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們一起    看文明    知中國    走世界

俄羅斯有句諺語:“閱讀七遍描述聖彼得堡的文字,不如親眼看一下這座城市。”見過那幾座凝聚血腥、鐫刻彈痕的“洋蔥頭”,到過宏大奢華的冬宮夏宮,軋過那條“沒有什麼東西比它更好”的涅瓦大街,方知“紙上得來始覺淺”絕非謬言。

聖彼得堡

被預謀與被抽象的城市

文圖 / 寒言

要塞與大街

優雅與華美被強權塑造

在六棱形的古堡裏目睹彼得大帝手繪的圖紙,我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定義聖彼得堡的含義有了一點理解:“世界上最抽象最有預謀的一座城市”——抽象,是指涅瓦大街。像脊椎一樣,涅瓦大街提綱出300年聖城歷史;而預謀,則是說彼得保羅要塞。像紐約一樣年輕的聖彼得堡是從要塞開始,被彼得大帝的意志孕育和塑造成功。

18世紀初,大小涅瓦河匯聚的芬蘭灣只是一片黑熊出沒的沼澤地,而剛剛戰勝瑞典軍隊的彼得一世卻斷定:只有在此修建一座軍事要塞,才能保住這個出海口;建造一座城市,才能“打開一扇通往歐洲的窗戶”。於是,1703年5月27日,在涅瓦河畔的兔子島上,彼得一世從士兵手中搶過鐵鍬,剷下兩塊草皮摞成十字狀,然後宣告:“這裏將崛起一座城市!”

△  歷時21年建成的彼得保羅主教堂,至今仍是全城最高建築物之一。

暗紅色的要塞古堡牆高12米,厚2.4~4米,沿涅瓦河一面長700米。但從18世紀至今,要塞並沒有用於軍事,6座棱堡中有3000門大炮,雖然每天中午12點大炮會發射一發空爆彈,但那只是在向全城報時。

要塞中最重要的建築是建於1712~1713年的聖保羅大教堂,儘管122米高的金色尖塔讓其“各色”於俄羅斯其他地方的圓頂東正教教堂,但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兩件事:一是教堂中的講壇。據說,這個講壇只在1901年用過一次,宣佈將列夫·托爾斯泰逐出俄羅斯東正教教會,原因是托爾斯泰公開批評政府和教會。二是皇冢。從彼得大帝開始,幾乎所有沙皇都安息在彼得保羅大教堂,除了被十月革命推翻的最後一個沙皇——尼古拉二世。1918年,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在西伯利亞被處死。1998年,在那裏發現了他們的遺骨。

△  1600噸重的“青銅騎士”彼得大帝雕像,被視爲聖彼得堡的地標。

而要塞中的“巴士底獄”,是彼得大帝關押政治犯的地方,第一個被關進這陰暗潮溼囚室裏的是彼得大帝的兒子——阿列克謝,他的罪名是謀反。從1718到1917年,沙皇們都把要塞作爲國家監獄,許多著名的革命黨人和民主主義者被囚禁於此,如拉吉舍夫、車爾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等。1887年,列寧的哥哥亞·烏里揚諾夫試圖謀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在要塞中慘遭殺害,年僅21歲。1905年,高爾基也曾因書寫革命傳單被囚禁在此。今天,作爲博物館,監獄已被恢復到1917年以前陰森恐怖的樣子。

要塞從修建到完成只花了不到一年時間,而“天堂城市”的設計方案,彼得大帝卻用了一年半——大到學校、醫院、教堂布局,小到一條道路、一座橋樑、一根管道配置,都有明確標示。工程動工後,又邀請歐洲名師巨匠用37年對規劃進行修編,逐漸形成了城市的雛形。建設工程開始,數十萬工匠被徵集到涅瓦河“三角洲”勞作。爲了填充沼澤地,彼得大帝甚至下令從全國運來石頭填充地基,其他地方禁止用石頭蓋房子。往來船隻要繳納“石頭稅”:大船30塊,小船10塊,每塊不小於10磅。在沙皇的皮鞭下,建城速度快得令人瞠目。1717年,新帝都崛起;1725年,彼得大帝執政的最後一年,新城面積已達20多平方公里,城市居民達4萬多人,佔當時俄國城市總人口的八分之一。

△  普希金在文學咖啡廳喝完咖啡、奔赴決鬥,結束了38歲的生命。但他描述的卻都活着:“那是宮殿、博物館、歌劇院林立的涅瓦大街的起點,也是俄羅斯駛向世界的地方⋯⋯”

在彼得大帝的規劃下,水網縱橫,大小運河連接,與涅瓦河一起組成了一個紛繁而靈動的水系。新都“漂浮在水上”,而石頭宮殿、石頭廣場、石頭駁岸、石頭雕像又華麗厚重。涅瓦河面上的東宮、海軍部大廈、彼得保羅要塞、交易所大廈等倒影水中,將凝固與靈動合一,而岸邊的每根欄杆似乎都在記述這個城市的歷史。

彼得大帝不僅“用野蠻制服了俄國的野蠻”,也以野蠻和強權規劃興建了優雅和華美。300年後,芬蘭灣邊交錯並呈的光榮與夢想,浪漫與才情,陰冷與血腥,都隨涅瓦河水奔流赴海,而以423座橋樑連接42個小島而成的“水城”、“橋城”,雖經滄桑歲月的洗禮,卻愈加煥發出曠古明君的雄才大略。

△  揭開十月革命序幕的阿芙樂爾巡洋艦如今作爲軍艦博物館,被固定在涅瓦河上。

1715年,涅瓦大街出現了。從海軍部大廈延伸到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這條筆直的大街不過4.5公里長,但幾乎每一個門牌都記載着一個偉大的名字:這其中有普希金決鬥前喝過咖啡的“沃爾夫與貝蘭熱甜食店”,安娜·阿赫瑪託娃的舊居和文學紀念館,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紀念館,柴可夫斯基親自指揮演奏最後作品的肖斯塔科維奇愛樂會堂,收藏有大量的列賓油畫的俄羅斯國立藝術博物館……否定、批判、毀滅、重生、珍重、弘揚,伴隨着時代變遷,俄羅斯的歷史、文化、宗教等等似乎都在涅瓦大街這根脊柱上貫穿、糾結。“沒有比涅瓦大街更好的地方了,在聖彼得堡,它就是一切”。的確,150多年後,走在這條平坦筆直的大街上,除了重複尼古拉·果戈裏的感嘆,我們還能再說什麼呢?!

夏宮與冬宮

大帝西學,沙俄崛起

從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宮戴上了羅馬皇帝使用過的王冠,成爲俄國的第一個沙皇(在俄語中“沙皇”的意思就是“愷撒”),到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尼古拉二世,俄羅斯經歷了25位沙皇,但其中只有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被稱爲“大帝”。而夏宮和冬宮正是這兩位大帝不朽功績的載體。

△  被稱爲俄羅斯的“凡爾賽”的夏宮,有20座宮殿、200多個雕像及170多個噴泉,散佈在7處園林中。

16世紀初,一位俄國東正教的長老上書沙皇稱:人類的歷史就是三個羅馬的歷史,前兩個羅馬已經滅亡了,最終一切信奉基督教的王國將合併到沙皇的統治之下,莫斯科作爲第三個羅馬將永世長存。在這種唯我獨尊的信念支配下,俄國沙皇們迅速走上領土擴張的道路。向東,越過烏拉爾山侵入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在南方,俄羅斯的軍隊與波蘭和奧斯曼土耳其開戰。到彼得一世登基的時候,俄國已經成爲橫跨歐亞大陸、領土面積居世界第一的大國。但是,除了廣袤的國土,俄國在各方面遠遠落後於當時的西歐國家,經濟完全依賴於農業,全國只有幾十個手工工場,商業把持在外國人手中,教育由東正教會壟斷,普通民衆知識貧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個人中間識字的也不超過三個。

俄羅斯和西歐的差距,刺激彼得一世學習西方。1697年至1698年,他喬裝成下士到歐洲留學。他在荷蘭學造軍艦,學駕船,學城市建設;在英國與牛頓討論科學問題,還參加英國議會的會議;他還到了瑞典、普魯士、奧地利等國家,對西歐的一切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興趣。回國後,他發動了“全盤西化”的社會變革:以公元紀年取代俄歷;按照西歐語言習慣改革俄羅斯文字;命令所有男人剪掉長鬍子,否則就得交重稅;強制每個體面人做一套“西裝”。而他在涅瓦河口建立的新首都——聖彼得堡,這座以東正教理念和形式興建的城市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穿着歐式服裝、講着歐洲語言的地方。

△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有270萬件藝術品,包括1.5萬幅繪畫、1.2萬件雕塑、60萬幅線條畫、100多萬枚硬幣、獎章和紀念章以及22.4萬件實用藝術品。

以巴黎凡爾賽宮爲藍本、建於1710年至1714年間的夏宮是聖彼得堡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其內部裝飾大部分採用了當時歐洲最流行的洛可可風格。宮中下花園東半部的荷蘭式別墅是當年彼得一世監督聖城建設時居住的地方,在那座樸素保守的小屋裏,似乎感覺不到彼得一世當年的宏圖大願,裏面的睡帽、被子等物品與後來彼得喜歡的鋪張奢華大相徑庭。二戰的劫難使夏宮幾乎化爲廢墟,大量文物被洗劫一空。後來經數十年復建,還原爲下花園、宮殿、上花園三個部分。

彼得大帝於1725年1月26日去世,把一個強大的、金庫充盈的俄國留給了他的後人。這以後的37年中,俄國基本上是處於一個女人和孩子執政的年代。帝王的荒淫,宮廷的政變,王位的爭奪,寵臣的專權,頻繁的戰爭,這一切使剛剛崛起的俄國蹣跚起來,直到新沙皇葉卡捷林娜二世出現。

△  超過4公里長的涅瓦大街沒有哪座建築少於百年曆史,沒有哪座樓房裏不藏着動人故事,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裏、安娜·阿赫瑪託娃等大師都在這裏揮灑激情與浪漫。

登上沙皇寶座的葉卡捷林娜大刀闊斧,力行革新,對外兩次同土耳其作戰,三次參加瓜分波蘭,把克里木汗國併入俄國,打通黑海出海口。她掌控與操縱俄國達三十多年之久,而且將這個時期的俄羅斯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歐洲最強國。

踏上冬宮廣場,人們很難不被那強大的歷史氣場所征服——金光點綴的粉綠冬宮、高聳的亞歷山大凱旋柱如利劍刺天、凹凸石塊拼鋪的巨大地面,加上古典的四輪馬車、盛裝的公子貴婦,沙俄風範鋪天蓋地。而走進號稱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華麗與奢侈更令人瞠目。

△  粉綠色的冬宮——巴洛克式建築的典範,是涅瓦河畔最華美的畫卷。

博物館中數量驚人的金銀寶石大多是女皇的私人收藏,她還是18世紀下半葉歐洲繪畫傑作的最大買家之一,魯本斯、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大師原作的收藏讓她沉迷於“只有老鼠和我能欣賞到這些”的快樂中。現在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包括5座不同時期的建築:冬宮、小艾爾米塔什宮、舊艾爾米塔什宮、艾爾米塔什劇院、新艾爾米塔什宮。博物館有400多個展廳和畫廊,收藏上百萬件藝術珍品。有人估計,如果在每件展品前駐足1分鐘,幾年才能走完這趟藝術之旅。

△  街頭藝術家讓走過這裏的人都覺得:“沒有比涅瓦大街更好的地方了。”

三座教堂

革命與戰爭被鐫刻

聖伊薩大教堂廊柱上的彈孔:被譽爲世界第三大圓頂教堂的聖伊薩大教堂位於涅瓦河左岸,外觀很平庸,但內飾卻極其奢華:14種大理石,400多公斤黃金,16噸孔雀石,還有數不勝數的壁畫、天頂畫和鑲嵌畫,光是教堂的鍍金圓頂就花費了100多噸黃金。西方遊客對這個巨大的金圓頂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爲如此巨大的外形和華麗的內飾有些過分;另一類則對它的華美壯麗着迷。

1818年,爲慶祝沙俄戰勝了拿破崙軍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下令修建這座教堂。44萬民工幹了40年,而法國建築師蒙弗朗則爲這座教堂奉獻了一生,在教堂建成的前一年(1857年)去世。

然而,讓這座教堂卓爾不羣的是大門外的幾根大理石柱子——柱子上有幾處沒有修補的彈痕,其中一根柱子上還掛着一塊銅牌,上寫:“這是在1941~1944年,德國法西斯發射的148478發炮彈中的一發留下的罪證。”在二戰期間,聖伊薩大教堂的圓頂曾被塗成黑色,以避免成爲敵軍炮火的攻擊目標。

△  矗立着沙皇尼古拉一世雕像的聖伊薩廣場,後面是能同時容納1.2萬人聖伊薩大教堂。

像電影手法蒙太奇,戰爭的痕跡將著名的列寧格勒保衛戰推到人們眼前。聖彼得堡在1924年更名爲列寧格勒。1941年8月下旬,希特勒調集重兵對列寧格勒發動猛烈攻勢,揚言要在9月1日佔領“布爾什維克主義的發祥地”。要把這個城市“從地球上抹掉”。而後列寧格勒被圍困900天,有64.2萬人餓死和凍死,2.1萬人死於德軍的空襲和炮擊。但列寧格勒人不屈不撓,艱苦奮戰,最終挫敗了德軍佔領列寧格勒的戰略目標。

基督復活大教堂的斑斑血跡:基督復活大教堂也叫滴血教堂或喋血大教堂,是爲紀念亞歷山大二世沙皇而建的。1881年3月1日,亞歷山大二世乘着馬車準備去簽署法令,宣佈改組國家委員會,啓動俄羅斯君主立憲的政改進程。當他經過格里博耶多夫運河河堤時,遭遇“民意黨”極端分子的暗殺。

△  滴血大教堂,很容易讓人忽略其宗教意義而着迷於其華麗精緻建築形式。

有三位進行社會改革的沙皇彪炳俄羅斯歷史,即伊凡四世、彼得一世和亞歷山大二世。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使俄羅斯告別了農奴制,也因此,從1866年到1880年,他遭到精心策劃的未遂刺殺至少有5次。1883年,沙皇尼古拉二世爲了紀念父皇,在其父遇刺地點修建了這座教堂。現在,玫瑰色大理石圍欄中的鵝卵石路已經看不到斑斑血跡,而大教堂的9個“洋蔥頭”卻格外醒目。這座以莫斯科紅場上的聖瓦西里大教堂爲藍本建造的大教堂外部像童話城堡,內部色彩斑斕,所有裝飾都是馬賽克拼圖。或許因爲太藝術化了,這座典型的東正教教堂從未作爲教堂使用,如今則成爲藝術博物館。

△  被94根科尼斯式石柱長廊環繞的喀山大教堂與羅馬的聖保羅大教堂如出一轍。

喀山大教堂的聖母像:被94根科尼斯式石柱長廊環繞的喀山大教堂於1801〜1811年建成,以兩千公里外的喀山命名,是因爲教堂曾供奉喀山聖母像。聖母當然是瑪利亞,據說在俄羅斯存亡的攸關時刻,她就會顯靈,讓俄軍或大獲全勝,或轉危爲安。首次顯靈是在16世紀,蒙古軍不戰而退;二次顯靈是在19世紀初,拿破崙的法軍大敗而歸;第三次是在二戰,德軍凍死過半,以失敗告終。後兩次顯靈聖母都成功地調動了嚴寒天氣。

現在喀山大教堂仍是聖彼得堡人氣最旺的教堂之一。原因有兩點:一是教堂對面就是地鐵站,許多市民下班路過這裏也會進來禱告或懺悔。二是聖母像被視爲俄國軍隊的守護神。俄羅斯人相信,當俄羅斯再次出現災難的時候,聖母將再次出現。因此,教堂內最惹眼的不是名家的壁畫,也不是華麗的裝飾,甚至不是莊重的彌撒,而是包着頭巾的婦女或穿着制服的水兵排着長長的隊伍,在焚香、胸前畫十字後,貼近親吻聖母瑪利亞的肖像。

△  葉卡捷琳娜花園中的宮殿都是典型的巴洛克風格,聖城市民格外熱衷在此拍婚紗照。

>>> End

精彩版式呈現

本文節選自《文明》2010.12月刊

本期微信責編 / 吳鴻    製作 / 金妤

如需轉載,請郵箱聯繫:[email protected]

【 推薦閱讀 】

《文明》招聘 | 只要有夢想,你就有平臺!

今天與《文明》相約在中國北京就能實現你國際化的人文理想,《文明》攜手英才打造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新平臺,《文明》多媒體搭建世界文明交流互鑑權威平臺,想成爲世界最前沿的經典人文傳播者請加盟《文明》。

追慕絢爛瑰麗的大唐之舞

舞蹈,是人類最早創造的藝術式樣之一。雍容綺麗的唐代舞蹈,不禁令人心馳神往。千百年後的我們,透過那一尊尊惟妙惟肖的舞俑、那神祕豔麗的壁畫、那一段段史書的記載、一首首詩的意境,來窺探唐代絢麗多姿的舞蹈世界,追慕大唐之舞那妖嬈華麗的美……

探訪奇妙的海底生靈

不論是巨大的身軀、還是微小的肢體,也不論是與環境渾然天成的僞裝色,還是我們人類至今尚未解明原因的豔麗色彩,統統都代表着生物進化的智慧。

文明雜誌微信公衆號

WENMINGZAZHI

長按二維碼關注更多內容

文明雜誌微信商店

長按識別二維碼

可快速進入訂閱各期雜誌

點擊鏈接或上圖↑   進入微店訂閱各期雜誌

https://mp.weixin.qq.com/bizmall/mallshelf?id=&t=mall/list&biz=MjM5MTMyODkzNQ==&shelf_id=1&showwxpaytitle=1#wechat_redirect

《文明》獲國家大獎

中國出版政府獎

【 文明雜誌社訂閱方式 】

郵箱:[email protected]

編輯部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熱線:010-67112221轉8033

手機訂閱:15601276050

聯繫人:溫志榮

微信訂閱網址:

https://mp.weixin.qq.com/bizmall/mallshelf?id=&t=mall/list&biz=MjM5MTMyODkzNQ==&shelf_id=1&showwxpaytitle=1#wechat_redirect

文明雜誌網址:www.civilization.com.cn

門市訂閱:北京市東城區廣渠門內大街90號新裕商務大廈407室(地鐵5號線磁器口站十字路口東南角、地鐵7號線磁器口站G東南口)

辦公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7:00

版權聲明:以上文章和圖片版權歸《文明》雜誌所有,歡迎轉發朋友圈。如需轉載,請標明“轉載自《文明》雜誌”。

如轉載者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聯繫微信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 微店上新 】

2018年12期

秋天是濃豔的季節,和這季節同樣嫵媚的是西非的沃達貝族男子們在格萊沃爾節上熱烈的舞步和絢麗的妝容,他們要在舞會上盡情釋放自己,也爲了吸引自己的最終歸宿,本期雜誌《格萊沃爾節——赴一場秋季盛會》一文將帶您一探這一神祕的習俗。亞述帝國在歷史上享有威名,他們征服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一個又一個國家與部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帝國,本期《奢華與征服——亞述帝國的興亡》一文將帶您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生活在愛沙尼亞和俄羅斯兩種強勢文化中的塞託人,在歷史上多次歷經分離的劫難,從而促生了塞託人富有想象力的政治和文化實踐,《塞託人:邊界無法把我們分隔》一文帶您一窺究竟。同時,您還能在本期欣賞到古代歷史上著名圖書館的點點滴滴、19世紀末美國人的聖地情節、中國古代織布機的巧思以及18世紀英國的家居設計大師齊彭代爾的匠心之作。

點擊 “ 閱讀原文 ” 進入微信商店,開始訂閱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