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的!

  因为你可以保证苏联受到东西夹击,却不能保证苏联不会得到美英等国的援助。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我这边德日疯狂地让苏联掉血,而那边美英疯狂地给苏联输血,而且输血的速度还贼快,加上苏联不断造血,最后不但没有把苏联打垮,反而把自己拖垮了,这就非常不划算了。

  而事实上,德日对美英等国的援助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1941年3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订《租借法案》,此举标志着美国开始免费或有偿为法国,英国,民国,以及苏联和其他同盟国提供粮食,军事物资以及武器装备。美国开始参与到二战的大潮中。

  1941年6月22日,德国即仆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军队共550万人突破苏德边境,开始闪击苏联。由于大清洗带来的军官断层,苏军上下不能迅速反应,加上斯大林对局势的乐观估计,导致开战初期,苏联军队一片混乱。

  不到4个月,苏联损失军队高达300万,其中超过70万人被俘,飞机损失了96%,火炮坦克等损失不计其数。到莫斯科会战前夕,苏联损失国土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人口损失超过苏联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1941年10月,莫斯科会战开始,此时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这里。战役的结果是苏联守住了莫斯科,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苏联用这次胜利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尊重,莫斯科会战前苏联接受的援助主要以英国援助为主,莫斯科会战后逐渐转为美国援助。

  整个二战期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援助的主要物资包括:

  炸药:132237吨,

  钢材:2589766吨,

  铝:26110吨,

  石油:2622357吨,

  化学品:631017吨,等等。

  另外还有:

  鱼雷艇:200艘,

  小型猎潜艇:60艘,

  AM扫雷舰和UMS扫雷艇美:77艘,

  登陆舰:43艘,

  “塔科马”级护卫舰:28艘,

  雷达:1196部,

  声呐:329部,

  卡车和吉普车:420000辆,

  拖拉机:8700多辆,

  机车:1981辆,

  机床:350000台,

  防空火炮8218门,

  反坦克炮5800门,

  枪弹:4.7亿多发等等。

  而美国援助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

  1、北大西洋-摩尔曼斯克路线

  北大西洋航线是美国援助苏联最近但是最危险的航线。二战期间,德军建造了大量的U型潜艇,出没于整个地中海、英吉利海峡以及北大西洋地区,对同盟国的船只造成巨大的威胁。

  在二战开始的第一年时间,德国的U型潜艇在大西洋上就击沉了超过400万吨的船只。

  这条航线从美国东海岸出发,除了支援英国之外,剩下的船只顺着北大西洋暖流向东北方向行进,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苏联的摩尔曼斯克港口。

  虽然在北极圈内,但是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导致这里常年不冻,在这里卸下装备后,这些装备可以通过苏联在东欧地区发达的铁路网运到列宁格勒、莫斯科等地。

  2、印度洋-伊朗高原路线

  这条航线在三条援苏路线中距离最远的航线,也是最艰难的路线,但是却是最安全的路线。

  从美国东海岸启航的船只,绕过好望角,穿过印度洋到达伊朗海岸。

  由于此时的德日都没有侵占中东地区,因此从这里卸货最为安全。从伊朗卸货后,物资会沿着陆路北上,从黑海高加索等地进入苏联境内。

  由于伊朗高原地形崎岖,且海上航线最远,所以这条路线的运量也相对较小。

  3、太平洋-西伯利亚路线

  这条线相对于前两条航线而言距离适中,运量也很可观。但是在太平洋地区受到日本海军的威胁,此条线路在战争前期也是无法高效使用。

  在美国取得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后,这条线路成为最安全的路线。

  从美国西海岸以及阿拉斯加启航的物资到苏联远东的港口卸货,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最终运到东欧前线。

  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日本进攻苏联,只能导致美国援助苏联的远东路线被切断,对于伊朗高原的路线,无论德国还是日本都没有办法将其彻底封锁。所以美国援助苏联是一定的,是德日无法阻挡的。

  所以,即使德日同时夹击苏联,最后先倒下的也会是德日。

  另外,决定德日合击苏联必败的因素还有以下两个:

  一、首先,日本陆军能力不足

  1939年诺门坎战役战役中被朱可夫打得满地找牙后,产生了强烈的恐苏情绪。

  不过,诺门坎战役以及先前的张鼓峰之战,本质上都是关东军和苏联的试探性交锋,并不是双方的决战,而且双方分别使用伪满洲国和蒙古国的旗号,和苏德战场上的大兵团厮杀差了好几个层次。

  在日本军队中,存在着严重的“下克上”的传统,也就是说挑起事端并非日本高层的意思,而是关东军内部的下级军官,而日本高层采取是默许和纵容的态度,一旦取胜了他们就继续支持这样的军事冒险,如果失败也怪罪不到天皇身上,鬼子奸诈可见一斑。

  虽然苏联的装备落后,但是依靠巨大的数量优势对日军形成了碾压之势,使日本彻底失去了北进的勇气。

  诺门坎战役中,暴露出日军两个问题,一是兵力不足,二是装备简陋。

  此时的日军正在中国境内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且进入相持阶段,因此日军不可能从华北地区调兵北上,而关东军镇守东北都捉襟见肘,更不可能增兵北上西伯利亚。

  在装备上,日本将大量的钢材等用于海军建设上,航母和战列舰一个比一个精良,而陆军的装备可怜到普遍装备三八式步枪,大量制造薄皮坦克。这样的装备对抗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来说可能还占优势的,但是面对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苏联而言就是巨大的代差了。

  这样的军队数量和装备,是不足以北上西伯利亚的,即使打赢了诺门坎战役,也不可能打垮苏联。

  最可怕的是,虽然斯大林调兵数十万远东军区的西伯利亚师增援莫斯科,但是苏联仍然在远东招募了很多二流军队,继续威胁日本,这让日本十分消停。

  二、其次,德日同盟貌合神离

  德国和日本,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一个陆军很强,一个海军见长。

  这种不同决定了双方虽然结盟,但是只能求同存异,不可能做出协调一致的步伐,比如夹击苏联。

  话说1941年12月9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曾经让希特勒暴跳如雷,大骂日本人蠢。而在希特勒大骂日本人之前,日本人也对希特勒非常不爽。

  1939年5月11日,诺门坎战役爆发,此时的德国,早已经在1936年和日本结盟。作为盟友,希特勒应该知道日本和苏联开战的目的。

  此时,即使希特勒不能及时进攻苏联,给日本提供实质帮助,在西方拖住苏联,保持压力也是应该的。

  然而,1939年8月23日,为方便进攻西英法,消除后顾之忧,苏德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

  得知消息的日本人心中真的是一万只草泥马来回奔腾。

  从这里以及以后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德日的结盟,与其说是结盟,倒不如说是德日相互妥协的结果,因为对双方而言,不相互拆台火并,就已经是老天保佑!

  所以,在陆军不给力、德国不给力的情况下,日本海军开始发挥作用。1941年12月9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标志着日本开始执行南下战略。随后,美国参战,二战进程加快!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