大山包的黑頸鶴速度快、數量多、規模大,“短短的10天時間追平了大山包歷史最高紀錄。”

在貴州威寧草海越冬的黑頸鶴

3.

定位:貴州威寧草海

人工種草讓黑頸鶴“住有所居”

11月9日,貴州威寧草海迎來首批越冬黑頸鶴,145只黑頸鶴翩翩飛抵草海,黑頸鶴集中棲息在草海湖東岸、南岸、西南岸的淺水沼澤地,主要在劉家巷、朱家灣、胡葉林、溫家屯、陽關山、吳家巖頭、王家院子等 7個區域棲息。

威寧草海管委會監測科科長李傑介紹,爲了讓前來草海越冬的黑頸鶴“住有所居”“喫有食堂”,草海管理委員會加大巡護力度,在草海溼地保護區內的黑頸鶴棲息地,通過人工種草的方式,大量培植環草海人工草地供候鳥棲息,並在胡葉林、溫家屯和朱家灣三個點連片種植黑頸鶴等珍稀鳥類喜食植物6000畝,讓越冬的鳥兒在草海安心過冬。

在貴州威寧草海越冬的黑頸鶴

11月5日,來貴州威寧草海越冬的黑頸鶴數量已經達到600多隻。

“目前已經有990多隻黑頸鶴到草海越冬。”11月23日,李傑介紹,可喜的是,黑頸鶴數量逐年增加了,村民的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了。

在黑頸鶴飛抵草海越冬的同時,其他越冬鳥類也紛紛南遷到草海。截至目前,已有黑頸鶴、灰鶴、斑頭雁、骨頂雞、赤麻鴨等各類候鳥1.6萬餘隻到草海越冬,在這裏越冬候鳥數量預計將在2019年1月上旬達到高峯。

若爾蓋溼地黑頸鶴共舞

B 追鶴的人

巡護員劉廣惠 草海深處的“鳥人”

立冬後的威寧依舊陽光明媚,溫暖如春,每天清晨6點,無需鬧鐘,劉廣惠便在黑頸鶴的鳴叫聲中醒來,穿戴完畢後,背上照相機,跨上望遠鏡,一如既往的走向候鳥遷徙地,開始一天的工作。這樣的日子,劉廣惠已經堅持了29年。

巡護員劉廣惠

劉廣惠是貴州威寧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十餘種珍稀鳥類的發現者,在威寧民間,他被稱爲“首席鳥專家”“鳥人”,他還是方圓幾十裏最會“拍鳥”的人,他的真實身份爲威寧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名巡護員。

每年秋冬季,上千只黑頸鶴會如約從遙遠的若爾蓋飛抵貴州草海越冬,今年因爲氣候偏暖,黑頸鶴抵達的時間比往年晚了5天。

隨着候鳥不斷增加,巡護工作也更加繁重起來。

“我作爲草海長大的人,能夠當上巡護員是我的榮譽,明天醒來能夠第一時間看到黑頸鶴,是最高興的事情。”劉廣惠介紹,1989年,20歲的劉廣惠主動申請當上了草海保護的義務環保員(2015年改稱“草海巡護員”),自此便開啓了他與草海數十年如一日的“草海之戀”。當了29年草海巡護員,他待鳥兒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

因爲這份熱愛,劉廣惠成爲較早一批踊躍加入草海保護的“環保衛士”。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的他,熱衷於鳥類保護、識別,還通過自學成了鳥類識別高手,在草海發現了十餘種珍稀鳥類。工作之餘,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到草海里拍照。因爲愛好拍攝鳥兒,他還成了鳥類攝影的一把好手。在他的鏡頭裏,“獨家”記錄下了草海生態慢慢恢復的變遷。他還記錄下了來草海安家落戶的鳥類,如彩䴉、東方白鸛、紫水雞、烏雕等珍稀鳥類10餘種。

“草海就是我的家,鳥類就是我最親愛的家人,我離不開它們,照顧好它們是我的工作。”劉廣惠介紹,尤其是在冰天雪地的時候,他們需要從冰面上走到黑頸鶴棲息的地方,“看看它們是否被凍住或者凍傷。”

如今,他的責任越來越重了。制止管護範圍內私搭亂建和森林防火等等,都歸他管。就“性價比”而言,草海巡護員這份差事其實並不“光鮮”,可劉廣惠幹得不亦樂乎。他和其他43位同事把草海“劃片承包”,不間斷巡護着這顆“高原明珠”。

隨着草海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旅遊產業的開發,來這裏旅遊觀光的客人多了起來,劉廣惠的“圈子”也大了不少,不少專家學者、攝影愛好者、媒體記者登門拜訪。“這是好事情!”劉廣惠說,“希望大家都參與到草海的保護中來。”

劉廣惠很喜歡目前的工作,他說:“我願意一生與草海相戀相守。”

四川若爾蓋,科研人員在尋找黑頸鶴的巢,對黑頸鶴繁衍進行研究

藏族巡護員如科:爲一窩鳥蛋守護一個月

每年3月,水草還被厚厚的積雪所覆蓋,黑頸鶴的先頭部隊就已經從溫暖的南方越冬地返回。

而這時,巡護員、科研人員也駐紮到若爾蓋保護區的核心區花湖周邊,等待着鶴羣的到來。最先返回的黑頸鶴,當仁不讓地佔據資源條件最好的地方,在新一輪繁殖期開始之前,它們首先要做的是將去年出生的子女趕走。

接下來,在若爾蓋溼地的半年時間裏,黑頸鶴將在在這裏求偶、組建家庭、繁衍後代。

今年3月14日晚,一聲聲熟悉而又久違的鳴叫聲打破了暮色中寧靜的若爾蓋溼地。若爾蓋保護區工作人員如科發現了今年首批迴到家鄉的黑頸鶴,他興奮地用藏語向這批“先遣部隊”問好:“你好!你好嗎,黑頸鶴?”很快,若爾蓋溼地管理局科研科科長索郎奪爾基驚喜地接到了如科的報喜電話。索郎奪爾基發現,今年黑頸鶴飛回若爾蓋的時間比去年早了兩天,並且,它們中有不少是三口或四口之家。

四川若爾蓋溼地黑頸鶴一家三口

這個季節,大批黑頸鶴已陸續到達他們的出生地——若爾蓋溼地保護區,開啓了新一輪的繁衍後代、延續種羣的艱鉅任務,飛回故鄉若爾蓋的黑頸鶴進入了發情期,進入成鶴行列後,雄鶴就用歌喉和舞姿來贏得雌鶴的青睞,大聲鳴叫和嬉戲追逐,都是它們求偶的標誌。

今年5月,如科在巡查中發現,一對求偶成功的黑頸鶴在花湖溼地築起了愛巢,他發現這對黑頸鶴竟然把巢築在離棧道15米外的地方,黑頸鶴容易被遊客干擾,出於職業敏感,他馬上這一情況電話上報管理局負責人。“你最近把那個點守好,不要讓人去打擾它們!”

幾天後,他驚喜地發現,黑頸鶴產下了兩枚卵。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如科每天趕在遊客到來前到這兒,等遊客走完後才離開,他除了日常巡護外,更重要的責任是當好護衛,防止遊客和牧民靠近黑頸鶴的巢,他最擔心的就是,因爲遊客干擾,兩枚蛋無法正常孵化。

四川若爾蓋,如科守護一月後,破殼而出的一對小黑頸鶴

工作之餘,他也會在花湖的亭子遠距離觀察這對“新婚”黑頸鶴的行蹤,通過觀察,他發現每天白天,鶴爸爸和鶴媽媽會在周邊水草中嬉戲覓食,雄鶴和雌鶴輪流孵蛋。

一個月後,兩隻毛茸茸的小鶴破殼而出,如科用手機拍下這對小可愛的照片後,第一時間發給索郎奪爾基。任務完成後,他激動的對索郎奪爾基說:“小黑頸鶴孵化出來了,終於可以鬆口氣了!”

四川若爾蓋,巡護員騎着摩托車在溼地周邊巡護

如科擔任巡護員已經10年,是若爾蓋溼地35個巡護員其中之一。

若爾蓋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負責人石磊說,下一步,保護區還計劃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觀測力量:“現在我們每年在跟科研院所合作,派我們的人學習,然後慢慢地提升我們保護區的黑頸鶴保護能力。”

生態更好了,黑頸鶴更多了,這都要得益於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生態環境以及大家的不懈付出。

索郎奪爾基介紹,除了四川大學,還有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蘭州大學、中國林科院溼地研究所和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機構長期在若爾蓋進行研究,保護高原環境、保護黑頸鶴等高原精靈。

紅星新聞記者 王明平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敬玲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