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兵韜志略|印度欲部署國產反導系統,但實戰效能卻有限)

熱點新聞:據印度媒體報道,近期印度完成了國產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研製,所有測試都取得了成功。印度空軍和負責研發該系統的“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計劃向政府提出一項聯合提議,尋求批准在首都新德里附近部署該系統,預計完成部署需要3至4年的時間。

點評:導彈防禦系統是一個複雜的大系統,主要由反導預警系統、導彈攔截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組成,是反映一個大國綜合實力的象徵。受到工業基礎、技術實力以及資金支撐等各種因素制約,印度採取的是一種比較務實的“兩條腿走路”辦法,一方面利用美國、俄羅斯、以色列等國的技術支持,獨立研製自己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另一方面加大采購力度,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成熟的武器產品。從實效上來看,印度在國產導彈防禦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面臨研發過程不順、關鍵技術對外依賴度大、體系建設不完善等多重困難,“實戰之路”任重道遠。

積極探索,大力研發國產反導體系

印度長期以來一直對建設反導系統有着“迷之自信”。早在1996年,印度就提出要參照美國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和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構想,探索研製本國獨立的反導系統。特別是1999年卡吉爾衝突之後,印度下定決心要加強防空力量建設,並提出了“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計劃。該項目由印度國防研究和開發組織負責,採用大氣層內/外的雙層反導系統的技術方案,旨在對假想敵來襲彈道導彈進行雙重攔截。其中,高層反導防禦採用的是PDV攔截彈,使用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具有主動雷達和紅外雙模製導,主要針對大氣層外50至180公里高度的目標,作戰範圍類似美國的“薩德”;低層防禦則主要採用AAD攔截彈,使用單級固體燃料導彈,主要瞄準大氣層內15至40公里高度的末段目標,類似美國的“愛國者”-3。

印度PDV攔截彈,主要負責高層反導

AAD攔截彈主要負責低層反導

爲了更好地推進國產反導系統的研發進程,印度於2004年還專門成立了一個軍種間委員會,對構建覆蓋印度全境的導彈防禦網絡進行詳細的技術、作戰和成本方面的研究。由此,印度的導彈防禦系統研發終於步入了快速發展和體系化建設的正軌。2006年印度於完成了首次高層反導攔截彈試射,2007年又完成了首次低層反導攔截彈試射,並在2018年8月成功進行了攔截了中程彈道導彈試驗。

總體上看,近年來印度在自主研發和部署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方面確實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並且確立了“兩步走”戰略,即先行部署技術含量較低的戰區/戰術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然後逐步升級,向戰略彈道導彈防禦過渡。雖然這一目標相當“宏大”,但並不是沒有實現的可能。此次印度國產導彈防禦系統的研製完成,就是在朝着實現該目標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爲構築印度導彈防禦“天羅地網”和維持南亞戰略優勢提供了重要支撐。

PDV由PAD攔截彈發展而來,而PAD攔截彈又從印度“大地”彈道導彈衍生而來

印度的反衛星導彈與反導攔截彈有很多的技術聯繫

取長補短,積極引進國外先進裝備

印度是全球第一大武器進口國,是美俄英法等軍火大國的“大客戶”,軍火採購同時也是印度施展平衡外交的重要砝碼。在導彈防禦體系建設方面,受制於國防資源投入不均衡、自身工業技術和技術力量有限,印度一直在積極尋求國外力量的支持。

與其他國產武器研發工程類似,印度由於缺乏在反導技術領域的先進技術和配套產業,因此不得不在諸多重要系統和部件上倚賴於外國技術。例如,印度歷次反導試驗用於執行預警跟蹤任務的“綠松樹”雷達和“劍魚”雷達均使用了以色列的技術,攔截導彈有關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制導陀螺儀等關鍵零件不能在印度工廠里加工,只能依賴從俄羅斯和以色列進口,所研發“大地”系列導彈的導引頭也都是來自俄羅斯。

爲了儘快實現武器庫的現代化,印度還從國外直接購買成套體系裝備。例如,印度一直在向美國提出要採購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薩德”反導系統)和“愛國者”-3型導彈(PAC-3),並計劃10億美元購買由美國雷神公司和挪威康士伯防務與航空航天公司製造的第二代國家先進地對空導彈系統(NASAMS-Ⅱ)。印度從美國購買反導武器,一方面是希望獲得美國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技術,加強其導彈防禦體系的穩定性,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安撫美國的需要。美國一直對印度採購俄羅斯最先進的新一代S-400防空導彈系統耿耿於懷,認爲該系統與北約的防禦基礎設施“不兼容”,對其第五代F-35隱形戰鬥機構成了“威脅”,並多次提出警告,聲稱要根據美國2017年頒佈的《以制裁反擊敵人法》(CAATSA),對與俄羅斯進行武器交易的盟國進行制裁,甚至還舉出了制裁土耳其的例子,對印度“敲山震虎”。

但印度堅持認爲,獨立購買武器的立場不會受到其他國家的影響,特別是俄羅斯的S-400導彈性能先進,可以探測隱身目標,攔截中短程彈道導彈的成功率也比較高,未來將成爲印度防空力量體系的主力,因此不會取消與俄羅斯已經達成的購買5套S-400系統的協議。

除此之外,印度還尋求以色列、法國等其它國家尋求購買先進武器。2017年5月,以色列宣佈將向印度海軍提供了一批由以色列航空航天工業公司與印度國防研究和發展組織聯合研發的“巴拉克”-8遠程防空導彈系統。這是以色列軍方與印度國防部聯合研究開發的最新型地對空導彈防禦系統,攔截範圍爲70至100公里,可以應對所有形式的來自空中、陸地以及海上的威脅,有助於提高印度的國土防空能力。

按照印度整體導彈防禦體系建設計劃,未來印度將會把上述國外先進系統與國產導彈防禦系統整合在一起,在印度上空構建起一套多層導彈防禦體系,其中最裏面一層的低空反導體系由便攜式防空導彈、火炮系統和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等武器組成,並得到3D“哨兵”雷達、火力分配中心和指揮控制單元的支持;而外層則通過高度自動化和機動性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來實現,並得到指揮所與發射裝置、遠程獲取和交戰雷達等配套作戰管理系統的支持,攔截範圍爲120公里、200公里、250公里和380公里的導彈,從而實現對無人機、有人戰機、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等目標在內的全方位、立體化攔截。

印度正向美國購買NASAMS-Ⅱ防空導彈

力不從心,未來反導效能有限

印度積極發展導彈防禦體系,除了追求“有聲有色大國”的戰略目標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客觀的地緣環境和戰略需求也是重要原因,其中應對巴基斯坦的安全威脅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巴基斯坦由於在整體實力上處於弱勢,一直在尋求“非對稱”力量建設,通過研製各種導彈,以求與印度的相互制衡。據印度媒體報道稱,目前巴基斯坦已經研製了新型彈道導彈,既可攜帶常規彈頭,也可攜帶核彈頭,射程達2200公里,其目的就是針對印度,特別是具備分導彈頭技術,在助推後階段發射多個彈頭,一旦多彈頭進入大氣層,就很難對它們進行單獨跟蹤併發射攔截導彈來攔截,這引起了印度的極大擔憂。

印度目前缺乏早期戰略預警能力,尚未建立用於預警偵測假想敵彈道導彈天基預警系統,這一缺陷制約了印度發現和及時攔截對方來襲彈道導彈。因此,彌補缺陷的重要方法是加強先進防空導彈系統的研製和部署,爲印度戰略要地和重要目標提供近距離防空掩護。據印度媒體稱,目前印度已經在其西北靠近巴基斯坦的拉賈斯坦邦部署了兩套本國研製成功的戰區/戰術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可有效攔截來自巴基斯坦的導彈威脅。

此次國產導彈防禦系統研製完成,標誌着印度在反導體系建設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也顯示了其較好的後發優勢。但是,反導體系畢竟是非常複雜的工程,需要在雷達、指揮控制、敏感器、飛行控制系統等方面具有充分的技術儲備,而印度在這幾個方面都乏善可陳,與俄羅斯、美國、以色列等反導能力較強的國家相比,不僅研發波折不斷,技術落後,而且試驗次數非常少,不足以把技術喫透。

此外,印度在歷次反導導彈試驗中,均使用了最保守的測試方案,只是對一個發射地點、飛行速度與方向、飛行高度或彈道參數均已知,沒有采用機動變軌的靶標進行了攔截。這種“打固定靶”的試驗模式,既不符合實戰情況,也無法真正測試反導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試驗結果難稱可靠。而且,印度在彈道導彈防禦相關技術方面深度依賴發達國家,即便是國產研發的導彈防禦系統,很多部件都使用的是國外技術。這些都極大制約了印度導彈防禦系統作戰能力的形成,再加上印度在太空監視、戰略預警能先進領域都存在較多的薄弱環節和空白,因此要建成真正有效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併發揮其“實戰”效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李再興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李再興_NBJS902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