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赋如此高的赵匡胤统一北汉这个受到辽军帮助的小割据政权,却如此困难,拥有大量骑兵的辽国是很强大的。赵匡胤(927~976)为宋太祖(960年~976年),河北涿州市人,出生于洛阳夹马营。

文明的赵匡胤

赵匡胤(927~976)为宋太祖(960年~976年),河北涿州市人,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父亲先后为后唐、后晋、后汉的军官。赵匡胤起初投奔后汉大将郭威,因喜爱武艺,得到了郭威的赏识。后又参与拥立郭威为后周皇帝,被重用为典掌禁军。柴荣时,他又因战功而升任殿前都点检(皇帝亲军的最高将领),掌握了后周的兵权,兼任宋州(今河南商丘县)归德军节度使,负责防守汴京。周世宗死后,7岁的柴宗训继位。

赵匡义和赵普等人策划政变,960年正月,制造北汉和辽国军队联合南下攻击后周假消息。朝廷派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御敌,行至陈桥驿驻宿。发动“陈桥兵变”,赵匡胤被黄袍加身。赵匡胤带领大军返回汴京。大臣韩通被杀,宰相范质、王溥屈服。正月初五下午,赵匡胤称帝,国号宋,定都汴京,史称北宋。

961年七月接受赵普的建议,与石守信等人在宫中饮酒长谈,推心置腹,轻松地解除了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不久,以同样的手段剥夺了王彦超等节度使的兵权。如果没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这种有些类似卸磨杀驴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和平产生的,这几乎很有可能会激起兵变。具有强大人格魅力的赵匡胤却可以这样做,并且轻松成功。

赵匡胤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在赵普的帮助谋划下,先后攻灭了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开宝元年、二年,及九年三次攻打北汉,均因辽军来援,顿兵太原城,久攻不克而还。天赋如此高的赵匡胤统一北汉这个受到辽军帮助的小割据政权,却如此困难,拥有大量骑兵的辽国是很强大的。

接受赵普强干弱枝的建议;设置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各州的赋税收入除留下正常的经费开支外,其余的一律送交京师,不得擅留。既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又使地方无法拥有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将地方部队中的精锐将士,统统抽调到中央禁军,使禁军人数扩充到几十万。地方部队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员,缺乏作战能力,地方再也没有军事能力与中央对抗了。逐渐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担任长官,以取代跋扈难制的军人,并在知州之外设立通判,两者共掌政权,互相牵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设置副相参知政事,分散和牵掣宰相权力,宰相和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军政归于枢密院,其长官叫枢密使,枢密院与执政合称“二府”。财政大权归于三司,其长官叫三司使,号称“计相”,这三者地位差不多,都直属于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防止了大臣专权的局面。但这些措施也使得官员增多,开支增大。

赵匡胤很喜爱读书,常手不释卷。赵匡胤用人不问资历。他一方面命令臣下要注意选拔有才能而缺少资历的人担当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随时留心内外百官,见谁有什么长处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记在本子上。每当官位出缺,他就翻阅本子,选用适当的人去担任。这又使臣下致力于提高自己。

宋太祖接近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宋朝历任皇帝即位时,都必须拜读这份宋太祖遗训;内容有下列三点:(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jí)之。

北宋政区范围,此时汉族控制区域基本相当于秦朝政区范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