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1日,這是阿里巴巴天貓雙十一的十週年,也是騰訊公司成立20週年的重要日子。與阿里巴巴全員爲天貓雙十一銷量而狂歡的場景相比,今年騰訊的20歲生日過得卻略顯慘淡。

11月9日,趕在雙十一之前,騰訊內部低調地舉行了20週年司慶活動。在活動現場,馬化騰、張志東、劉熾平等公司創始人與其他高管也都紛紛出現。但騰訊20週年的生日註定不會比騰訊18週歲生日熱鬧,尤其是當閒魚和朋友圈出現大量出售騰訊20週年員工禮品信息的時候......

據瞭解,騰訊20週年給員工發放的福利,有自制音響、八音盒、一支Lamy的鋼筆以及一個徽章,很多員工在網絡上的標價爲800元左右。而在2016年騰訊18歲的時候,雖然天貓雙十一晚會在騰訊的大本營深圳舉辦,那不斷增長的數據也讓大量的深圳互聯網從業者躁動起來,但騰訊和馬化騰給予的“反擊”卻非常漂亮。

當時,馬化騰給所有在職員工配送300股騰訊股票,不算後續騰訊股價的最高峯,僅僅按照當時的騰訊股價,騰訊公司每人獲贈的股票價值就已經約爲6萬港幣。除此以外,很多前員工也收到了騰訊的禮品和紅包,馬化騰共計給所有騰訊員工(包括前員工)派發了總計3000萬元紅包。一時間,朋友圈到處都可以看到新老騰訊員工們的消息,讓騰訊和馬化騰的風頭出盡。

但在過去的一年時間內,騰訊不僅遭遇了市值股價大跌,同時還出現了新產品難突破的魔咒,不少人戲謔地稱騰訊公司提前遭遇了本命年。在這種情況下,不大辦公司週年慶,從成本節約的角度也的確沒有錯。不過,雖然20週年慶對員工福利和週年活動慶祝的預算不及之前,但這並不能完全就以此說明騰訊公司不行了。

在筆者來看,20週年後的騰訊,其所面臨的挑戰已經日漸清晰,與百度和阿里巴巴相比,騰訊已經悄然成爲BAT三家企業中最焦慮的那一家,未來騰訊的商業模式發展方向或許會隨着其組織架構的改變,又一次迎來新變革。

BAT三巨頭財報齊發,持續增長的騰訊卻成爲最焦慮的那家

對於騰訊,不僅20週年的生日是一個大日子,Q3季度的財報發佈時間也緊緊連在一起了。

11月14日,騰訊發佈了2018年Q3季度財報,據該季度的財報顯示,Q3季度騰訊的總營收爲806億元,同比增長24%,環比增加9%,營收增速出現放緩的情況;按通用會計準則計淨利潤爲233.3億元,同比增長30%,環比增長31%;按非通用會計準則計(Non-GAAP)淨利潤爲197億元,同比增加15%,環比持平。

10月31日的時候,百度也發佈了2018財年第三季度財報數據,本季度百度營收28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淨利潤124億元,同比增長56%,高於此前的市場預期。

阿里巴巴11月2日公佈的2019財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實現收入851.48億元,同比增長54%,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盈利爲234.53億元,而去年同期Non-GAAP下淨利潤爲220.89億元,同比增長6.18%。

僅從財報的數據上我們就能發現,騰訊與阿里巴巴對比,其營收規模、營收規模增長速度、利潤均比不上阿里,騰訊在整體規模上在與阿里巴巴的生態大戰中,或許從實質上稍遜一籌。

而將騰訊與百度相比會發現:雖然騰訊營收比百度營收多出524億元,但百度的利潤與騰訊的利潤相差額卻並不是很大。這樣一來,當營收和利潤與對手對比都沒有核心優勢,做慣了巨頭中巨頭位置的騰訊,從財報的營收利潤數據上,也悄然間成爲BAT中最焦慮的那家。

騰訊爲何如此焦慮?用戶掌控權的逐漸缺失是最核心原因

那麼,爲什麼阿里可以拉開與騰訊的距離?爲什麼百度的營收與騰訊相差很大但利潤並少不了太多?騰訊究竟又是在焦慮些什麼呢?筆者認爲,騰訊的焦慮源自於其對用戶掌控權的逐漸喪失,並且未來也還沒有明確的思路知道如何去打破這個魔咒。

有人說,阿里已經是世界的阿里,騰訊還是中國的騰訊。更通俗點說,阿里已經將其以電商爲核心的業務觸角觸及全世界,並且在海外的投資和生意已經可以爲企業造血,但騰訊的生意主要還是圍繞國內本土的用戶,海外真正出色的還是關於遊戲業務的投資。這導致騰訊在短時間內不僅沒法在海外複製出新的騰訊生態,同時還因爲遊戲政策限制受到現金流方面的巨大沖擊。

同時,阿里還將“彭蕾”這樣元老級的核心人物派去海外市場,從2018年雙十一晚會上一非洲女性用戶來中國請阿里去非洲做雙十一,就可以看出阿里巴巴在完成國內電商生態的大力佈局之後,其未來不管是在國外複製其電商模式還是複製其整個生態,都已經有一定規模並且有一定的願景。這讓阿里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至少都還有能夠保持高速增長的巨大動力。

而對於百度來說,信息流和人工智能已經明確成爲了其未來的發展方向,並且其搜索業務和信息流業務在盈利能力方面還不錯,這就意味着百度不管是現在和未來,都會擁有一個不會受到太多外部環境影響的業務,這恰恰是騰訊所需要的。

騰訊在最近一年的時間裏,由於遊戲版號政策的問題,導致其在營收及利潤增長方面受到挑戰。舉個例子,在新遊難上線的情況下,王者榮耀的部分用戶出現了往刺激戰場遊戲轉移的態勢,但由於騰訊的刺激戰場手遊沒有拿到版號,雖然刺激戰場搶走了王者榮耀的部分用戶,卻無法因此給騰訊帶來更多的營收新增。

這樣一來,作爲騰訊此前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當遊戲業務被大環境影響,遊戲就無法給騰訊的營收增長帶來巨大助力。而同時,隨着微信生態的日趨穩定,騰訊本身廣告價值的的開發資源也就越來越少,如果沒有更新的廣告和流量渠道被挖掘,騰訊的兩大現金流業務受到的挑戰就更大。

坦誠地講,遊戲和廣告是現在騰訊最核心的商業模式,遊戲被大環境影響不是一輩子的事情,但在營收增速放緩的情況下,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未來的發展願景方面——騰訊暫時不會像阿里和百度那麼清晰,尤其是在獲得更多用戶的這個難題上,騰訊已經屢戰屢敗。

屢戰屢敗的騰訊,未來究竟會怎樣發展?

多年前,騰訊做什麼產品,什麼產品就可以火熱。但現在,騰訊彷彿陷入了一個屢戰屢敗的一個魔咒,尤其是其在短視頻這塊領域就非常明顯。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按照騰訊此前的發展脈絡來看,騰訊每一次巨大的變革,其實也是其獲客模式和盈利模式的一次巨大變化。騰訊當下所遭遇到的困境,是一種焦慮中只能通過測試找到未來在何方的階段,但20週年後的騰訊,也即將走上一條與其過去完全不一樣的道路。筆者認爲,雖然當下屢戰屢敗,但騰訊關於未來的發展已經悄然出現了一些改變。

第一,從屢戰屢勝到屢敗屢戰,騰訊的對手已經悄然變成今日頭條

雖然以前騰訊被貼上了山寨大王的稱號,但你會發現騰訊以前做什麼產品什麼產品就可以火的概率其實真的挺高,甚至很多本身已經是市場佔有率非常有優勢的產品,在騰訊出了相關新產品之後、最終都被騰訊打敗了的案例。

最近幾年,從新聞客戶端到短視頻應用,但凡是用戶時長方面非常強勁的產品,騰訊都做得非常喫力。一方面,在新聞客戶端這個領域,從騰訊新聞、天天快報、企鵝號,騰訊多個戰線在大力發展的同時,砸入了大量的資金和資源最終也還是沒有成功打敗今日頭條成爲整個市場佔有率第一的產品,這對於騰訊過去的成功案例本身就已經是一個非常罕見的情況了。

而另外一方面,在錯失了微視這款短視頻應用的發展時機之後,隨着今日頭條旗下抖音以及騰訊投資的快手崛起,騰訊自己也費勁心思要做短視頻。在當下各家短視頻應用基本上穩定市場的情況下,已經推出十多款短視頻應用的騰訊,縱然用微信這樣的超級APP給予旗下的APP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流量入口,目前也還沒有一款產品可以成爲一線短視頻應用。

這讓騰訊更加不得不重視頭條,以解除屢戰屢敗的魔咒。從一堆對手到少有對手,以及對手逐漸變成今日頭條,這是一個巨大的轉折,也代表着一個新時代的變化。

第二,投資業務的成功,不失爲騰訊一個優秀的商業模式

本次發佈的騰訊2018年Q3季度財報中,騰訊投資版塊所帶來的收入也是節節攀升,有人認爲騰訊這麼多的投資收入實際上是其生態的一個遮羞布,這個觀點或許本身有其存在的理由。

不過,騰訊其投資的版圖能夠覆蓋國內外的多個領域中的多個優質企業,並且能夠實現在近期集中上市的盛況,這其實也就是徹底證明騰訊本身的投資能力是非常強大的。

在投資機構也都可以上市的情況下,那騰訊其專業的投資能力配合其本身生態所擁有的一些流量資源,形成騰訊全新的一種商業模式,不也是一種開放的行爲嗎?

在騰訊的發展歷史上,我們也都知道,在3Q大戰之後,騰訊最大的一個變化也是對後面騰訊成爲行業龍頭企業影響最大的一個變化,其實就是騰訊開始做開放平臺,開始給予這個行業的人更多的企業。

在目前創業環境相對以前確實沒有那麼好的情況下,筆者恰恰認爲投資也是一種騰訊開放理念的思路,也是在進行了組織架構變革之後,可以讓騰訊獲得更多機會的一種方式。

騰訊賽馬機制,在騰訊接連推出了多款短視頻產品均無疾而終之後,就一直備受質疑。但是從實打實的案例中,我們又確實發現騰訊此前不管是孵化微信還是孵化一些現象級的遊戲產品,都能體現出賽馬機制的優勢。

這樣一來,騰訊的投資行爲,就給予騰訊整個公司在行業機會選擇和行業把控方面,除去本身內部的賽馬機制,又多了一個新的出路,本質上也還是屬於開放。

因此,在筆者看來,隨着騰訊組織架構改革,這預示着20歲的騰訊又將是一個全新的騰訊。對於騰訊的未來來說,當下儘管充滿了焦慮和挑戰,但如果能夠在用戶時長爭奪戰中找回主導權,或者能夠在穩住微信用戶活躍度的同時,對微信進行更好的商業化開發,騰訊當下的危機也不見得會有那麼危險。

而在未來,一旦騰訊能夠抓住行業變革中下一個類似微信這樣的超級產品,那騰訊的地位或許又一次可以回到巨頭中的巨頭——這並不是沒有可能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