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云和月,

  四十年来家与国。

  共同的记忆符号

  生动诠释了伟大时代与宏伟变迁

  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题“盛放·40年家国”,

  讲述民族地区因改革开放而留下的精彩故事,

  寻找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朱智忠: 原生态民歌推手见证中国民歌发展历程 人物简介

  朱智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中国民协民间音乐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杂志主编,文艺部采录组组长,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主编。曾多次荣获国家广播电视文艺政府奖;1992年获国家广电部弘扬民族文化突出贡献奖;2006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德艺双馨奖。曾任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委(歌曲类)、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评委、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委。

  从收音机时代的广播,到影像时代的电视媒介,再到专业的音乐杂志,四胡专业出身的朱智忠,一辈子都和民族音乐密切相关,尤其与中国的民歌有关。

  作为原生态民歌的主要推手,朱智忠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这些充满了泥土芬芳的民族民间音乐,为中国音乐和世界音乐提供了重要养分,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最具辨识度的绚丽花朵之一。

  从学习四胡开始接触民歌

  ▲1992年,朱智忠在录音棚和四胡演奏家吴云龙合影留念。

  1977年,生长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朱智忠开始学习四胡,师从一代蒙古族四胡宗师吴云龙,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民歌生涯。1980年,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今通辽市)歌舞团的一名四胡演奏员。

  那时,科尔沁草原上活跃着一位叙事民歌手,名叫查干巴拉,草原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牧民们进城买收音机,就是为了收听他演唱的蒙古族民歌。一些不懂汉语的蒙古族群众无法和售货员交流,就用手指着收音机说“查干巴拉”,售货员就知道牧民要买收音机了。在哲里木盟歌舞团担任四胡演奏员时,朱智忠有幸同这位草原艺术家合作过,为他伴奏。

  上世纪80年代初,哲里木盟歌舞团的演出任务非常繁重。演员们要分成几个乌兰牧骑式的小分队,一年有350多场的演出,几乎天天都在草原上奔波。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加快,朱智忠他们演出的内容变了,形式也变了。好像一夜之间,港台音乐来了,邓丽君的歌声风靡全国。人们对音乐的喜好、需求显而易见——大家喜欢贴近生活的歌曲。

  哲里木盟歌舞团抓住这个机遇,在乐队里增加了电吉他和萨克斯等乐器。朱智忠他们带着新歌,从内蒙古通辽市出发,给老百姓唱民歌,一路唱到北京。这样的演出很快火爆了黑吉辽,也火爆了天津、北京。演出中,《金戒指》《雕花的马鞍》《乌苏里船歌》,以及根据外国歌曲改编的《北国之春》《西班牙女郎》《拉网小调》等曲目,异常受欢迎。

  “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这是李谷一演唱的《乡恋》。那时,中国音乐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人物便是歌唱家李谷一。尽管《乡恋》引发了诸多批判,但这首歌唤醒了封闭已久的音乐情绪,老百姓极喜欢这首歌,因为它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

  在山水间找寻民歌声源

  ▲朱智忠(左二)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录制侗族大歌。

  1985年,朱智忠来到中央民族大学作曲专业学习。当时的音乐系有来自全国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那里是民歌的天堂、民歌的海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歌曲创作迎来了“爆发期”。一首《信天游》引爆了内地流行歌坛的“西北风”。在这次热潮中,徐沛东、苏越等音乐人创作了《我热恋的故乡》《心中的太阳》《少年壮志不言愁》等歌曲。这些作品多采用陕北民间音调,以黄土高坡古老的信天游苍凉、刚劲的曲风为主,汲取了北方民间音乐元素,并引入了欧美摇滚风格。这在中国通俗音乐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突破,成为中国歌坛的一个辉煌记录。

  毕业后,朱智忠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工作。工作之初,他几乎每天都在音响资料室浏览民歌,倾听来自不同地域的天籁之音。他不禁感慨万千: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文化巨匠在无人传承的遗憾中离世,他们的技艺靠的是口传心授来传承,失去这些国宝就等于失去中华文明!

  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FM90.0调频立体声频道刚开播不久,编播人员非常紧张,不足10人的队伍每天要提供18个小时的播出量,每个人要制作几档节目才能满足播出需求。这期间,朱智忠参与制作了由彭修文、黎英海、秦鹏章等人发起,联合6家单位共同推出的“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征集作品评选”活动。第一次参加如此大型的活动,朱智忠深有感触,他意识到:中国的音乐迫切地需要向世界表达。带着这个任务,朱智忠先后负责《神州乐坛》《乐坛人物》《音乐创作巡礼》等专栏节目和大量日播欣赏节目。在这个过程中,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到祖国的山山水水间找寻民歌声源。

  朱智忠创办的《一方水土一方情——民族风情和音乐》系列专栏节目由此问世。节目组沿着黄河,从源头直抵八百里秦川,一路上听藏族山歌、蒙古长调、花儿小曲、漫瀚调(沙漠调)、二人台、信天游,再下四川、上云南、过贵州,掀起“盖头”,直面歌王。几年下来,近百期带着泥土芳香的节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青海花儿歌王朱仲禄在家中听到《放歌花海六十春》的专题时,听到自己20多岁去北京给毛泽东等领导人演出时的实况录音,给朱智忠打来了电话,70多岁的老人竟然泣不成声。

  采录,成了朱智忠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他持续了很多年的工作。

  1993年,朱智忠被任命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录组组长。6年的采录生涯对他来说是最难得的民歌大采风,他真切地看到、摸到中国民歌的版图,对祖国的音乐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彼时,流行音乐走向崛起。当时中央广播电台的《广播新歌评选》和《每周一歌》栏目,就是中国歌曲创作的“晴雨表”。新人新作不断涌现,诸如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蒋大为、毛阿敏、刘欢、那英、杭天琪、腾格尔等歌手,成为后来中国歌坛的中流砥柱。

  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以每两年一届的频率开展起来,推出了更多歌手和作品,迎来了以电视为主导的新时代。

  到民歌的家乡去追根溯源

  多年的采录工作给朱智忠带来的最大震撼是:中国的音乐是活的!

  到采录组工作时,朱智忠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发现很多是少数民族歌手的节目。这些节目大多录制于上世纪50年代,比如蒙古族歌王哈扎布、海南黎族歌王王妚大、西北花儿王朱仲禄、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湖北民歌手蒋桂英等等。朱智忠了解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曲家们广泛吸收民歌素材,创作了一大批经典作品,如《敖包相会》《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掀起你的盖头来》《牧歌》等;还有一批器乐曲,如《北京喜讯到边寨》《嘎达梅林》《梁祝》《春节序曲》等。王洛宾更是把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民歌进行了非常成功的演绎,在交通和通讯都十分闭塞的年代,让人们感受到了西部民歌的魅力。

  就连改革开放后迅速占领市场的港台音乐,也有很多民歌元素。邓丽君的很多作品就是根据民歌改编的,借鉴了蒙古族、达斡尔族的民歌,汲取了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不同地域的民歌元素。由于乐曲编配新颖,使用了电声音色,邓丽君的歌让人耳目一新,很受欢迎。受港台及国外的流行音乐影响,大陆年轻一代的音乐创作群体进入工业化时代,音乐体裁逐渐局限在城市。

  对此,朱智忠深感痛心。他认为,很多主流传播媒体和从事音乐传播、音乐教育的人将眼光投向了外面,没有看到民族民间音乐丰厚的家底,因此对民族民间音乐表现得非常少。但就他的了解来看,民歌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是祖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它必须在媒体当中占有一席之地,让后人听到它、见到它、摸到它。

  2001年11月,中央电视台创立西部频道,其中有一档节目叫《魅力12》。见到栏目制片人李罡后,朱智忠与其一拍即合,立刻加入其中。《魅力12》以民歌在不同时期演绎的版本为发展脉络,通过寻源来串连环节。一次次寻源的过程,加深了朱智忠对民歌的痴迷程度。

  以歌曲《牧歌》为例,早期的《牧歌》源自于呼伦贝尔民歌《乌和尔图灰腾》,使这首民歌在中国流传开来,是因为著名的音乐家安波和许植。他们是在昭乌达盟(今赤峰市)记录这首歌的,而提供给他们的原始音乐素材的老人叶赫·吉日木,是在伪满时期给日本人做劳工的时候,从日本军官播放的唱片中听到的。

  寻源从北京的许植开始,到昭乌达盟的叶赫·吉日木,再到这首民歌的原生地呼伦贝尔……重新回到草原,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朱智忠心中民歌的“摇篮曲”。在那里,他们找到了《牧歌》的源头,后由吉祥三宝一家人演绎了新的、更时尚的版本。

  原生态音乐的舞台搭好了

  ▲中国原生态歌王世界巡演-北京演唱会海报。

  2003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决定举办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朱智忠被任命为此次大赛的竞赛组组长,他要在两个月内从全国各地紧急调集几百个原生态民歌手来参赛。

  那是朱智忠参加工作以来最艰巨的一次任务,36小时不合眼成了家常便饭。参与工作的年轻人和志愿者和他一样,带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工作。整个大赛进行了6场决赛、一场颁奖晚会;邀请了上百人的专家评委,他们由歌唱家、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组成。

  在比赛现场,大赛名誉主席郭兰英听到这些民歌感叹道:“在民间音乐面前,我们都是学生!”作曲家三宝是最后一天到场的评委,当他看完黑骏马组合演唱的《嘎达梅林》时,激动得说话哽咽。这次大赛也标志着中国的原生态民歌以集团军的方阵走进中国强势媒体。

  2004年春节,被业内人士评为“电视民歌节”,从正月初一到初七,央视每天都播放3小时的原生态民歌。

  此后,《民歌·中国》栏目总制片人王冼平找到朱智忠,请他担任这档日播原生态民歌栏目的主编。这又是一个为中国原生态民歌“驾辕的活儿”。

  在原生态备受官方重视的背景下,原生态民歌的春天来了。同时,以新的演绎方式演唱的传统民歌,俗称“新民歌”的组合也轰轰烈烈走进大众视野。不同于传统民歌,新民歌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顺应市场的潮流而诞生的。

  可以说, 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和2006年的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将原生态热潮推到各地,客观上更加推动了新民歌的发展。朱智忠说:“中国音乐的歌和舞是不分家的,所以我们要做一场歌舞盛典,让56个民族的歌舞集体亮相。”

  作为新民歌的主要推手之一,朱智忠认为,新民歌分两种:一种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加入新的音色,比如大量电声音乐进入到传统音乐中,跟民族音乐结合,形成新的节奏;另一种是今天所创作的民歌,比如王洛宾创作的歌曲,是在传统音乐上填上了自己的词。

  从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开始,中国产生了上百个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新民歌组合,比如彝族的彝人制造、蒙古族的黑骏马、藏族的哈拉玛、维吾尔族的灰狼等等。

  新民歌是一道音乐风景线。在各种各样的音乐元素都可以很便捷地获得的今天,这些新的音乐元素、让人们更加习惯的音乐节奏,都被纳入到新民歌中去,这也是新民歌区别于传统民歌的地方。

  2007年2月,原生态十大歌王演唱会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土家、蒙古、藏、朝鲜、羌等各民族的“歌王”,继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之后,再次回归到观众的视野。这些“歌王”有太行山上的羊倌歌王石占明、黄土高原的信天游歌王赵大地、山西歌王高保利、内蒙古漫瀚调歌王奇富林、三峡歌王农民兄弟组合、震惊世界的女呼麦歌王文丽、雪域高原的山歌王子扎西尼玛、朝鲜族民谣歌后卞英花、蒙古长调歌后阿拉坦其其格、青海花儿王子索南孙斌等。演唱会用“原生态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不插电、不用麦克风,伴奏也以乡土乐团的形式呈现,还原最本真的原生态韵味。

  民族民间音乐应该更加根深叶茂

  ▲2011年,东方之声原生态艺术团在德国石荷音乐节上演出。

  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初做音乐栏目,朱智忠就产生过“向世界表达中国音乐”的想法,正所谓“不忘初心”——2008年北京奥运会终于为他提供了机遇。

  受中国对外文化集团邀请,朱智忠策划了一个成熟的原生态音乐项目——情景音乐会《行路知音》。《行路知音》以马可波罗为主线,虚构了他与楼兰姑娘的爱情故事,在此基础上演绎中国各族民歌尤其是情歌。之所以设置马可波罗这个人物,朱智忠的想法是,作为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马可波罗的脚步走遍中国各地,由此可以让来自全世界的观众体验到我国各地浓郁的民族风情,用音乐讲述中华民族的故事。《行路知音》于奥运会期间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各国观众反响热烈。这正是中国的音乐人为“向世界表达中国”所作出的努力。

  2009年,受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委托,朱智忠创建东方之声原生态艺术团,多次赴海外演出。2010年,他们参加法兰克福中国年,随后又到瑞士、荷兰、瑞典、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演出,向外国的友人讲述中国的风土人情和音乐故事。

  2014年,朱智忠和他的演出团队参加第48届美国史密森尼民俗文化节,他们把中国的民歌带到了华盛顿广场。演出因为观众热情高涨,从7天增加至14天,蒙古族音和思琴乐团的演出、侗族大歌、浙江婺剧等节目受到国外观众热捧。值得一提的是,音和思琴乐团还受邀在肯尼迪艺术中心作专场演出,并向全世界直播。这样强烈的反响让朱智忠意识到,中国的原生态文化确实有无穷的魅力,它能沟通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们,是全人类的珍宝。

  在这些对外交流活动中,朱智忠感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正是世界观众所感兴趣的,民族民间音乐需要不断地培土、浇灌,让它根更深、叶更茂。

  如今,朱智忠已经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音乐艺术专业委员会任职16年。这期间,他一直在做中国民间文化之乡的考察和建设工作。他认为,中国的原生态音乐、民歌以及传统文化,要想得到更好的传承,就要让原生态民歌传承人找到自信,找到渠道走向国际,更要依靠行政、教育、传播、文化系统等方方面面的力量,才能让民族音乐珍宝扎根更深,世世代代传承。

  朱智忠说:“现在,我们的民族乐团还在世界上巡演,中国的民歌走出去的脚步还在继续。未来,中国音乐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景将更加光明。”

  对话

  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

  ▲音和思琴蒙古族原生态乐团主唱达布希拉图(前排右二在美国史密森尼民俗文化节上与美国观众互动。

  问

  新世纪以来,文化领域都在强调“原生态”,尤其是原生态音乐非常火,您怎么看待原生态音乐?

  朱智忠:原生态音乐是从人类远古时代走来的,但是它可不是哪个民族都有。很多民族在发展中丢掉了他们的原生态文化。原生态植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土壤,如果它丢失了,就等于是历史的一种缺失。音乐从人类有语音就产生了,一步步发展而来,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现在我们每一次唱原生态的歌,做原生态的节目,都是对祖先文化的一次传承和敬畏,都十分有意义。

  问

  现在我们在各种音乐节目中都经常听到新民歌,新民歌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朱智忠:当下的科技这么发达,人类拥有这么丰富的乐器、技术、音乐、演绎方式,人们不可能不去使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科技日益发展。在全世界成为地球村的今天,共享科技成果,彼此影响也是必然的。现在的这一代音乐人,他们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所以,新民歌的流行无可厚非。他们采用新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听众也喜欢这些歌。不管用什么方式演绎,最重要的是能走近人们的生活,被人们接受。大家都知道,凤凰传奇的歌每天都出现在广场舞中,这就说明老百姓喜欢他们。民歌本来就来自于生活本身,所以也应该回归生活。

  问

  您多年来致力于传播民歌。那么,您认为民歌的传承最关键的是什么?

  朱智忠: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民歌是唱给生命本体听的,也是用来滋润生命的成长的。过去,民歌存在于田间地头,我们的国家有许多歌种;现在,民歌手走上了舞台,但是他们依旧不是演员。我认为,他们上了舞台也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用心表达,表达内心的情感,表达祖先留下的文化。在这个时代里,传承是最好的保护,保护就是首先要让这些民歌活下来,而教育就是最好的传承。在民歌的传承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教育是不可缺席的。所以,建立完备的教育传承体系、文化传承体系,这是至关重要的传承方式。

  来源:中国民族报

  记者/王婧姝(图片均由朱智忠提供)

  监制/孙雅莉统筹/周芳制作/彭凤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