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暉

殺豬巷、狗頭巷、爵版街、暑襪街……成都這些獨一無二的街道名稱是怎麼來的?一開始,馮暉對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也一頭霧水,就在探究這些街道起源與街名由來時,他收穫了不少有趣故事。工科出身的成都人馮暉,酷愛文學與攝影。出於對城市發展的懷念與熱愛,他用60多幅手繪地圖完成了新書《成都街道漫步手記》。

依託自己的生活記憶,詢問知情的長輩學者,反覆比對書籍資料……馮暉還對這些街巷進行實地探訪,讓當年的每一家店都能夠被標註出來。早上買菜便就近探訪周邊的街道,給孩子開家長會要拿着相機記錄周邊有趣的街道……四年時間,馮暉在工作之餘編寫了一本《成都街道漫步手記》,成都街道的過往和今生盡在其中。

求證暑襪街由來

到上海圖書館找資料

在馮暉看來,成都主城區的暑襪街,一般的解釋十分簡單:機器生產出來的棉紗襪子,主要在夏天穿。暑襪街是成都最早生產和銷售棉紗襪子的地方,街道因此得名。然而,經過資料查閱與實地探訪,馮暉發現,位於上海松江區的襪子弄似乎和成都的暑襪街有着一絲聯繫。

在上海市圖書館地方文獻閱覽室,馮暉瞭解了上海襪子弄的歷史情況。歷史文獻介紹,布業始祖黃道婆爲上海松江人,她向鄉民推廣植棉,傳授整套棉紡織技術,傳教製作捍、彈、紡、織機具的技藝。在黃道婆的影響下,暑襪技術產生,明代松江的襪子弄,幾乎開遍了暑襪店,不久後暑襪的製作技術才傳遍了全國。通過黃道婆與襪子弄的由來,來了解成都暑襪街。

馮暉甚至大膽推測,成都暑襪街上的暑襪與暑襪製作的技術是來自上海,而非部分清代文獻所說的來自海外。

馮暉即將在元旦前後出版的新書《成都街道漫步手記》中用60多幅手繪地圖,記錄成都街道的過往和現在,還原店鋪的地址。馮暉告訴記者,成都有不少奇奇怪怪的街名,如殺豬巷、狗頭巷、爵版街、不穿巷子、簾官公所街等等,這些獨一無二的街道名稱,能夠傳承至今,本身就是奇蹟,探究街道的起源與街名的由來,順藤摸瓜,可以挖掘出不少和街名一樣有趣的故事。

收集不同時代地圖

縱向比較展現城市變遷

現在的大慈寺,規模早已比當年縮小許多;上世紀的拐棗樹街,中國女排的“怪球手”張蓉芳曾住在這裏,“五連冠”和“張蓉芳”成爲了這條街至今的榮耀;玉皇觀街、紅星路、三槐樹街、五世同堂街圍起來的是曾經的成都二中;廟高樓對面是自來水供應柱,每家都到這裏接水,公廁在隔壁;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春熙路上,太平洋百貨的對面還是胡開文文具店……一張張精美手繪地圖,配上關於各個街道的故事短篇,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展現着這座城市的變遷。

“我會把能夠收集到的,比如清代的、民國的、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等不同年代的地圖,儘量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分析。”馮暉告訴記者,老地圖和新地圖擺在一起,通過原貌和現狀的對比,可以發現其中的發展變化,同時還能找出現在地圖中一些不準確的地方。

然而,資料的收集與實地的查看非常耗時耗力。資料蒐集方面,比如成都某個街道在清代或者民國時期是什麼樣貌,並不是網上一搜就能獲知的,馮暉一般通過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舊書店或是在網上購買古書的方式獲取信息。有時,他還要跑到外省去購買書籍,週六週日基本就泡在了舊書店或圖書館。

實地查看這方面,更是不易。“實地走訪需要拍照、畫地圖,很少有一條街是一次性完成的,有的要走十幾次,有的走二十幾次。如龍王廟正街,就去了二十多次。”馮暉告訴記者。

多數時候“順帶”記錄

一條街花了近兩月空餘時間

因父母工作的關係,馮暉出生在陝西漢中,在他2歲時纔回到成都。除了在北方上的4年學,馮暉在成都生活的40多年中,攝影玩了20年,最近5年他又用智能手機拍攝成都街頭,照片超過80萬張,如今又完成了《成都街道漫步手記》,藉此記錄成都街道的風情。上述種種,全都是馮暉利用週末和上下班空餘時間完成的。

馮暉本是國企的一名高工,上學時期學的是理工類,可以說自己的工作內容和攝影、文學沒有多大關係,“我挺喜歡文科,建築、歷史、文學、攝影是我的業餘愛好,我想借此表達對城市的熱愛。”他還告訴記者,爲《成都街道漫步手記》所做的拍攝和實地探訪,大多數時候都是“順帶”完成的,“比如早上去買菜經過哪條街,正好看一看問一問;比如家裏孩子學校要開家長會,也會把相機帶上。”

依託自己的生活記憶,詢問知情的長輩學者,書籍資料當然也得反覆翻看比對,僅僅是恢復春熙路這一條街的情況,馮暉就花了接近兩個月的空餘時間,儘可能減小誤差讓當年的每一家店都在它該有的位置得到標註。細碎的記憶與發展的脈絡,慢慢得到還原與串聯。四年光陰,讓過往和現實漸漸重疊,馮暉每一幅認真描寫的手繪,都像是一條成都街道的微觀史。

(成都商報 戴佳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