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的成都市區交通簡圖

崔老和他提供的1978年雙流機場航空測繪圖

如今成都已有了六環地圖

70年代的錦江賓館

“猛追灣在城市的邊上,青羊宮在城市的邊上,錦江賓館在城市的邊上,萬福橋也在城市的邊上……”你能想象嗎?這就是40年前成都的城市規模了。年逾古稀的崔耀宇,經歷和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成都的鉅變。作爲老一代測繪人,他說,1978年的成都,不但沒有二環路,就連一環路也還沒有形成封閉環線,城市看上去沒有給人有多氣派、多現代的感覺。“現如今,成都已經有六環了!除了北京外,我們國家還沒有第三個擁有六環的城市。這40年來,成都發展很快、變化很大!”

談往昔

以前過金馬河要坐渡船

一環路還沒有形成封閉環線

11月2日,天府早報記者在成都市解放路一段的一社區活動室見到了崔耀宇,年滿77歲的催老精神矍鑠,和藹可親。“要我說40年來成都的變化,我就是一個親歷者和見證者。”催老告訴記者,1965年,他就從總參測繪局的測繪部隊調到了成都部隊從事軍事測繪工作。1978年,他轉業到四川省測繪局從事國民經濟建設的測繪工作。

崔老回憶,他剛從北京調來成都的那一年,是隻身坐火車來的。“當時的火車北站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小車站,周圍沒有單位,也沒有廠礦。從火車北站一路到萬福橋,那都是農田。當時我們在溫江有一個部隊營房,每次去溫江過金馬河要坐渡船,公共汽車是要坐渡船的哦!”

到1978年,成都不但還沒有二環路,就連一環路都還沒有形成封閉環線。“當時成都給我的印象是,這座城市和內地其它城市都差不多,城市規模很小。”崔老用手比劃着說,“猛追灣在城市的邊上,青羊宮在城市的邊上,錦江賓館在城市的邊上,萬福橋也在城市的邊上。你現在在地圖上找到這東西南北上的幾個點,就清楚當時的成都有多小。”除此之外,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成都高層建築也沒有,在他的記憶中,錦江賓館就算是最高、最好的建築了。

談變化

現在成都已經有了六環路

路寬了密了城市路網結構較合理

崔老坦言,成都城市的瞬息萬變還真是都在改革開放以後!“成都一環從閉環到擴寬成雙向四車道,再到雙向六車道;成都二環從東半環率先通車到西半環建成形成閉環通車,從地面二環再到高架二環;成都三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建到後來的開通……這些都讓我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發展與活力。”

去年5月,成都市政府對環路命名方案做了批覆,原則同意將繞城高速、成環路、第二繞城高速分別命名爲四環路、五環路、六環路的命名方案。今年8月,成都第一張《成都市六環地圖》出爐併發行。“成都都已經有六環了!除了北京外,我們國家還沒有第三個擁有六環的城市,這也可以看出,這40年來,成都發展很快、變化很大!”

崔老說,成都的變化和許多城市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路更寬,路網更密,城市路網結構較合理,這都離不開測繪服務。“測繪的覆蓋面很廣、很細,包括水利、交通、鐵路、民航、煤炭、航運、冶金、森林、草原、農業、旅遊等方方面面。”他告訴天府早報記者,“一座城市的結構如何發展,和我們的測繪息息相關。公路能不能擴寬、規劃合不合理等,我們測繪數據都是一個前期的參考。”

談測繪

傳統測繪耗時耗力

現在技術領域做到世界前列

“測繪的保障和服務是很重要的。要說測繪和建設的關係,測繪就是爲建設提供保障,沒有基礎測繪就沒有辦法做工程、做具體的建設。”

作爲老一代測繪人,崔老還向天府早報記者回溯了一段他改革開放初期的測繪工作經歷。“上世紀70年代,我們在測繪的時候,就涉及到了雙流機場,當時的機場規模非常小,只有一條跑道而且還很短。”即使規模很小,要做好精確的測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控制點、搭三腳架、插測旗,打木樁等傳統的工序一個都不能少,除了基線測量、三角測量外,天文測量算是很高檔的了,但也必須投入人力並且揹負很重的測量儀器到相應的點位上守點,勞動強度大、體力消耗大、人力投入大。”崔老強調,“並且,稍微高端一點的測量儀器,當時國產解決不了,都要從國外進口。”

但令崔老感慨的是,經過40年的發展,現在我們的測量儀器幾乎都可以自己解決,測量手段也可以與國際媲美,測量的技術領域也做到了世界前列,距測繪強國很近了。“我們的北斗衛星更方便地解決控制定位、提供影像資料,無人機攝影、航空攝影的使用,以及數字化、互聯網的滲透,讓測繪工作更省力更省時,並且更精確了。”

談民生

天地圖·四川2018版年初發布

市民可定製“私家地圖”

如今崔老年逾古稀,已退出了一線測繪的工作,但對四川的測繪地理信息工作始終做到心中有數。據瞭解,今年3月,由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主導的天地圖·四川2018版正式發佈,可爲全省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公衆提供權威、標準、統一的在線地理信息綜合服務。

崔老介紹,早在2007 年,天地圖·四川就起步建設,於2011年正式開通運行,至今已改版升級到了第六版。

目前,天地圖·四川已向多個部門提供了豐富權威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共享資源,並向全省發佈了四川省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山、水、林、田、湖、草路、橋屋等一圖盡視,形成了全省地理信息數據資源一張圖應用。

天地圖·四川在立足服務政府的同時,根據公衆需求,着重改進便民地理信息服務模式,全面提升滿足羣衆日常生活中對地理信息需求的能力,向社會公衆提供了地圖瀏覽、位置導航、路徑查詢、地名搜索、專題服務等多種地理信息服務。市民可以根據自己需求定製清晰的“私家地圖”。在四川,“好喫客”“香香嘴”尋覓美食再也不怕巷子深,通過手機版天地圖·四川進行定位,打開“附近”按鈕,就可以發現搜索範圍內所有的哪怕是隱藏在街頭巷尾的“蒼蠅館子”。

人物名片

崔耀宇,在測繪行業已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了,作爲老一代測繪人,他發明的“懸臂式立體鏡”和與其配套的“合式航片夾”,均獲得國家專利。該產品可廣泛應用於地形測繪、土壤普查、資源調查、地質、鐵路、公路、森林及軍事測繪和科研教育等領域。另外,曾兼任四川省土地資源調查技術指導組成員,擔任《四川省志·測繪志》副主編,所編測繪志52萬字,獲四川省社會科學界優秀科研成果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