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左图为承古轩乐队在观海卫镇城隍庙社区的文化礼堂里排练三北古乐。

上右图为承古轩乐队负责人韩新高在演奏。 下图为记录有 68 首古曲的工尺谱古谱及三北古乐中用到的“四竹四弦”,从左至右分别为笙、 萧、管、笛、阮琴、四胡、三弦、碗琴。

它是传承六百年之久的古代民间音乐,如今虽然式微,却依然袅袅不绝;它是三北大地农耕时代的先民在四季八节举办庆典、隆重聚会时不可或缺的欢乐源泉,至今仍在老观城正月间举办的都神行会上泛起回响;它是过去民间信仰与宗族团结的象征符号,在快速变革的时代里逐渐褪去了本真的涵义,却依然是我们回顾、探索自身由来的重要途径。

它就是三北古乐,慈溪、宁波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观海卫镇的承古轩乐队所传承,至今年,承古轩乐队已成立20周年。

这支“年迈”的乐队,蕴含三北古乐的魅力。然而它在传承上遇到的困境:在古谱得以转化为现代音乐简谱后,古乐已经有了完整复原的基础。但是社会生活已然沧桑巨变,早已远离了它所呈现的时代。所谓知音难觅,正是它的现状。

古乐起源于明前

“三北古乐”四个字拆分来看,“三北”是指早年镇海、慈溪、余姚三县的北部。 “古乐”指十番、车子灯与古船曲三种民间音乐。后两种源于本地,均为地方小调,曲调细腻婉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十番则属于大调,节奏舒缓,结构均衡,使用“四竹四弦”(包括笙、萧、笛、管,阮琴、四胡、三弦、碗琴)等八种乐器,被当地城隍庙会与都神行会引为礼乐。

1997年,韩新高年届60岁退休。第二年他与4位师兄弟一道组建了承古轩乐队。旨在继承早年观海卫“月桂轩”“荫逸轩”“月荫轩”三代十番队的香火,传承并发扬三北古乐。其中,民国时期的月荫轩,正是他的师伯胡林芳负责的观海卫城隍庙会十番乐队。

从1997年到2003年,韩新高花了5年时间,把68首三北古乐由工尺古谱翻译成了现代简谱。工尺谱是中国汉族民间音乐传统记谱法之一,起源于宫商记谱法,最早出现于唐朝,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目前,工尺谱在整个余慈地区仅留下两本,另一本记录的是姚剧滩簧,能识读工尺谱的人也已极少。与简谱不同,工尺谱只记录了声调,而没有“节奏”,传统上一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学习“断句”,所以传承特别脆弱。

韩新高学习古乐时,曾花费了大量时间反复诵记才能有效背诵。直到完成转化简谱工作的那一刻,韩新高才松了一口气:师父传给他的三北古乐不至于真正地失传了。目前,承古轩乐队仍然以简谱加工尺谱结合读谱的方式,来练习并传承古乐。

2006年,承古轩乐队曾带着“四竹四弦”与古谱前往温州,找到了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民乐专家陈克秀教授。在听过乐队演奏并仔细检查带去的乐器后,陈教授从器、谱、曲、调四个方面对三北古乐作了一个鉴定。认为仅从曲调上来看,三北古乐最晚也要在明朝以前,也就是说起码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

乐队平均年龄66岁

今年,承古轩乐队迎来了20岁的生日。乐队依然年轻,但15名乐手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66岁。每个周五,乐队聚集在观海卫镇城隍庙社区的三北古乐传承基地里,进行两个小时的排练。上周五,乐队在这里集中排练。

当天排练的三首古乐,分别是十番《下山虎》、车子调《门倚栏杆》与古船曲《三弄》。悠扬的丝竹旋律响起,即使与民乐接触不多,仍然让人油然心生熟悉与亲近之感。三北古乐均为“行乐”,乐器相对较少,但听起来并不觉得单调。不同的乐器声和谐地揉和在一起,轻易就让人沉醉其中。

韩新高介绍,八种乐器各有表现风格与演奏技巧。由不同的乐手或乐队演奏同一首曲子,自然会出现差异。中华民乐强调协同,同时在个人发挥上持鼓励态度。对懂行的人来说,过去的城隍庙会与鸣鹤场的“大闹花灯”除了歌舞表演值得一看外,同时也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民乐盛会。目前,这只乐队里有三名成员是韩新高的师兄弟,年龄均已七八十岁。由于从小拜师学艺,或者干脆跟着父兄长辈学习古乐,具有良好的民乐功底,能演奏多种乐器。另外还有12名成员则是乐队近20年来陆续收纳的,分别由几位师兄弟收徒授艺。

2010年,承古轩古乐队传承的“三北古乐”,被认定为宁波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韩新高与师弟施初全被认定为三北古乐的代表性传承人。在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乐队创建了承古轩三北古乐传承基地,整理了较完整的图片、文字、乐器与视频等展示设施。每年的元旦、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乐队会前往鸣鹤古镇等地进行古乐表演。近几年,更是在杭州、宁波等地参与评比,收获了好评与荣誉。

传承是机遇也有困境

承古轩乐队中,老韩几位七八十岁的师兄弟,大都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少年时代耳闻目睹过观海卫镇、鸣鹤场举办庙会行会的盛况,领略过三北古乐的魅力。学习与传承古乐的信念,在孩提时代就开始萌芽。

从1998年起,老观城地区的多个村(社区)联手,重新自发举办都神行会,成就了每年正月初十的盛会,给当地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因为年龄偏大、身体不允许等种种原因,承古轩乐队始终没有正式参加过行会。

这些年,承古轩古乐乐队始终把重点放在古乐的传承上。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乐队分别在镇文化站、城隍庙社区、社区教育学院设立了传承基地,并与行知职高、实验二小等学校合作,尝试在孩子中寻找传承人。

众所周知,学习古乐的最佳年龄还是在记忆与智力俱佳的青少年时期。让韩新高感到遗憾的是,自己小时候有幸受到完整的古乐教育,而现在的孩子已经“无福消受”了。“孩子来学古乐,家长其实都是很支持的。”老韩说,但是学习压力太大,孩子学习古乐很难坚持下去。

这些年,承古轩古乐乐队一直公开向社会征招新成员。老韩提了两点要求:一是会一门乐器。倒不局限于民族乐器,而是要懂基本的乐理,有一定的演奏经验;二是要热爱古乐。尽管已经退而求其次,把目标放在40-60岁年龄段、又有一定时间的中年人,但乐队依然处于缺人手的状态。

“古乐本来是很鲜活的,既贴近生活,又富于想象力和感染力,擅长营造氛围,很受大家的欢迎。”韩新高说,现在的三北古乐倒是有了点阳春白雪的味道,这是他在20年前组建乐队时所没想到的。

也许可以说,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变迁,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手艺”脱离了过去依存的土壤,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有了点曲高和寡的味道。如何更好地传承发扬三北古乐,则成了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问题。起码不应该让这副重担,完全压在这样一群可亲可敬的迟暮老人身上吧。

据慈溪新闻网

原标题:承古轩乐队今年20岁了,它传承的三北古乐超过了600年——

责任编辑 蒋飞英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