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天內兩位省長到任)

山西正式迎來新任省長。

據《山西晚報》消息,1月18日上午,山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補選林武爲山西省政府省長。

政知圈注意到,4天前,1月14日,河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選舉尹弘爲河南省政府省長。

曾兩次跨省任職

林武

公開資料顯示,林武生於1962年2月,在職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學位。他早年在湖南當地大型國企湘潭鋼鐵工作,曾任湘鋼集團總經理。

2003年,林武出任湖南省經貿委主任,後任省經濟委主任。2005年,他出任婁底市長,開始主政一方,時年43歲,是當時湖南最年輕的市長。3年後,他被任命爲婁底市委書記。

2011年12月,林武出任湖南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並於2015年8月躋身湖南省委常委。

2016年1月,林武首次跨省調動,北上吉林,出任吉林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後轉任常務副省長。

2018年5月,林武轉赴山西,出任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省政府黨組副書記。2019年12月,林武出任山西省代省長。

在成爲代省長後,林武做了一系列調研工作。

上任之初,林武就到山西焦煤集團官地煤礦、省應急管理廳調研,進入礦井察看井下通風系統和巷道佈置,詳細瞭解工藝水平、作業流程、作息安排等情況。

爲何要調研官地煤礦?

政知君注意到,2017年5月2日,官地煤礦曾發生一起事故,造成1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31.7萬元。

林武在此次調研時強調,一定要樹牢安全第一的思想,“堅守發展決不能以犧牲安全爲代價這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此外,對於百姓的“菜籃子”,林武也非常關心。今年1月1日元旦假期,林武來到太原田和肉品市場、太原玉門河菜市場、太原河西農副產品市場多方瞭解情況,他強調要切實保障羣衆“舌尖上的安全”。

山西省政府領導名單

就目前山西省政府而言,有7位副省長,分別是胡玉亭、王一新、張復明、賀天才、劉新雲、王成和吳偉。

7人中,吳偉系2019年9月底履新。此前,他任交通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

此外,去年11月底山西省委書記也有調整,原省委書記駱惠寧赴全國人大履新後,又前往香港任中聯辦主任。山西省原省長樓陽生轉任省委書記。

多地密集調研

政知君注意到,除山西外,4天前,河南也迎來了新任省長。

尹弘

1月14日,河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選舉尹弘爲河南省政府省長。

作爲河南省政府的“一把手”,尹弘空降河南後備受關注。

去年12月3日河南《新聞聯播》報道稱,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在省政府機關調研,省委副書記、省政府黨組書記尹弘參與調研。這是尹弘首次在河南官方媒體露面。

去年12月6日,尹弘成爲河南省代省長。

政知君梳理發現,尹弘成爲代省長後,立即開始“多地密集調研”。

12月7日,尹弘奔赴河南蘭考調研,拜謁焦陵,瞻仰焦裕祿同志紀念館。

蘭考調研結束後,12月9日,他又來到河南信陽,在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革命紀念館,瞭解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歷史;在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前,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在信陽新縣滸灣鄉李寺村瞭解貧困戶脫貧情況,以及子女就學就業情況;考察阿里巴巴數字就業扶貧晏崗基地。

尹弘表示,要高度重視革命老區脫貧攻堅工作,加快各項事業發展步伐,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同全省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隨後尹弘又到了河南省會鄭州、洛陽、三門峽調研污染防治;兩天後到河南省農科院、新鄉市,隨後到焦作調研縣域經濟,之後又前往河南省人社部門、省發改委、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等多個機構部門調研,直至參加河南人代會。

尹弘的調研歷時一個多月,分別走訪了7個市(縣)和5個省級部門。

曾力抓當地環境建設

除了上述兩位省長外,江蘇省副省長中也出現了一位新面孔。

據《新華日報》報道,2019年12月5日,江蘇省政府舉行憲法宣誓儀式,省政府黨組成員趙世勇見證宣誓。

這是趙世勇首次以省政府黨組成員在江蘇亮相。

今年1月9日,江蘇省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任命趙世勇爲江蘇省副省長。

江蘇省政府領導名單

目前,江蘇省政府共有6位副省長,趙世勇排名第6位,其分管工作目前官方尚未公佈。不過在宣佈任命的當天,1月9日,趙世勇出席了江蘇省扶貧工作領導小組會議。

趙世勇生於1967年5月,是一名博士,此前一直在四川省任職。1990年他從西南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後,進入四川省農牧廳工作,後歷任四川省農業廳科技教育處處長、總農藝師等職,2007年8月,出任四川省農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2008年8月,趙世勇調任涼山州委常委、常務副州長。兩年後升任州委副書記,並於2011年至2013年兼任西昌市委書記。

2014年,趙世勇調任遂寧市市長,兩年後任遂寧市委書記,2018年5月調任德陽市委書記。

政知圈梳理發現,2017年,趙世勇在做客一檔訪談節目時說:“遂寧作爲西部丘陵欠發達地區,如何實現加快發展、科學發展,歷來有一個共識,絕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發展路子,這不僅不能實現後發趕超,而且還會把良好的生態優勢喪失殆盡,寧可發展速度適當放緩,也不以犧牲環境爲代價,喫祖宗飯、欠子孫債。”

林啓輝 本文來源:政知圈 作者:劉藝龍 責任編輯:林啓輝_NB1306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