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中世纪的时候,走在浪漫的巴黎街头可是时刻有被泼大粪的危险的。据说法国人发明了香水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巴黎的臭气熏天(不知真假)。

但是同时期的中国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困扰?我以前是知道中国人处理粪便是靠挑大粪的,民国时期这还是一个非常赚钱的生意,为了争得挑大粪的权力往往还要大打出手,争着掏大粪!

但是今天提到了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这个我还真没想到,我只知道以前在南方的农村里头,洗菜和洗马桶往往都是在同一条河里。但是北方的大城市,比如北京,长安怎么处理。这还真是个问题,毕竟人家基本没什么河嘛。

稍稍查了点资料,大致搞清楚了,原来是中国古代的大城市,其实都是设置有完善的排污设施的,在有些非常讲究卫生的朝代,这些被良好维护的设施是能够很好地起作用的。

古代城市排污设施

以长安为例来证明一下古代城市的排污设施:

对于秦咸阳城来讲,通过宫殿建筑区考古发现的陶水管道、排水池、散水等遗物遗迹,我们仍可想象当年咸阳排水系统的完善。陶水馆道由陶管套接而成,陶管一般长 58-59 厘米,一端粗、一端细,粗端口径 28 厘米,细端口径 25厘米,壁厚 1 厘米,表面饰绳纹。排水池四个,其中一个排水池保存较好,长 3.2米,宽 2.7 米,深 0.4 米 -0.7 米。池底铺设板瓦,池的四壁皆夯土筑成,池壁接近底部用草拌泥涂抹,其东壁用空心砖砌筑。落水口在南,通于陶漏斗内,漏斗下为直角弯头,再下接套接而成的陶质管道。4 个排水池下接的陶水管道各接不同方向的排水。

唐长安在今西安市区,有统一的排水系统,宫禁之中的排水设施最为讲究。在唐西内苑故址发掘出土中一段唐代排水渠,属于地下暗渠,渠底和渠口铺砖或石,渠壁由砖砌成。渠道内每隔一段都安装了一组闸门。第一道闸门为直灵窗形,由铁条构成,可以拦阻较大的污物;第二道闸门由布满菱形的铁板构成,可以滤出较小的污物。排水渠道不畅时,只要打开闸门附近渠道口部覆盖物,即可进行清理。所以,渠道内的闸门具有防止渠道淤塞的作用。坊市之内,一般在曲、巷的小路之下也有用砖砌成的地下排水道。污水,污水由此流入坊市衔道两边的排水沟,再流入城内大衔两旁的明沟内,最后排出城外。

排污系统的维护

历代对于城市排水、排污系统都十分重视进行管理与维护,使其充分发挥排水、排污作用,维系城市功能。

唐设工部,内有“工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城池土木之工役程式”。又有“水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津济、船舻、渠梁、堤堰、沟洫、渔捕、运漕、碾嵦之事”。据《旧唐书·职官制》,唐代设有水部都水监,“掌天下川泽津梁,虞衡之采捕 , 渠堰陂池之坏决 , 水田斗门灌溉之政令”。

宋代开封的排水、排污设施开始由开封界河沟司掌管,熙宁九年五月十七日宋神宗下诏,因开浚河道工程已完,撤除了界沟河司,而隶属于都水堤举管辖。

明朝对排水、排污系统设有专门的官吏进行管理,具体事务由五城兵马司负责,同时和锦衣卫等部门共同巡视。如有怠慢,则巡街御吏参奏处理,知情不报,连同巡街御吏一同处置。成化十五年(1479 年),虞衡司增添员外郎一名,专一巡视京城街道沟渠。凡街道坍塌,沟渠壅塞,由工部都水司派人进行疏通及修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