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左圖爲承古軒樂隊在觀海衛鎮城隍廟社區的文化禮堂裏排練三北古樂。

上右圖爲承古軒樂隊負責人韓新高在演奏。 下圖爲記錄有 68 首古曲的工尺譜古譜及三北古樂中用到的“四竹四弦”,從左至右分別爲笙、 蕭、管、笛、阮琴、四胡、三絃、碗琴。

它是傳承六百年之久的古代民間音樂,如今雖然式微,卻依然嫋嫋不絕;它是三北大地農耕時代的先民在四季八節舉辦慶典、隆重聚會時不可或缺的歡樂源泉,至今仍在老觀城正月間舉辦的都神行會上泛起迴響;它是過去民間信仰與宗族團結的象徵符號,在快速變革的時代裏逐漸褪去了本真的涵義,卻依然是我們回顧、探索自身由來的重要途徑。

它就是三北古樂,慈溪、寧波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觀海衛鎮的承古軒樂隊所傳承,至今年,承古軒樂隊已成立20週年。

這支“年邁”的樂隊,蘊含三北古樂的魅力。然而它在傳承上遇到的困境:在古譜得以轉化爲現代音樂簡譜後,古樂已經有了完整復原的基礎。但是社會生活已然滄桑鉅變,早已遠離了它所呈現的時代。所謂知音難覓,正是它的現狀。

古樂起源於明前

“三北古樂”四個字拆分來看,“三北”是指早年鎮海、慈溪、餘姚三縣的北部。 “古樂”指十番、車子燈與古船曲三種民間音樂。後兩種源於本地,均爲地方小調,曲調細膩婉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十番則屬於大調,節奏舒緩,結構均衡,使用“四竹四弦”(包括笙、蕭、笛、管,阮琴、四胡、三絃、碗琴)等八種樂器,被當地城隍廟會與都神行會引爲禮樂。

1997年,韓新高年屆60歲退休。第二年他與4位師兄弟一道組建了承古軒樂隊。旨在繼承早年觀海衛“月桂軒”“蔭逸軒”“月蔭軒”三代十番隊的香火,傳承併發揚三北古樂。其中,民國時期的月蔭軒,正是他的師伯胡林芳負責的觀海衛城隍廟會十番樂隊。

從1997年到2003年,韓新高花了5年時間,把68首三北古樂由工尺古譜翻譯成了現代簡譜。工尺譜是中國漢族民間音樂傳統記譜法之一,起源於宮商記譜法,最早出現於唐朝,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

目前,工尺譜在整個餘慈地區僅留下兩本,另一本記錄的是姚劇灘簧,能識讀工尺譜的人也已極少。與簡譜不同,工尺譜只記錄了聲調,而沒有“節奏”,傳統上一般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學習“斷句”,所以傳承特別脆弱。

韓新高學習古樂時,曾花費了大量時間反覆誦記纔能有效背誦。直到完成轉化簡譜工作的那一刻,韓新高才鬆了一口氣:師父傳給他的三北古樂不至於真正地失傳了。目前,承古軒樂隊仍然以簡譜加工尺譜結合讀譜的方式,來練習並傳承古樂。

2006年,承古軒樂隊曾帶着“四竹四弦”與古譜前往溫州,找到了溫州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民樂專家陳克秀教授。在聽過樂隊演奏並仔細檢查帶去的樂器後,陳教授從器、譜、曲、調四個方面對三北古樂作了一個鑑定。認爲僅從曲調上來看,三北古樂最晚也要在明朝以前,也就是說起碼已有600年以上的歷史。

樂隊平均年齡66歲

今年,承古軒樂隊迎來了20歲的生日。樂隊依然年輕,但15名樂手平均年齡已經達到了66歲。每個週五,樂隊聚集在觀海衛鎮城隍廟社區的三北古樂傳承基地裏,進行兩個小時的排練。上週五,樂隊在這裏集中排練。

當天排練的三首古樂,分別是十番《下山虎》、車子調《門倚欄杆》與古船曲《三弄》。悠揚的絲竹旋律響起,即使與民樂接觸不多,仍然讓人油然心生熟悉與親近之感。三北古樂均爲“行樂”,樂器相對較少,但聽起來並不覺得單調。不同的樂器聲和諧地揉和在一起,輕易就讓人沉醉其中。

韓新高介紹,八種樂器各有表現風格與演奏技巧。由不同的樂手或樂隊演奏同一首曲子,自然會出現差異。中華民樂強調協同,同時在個人發揮上持鼓勵態度。對懂行的人來說,過去的城隍廟會與鳴鶴場的“大鬧花燈”除了歌舞表演值得一看外,同時也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民樂盛會。目前,這隻樂隊裏有三名成員是韓新高的師兄弟,年齡均已七八十歲。由於從小拜師學藝,或者乾脆跟着父兄長輩學習古樂,具有良好的民樂功底,能演奏多種樂器。另外還有12名成員則是樂隊近20年來陸續收納的,分別由幾位師兄弟收徒授藝。

2010年,承古軒古樂隊傳承的“三北古樂”,被認定爲寧波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韓新高與師弟施初全被認定爲三北古樂的代表性傳承人。在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樂隊創建了承古軒三北古樂傳承基地,整理了較完整的圖片、文字、樂器與視頻等展示設施。每年的元旦、春節、中秋等重大節日,樂隊會前往鳴鶴古鎮等地進行古樂表演。近幾年,更是在杭州、寧波等地參與評比,收穫了好評與榮譽。

傳承是機遇也有困境

承古軒樂隊中,老韓幾位七八十歲的師兄弟,大都出生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少年時代耳聞目睹過觀海衛鎮、鳴鶴場舉辦廟會行會的盛況,領略過三北古樂的魅力。學習與傳承古樂的信念,在孩提時代就開始萌芽。

從1998年起,老觀城地區的多個村(社區)聯手,重新自發舉辦都神行會,成就了每年正月初十的盛會,給當地增添了濃濃的年味。因爲年齡偏大、身體不允許等種種原因,承古軒樂隊始終沒有正式參加過行會。

這些年,承古軒古樂樂隊始終把重點放在古樂的傳承上。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樂隊分別在鎮文化站、城隍廟社區、社區教育學院設立了傳承基地,並與行知職高、實驗二小等學校合作,嘗試在孩子中尋找傳承人。

衆所周知,學習古樂的最佳年齡還是在記憶與智力俱佳的青少年時期。讓韓新高感到遺憾的是,自己小時候有幸受到完整的古樂教育,而現在的孩子已經“無福消受”了。“孩子來學古樂,家長其實都是很支持的。”老韓說,但是學習壓力太大,孩子學習古樂很難堅持下去。

這些年,承古軒古樂樂隊一直公開向社會徵招新成員。老韓提了兩點要求:一是會一門樂器。倒不侷限於民族樂器,而是要懂基本的樂理,有一定的演奏經驗;二是要熱愛古樂。儘管已經退而求其次,把目標放在40-60歲年齡段、又有一定時間的中年人,但樂隊依然處於缺人手的狀態。

“古樂本來是很鮮活的,既貼近生活,又富於想象力和感染力,擅長營造氛圍,很受大家的歡迎。”韓新高說,現在的三北古樂倒是有了點陽春白雪的味道,這是他在20年前組建樂隊時所沒想到的。

也許可以說,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變遷,作爲傳統文化代表的“手藝”脫離了過去依存的土壤,在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有了點曲高和寡的味道。如何更好地傳承發揚三北古樂,則成了擺在我們所有人面前的一個問題。起碼不應該讓這副重擔,完全壓在這樣一羣可親可敬的遲暮老人身上吧。

據慈溪新聞網

原標題:承古軒樂隊今年20歲了,它傳承的三北古樂超過了600年——

責任編輯 蔣飛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