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的國鳥被黑貓警長抓了?

相關閱讀:巴拿馬國鳥喫遍美洲靈長動物,爲啥磨磨唧唧的樹懶卻是其“天敵”

記得渣滓洞裏有條標語,叫做“長官沒有看到,聽到,想到,做到的事情,我們要替長官看到,聽到,想到,做到。” ——不知道爲什麼,面對巴拿馬的食猴鷹,我忽然想到了這段話。

“食猴鷹大哥喫掉小猴子的鏡頭是我童年噩夢,還好警長派直升機部隊把他抓捕了。”

“食猴鷹該不會就那個被黑貓警長活捉的食猴鷹吧?”

《黑貓警長》中打傷白鴿的食猴鷹竟是菲律賓國鳥,如今不到400頭

《黑貓警長》,是中國動畫淪落到《葫蘆娃》的境界之前,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播放於1984年,流行於整個九十年代——討論這個問題的朋友,也暴露了自己的年齡哈。其中無論是作爲正面角色的黑貓警長、白鴿探長,還是反面的一隻耳與喫貓鼠,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食猴鷹大哥”便是《黑貓警長》第二集中出現的一個恐怖角色。它在雷雨中突然出現在小動物們的住宅,掠走小猴子,甚至連追蹤而至的白鴿上尉都被其擊傷,直到黑貓警長親自出馬,才利用先進技術弄清了它的身份,並制定相應的戰術,終於將這隻怪雕生擒活捉。

《黑貓警長》中打傷白鴿的食猴鷹竟是菲律賓國鳥,如今不到400頭

那麼,巴拿馬的這種國鳥,是不是便爲《黑貓警長》中那個“罪犯鳥”的原型呢?別說,這個形象還真不大像好鳥啊。

《黑貓警長》中打傷白鴿的食猴鷹竟是菲律賓國鳥,如今不到400頭

與影片中蒙面的食猴鷹有幾分相似

巴拿馬的國鳥角雕,因其食譜上包含大量靈長類動物而得到“食猴鷹”的異稱。但這只是個諢名,這種猛禽的學名叫作哈佩鷹,而哈佩則是希臘神話中半人半鷹的死神使者。

《黑貓警長》中打傷白鴿的食猴鷹竟是菲律賓國鳥,如今不到400頭

哈佩的形象,今天是德國紐倫堡市的市徽

所以,巴拿馬角雕的正式名字應該叫死神之雕,這也更符合當地普通人對這種翼展兩米的大鳥的看法。

它同《黑貓警長》中的食猴鷹一樣兇猛敏捷,利爪的抓握力達到140公斤。和更大但主要食腐的安第斯神鷹相比,角雕是主動出擊的獵手,中美洲的幾乎所有動物都難逃其突如其來的一擊。不過,它實際並不是動畫片中的“食猴鷹大哥”,那個傢伙的原型另有其人。

那麼,究竟是什麼動物,能夠扮演食猴鷹大哥的角色呢?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張面孔吧。

《黑貓警長》中打傷白鴿的食猴鷹竟是菲律賓國鳥,如今不到400頭

目光炯炯,還帶着幾分殘忍和神祕

對比一下《黑貓警長》中的食猴鷹——被警長揭破真實形象的時刻

《黑貓警長》中打傷白鴿的食猴鷹竟是菲律賓國鳥,如今不到400頭

現在,你知道它是誰了吧?

《黑貓警長》中打傷白鴿的食猴鷹竟是菲律賓國鳥,如今不到400頭

這種兇殘而帶有異域風情的猛禽,產於東南亞的棉蘭老島,學名叫作“菲律賓鷹”,是菲律賓的國鳥,也是以善喫猴子而著名的,所以有一個和角雕類似的渾名,叫做“食猴雕(monkey-eating eagle)”。它也是角雕的遠親,不過的食譜不僅限於猴子。菲律賓鷹捕食生冷不忌,從只有十克的蝙蝠,到重幾十磅的菲律賓鹿都可能成爲它的獵物。由於一對體型巨大的菲律賓鷹通常需要一百平方公里的捕獵範圍,而一年又只產蛋一枚,繁殖能力低下,因此它們的數量十分稀少,如今菲律賓鷹的數量是計算到個位的,只有不到兩百對生存在世界上。

菲律賓鷹性情兇猛,體態雄健,是世界上最大的猛禽之一。根據世界各自然博物館館藏標本的調查,其雌性平均身高105釐米,雄性95釐米(菲律賓鷹和角雕有着一個同樣的特徵,即雌性比雄性更威武高大),翼展可達3米。它的鉤喙對於猴子來說是悲劇的象徵——菲律賓鷹在捕捉猴子的時候,常常首先用鉤喙啄瞎猴子的眼睛,使其無法逃跑,而後再啄穿其頭頂奪其性命。

《黑貓警長》中打傷白鴿的食猴鷹竟是菲律賓國鳥,如今不到400頭

捕到一頭長尾猴的非洲冕雕

在猛禽中,除了角雕、菲律賓鷹之外,非洲冕雕等也喜歡以猴子爲食,從幾百萬年前便是如此。可以想象包括古猿在內的靈長類,爲了逃脫地面猛獸的攻擊逃上大樹,卻無法擺脫空中而來的突然襲擊。難怪世界各國的古老傳說中都有兇惡的巨鳥爲害四方,這大概是原始人對它們無法擺脫的宿命夢魘吧。直到猿人再次下樹,並學會了使用工具,這些猛禽才漸漸失去了威脅。

《黑貓警長》中“食猴鷹大哥”的命運不佳,最終被貓們生擒活捉,而且剪去羽毛,變成和超級市場中西裝雞差不多的形象,也可以算是我們這些猴子的後代體現一下“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黑貓警長》中打傷白鴿的食猴鷹竟是菲律賓國鳥,如今不到400頭

不過,要是放開想象,可能角雕在三種食猴鷹中,對人類還有不爲所知的貢獻——它也許制止了人類世界進入分裂的狀態

這話從何說起呢?我們可以一起來看一看猴子的分類。儘管猴子千姿百態,但從科學的角度,它們只有兩個大類——

《黑貓警長》中打傷白鴿的食猴鷹竟是菲律賓國鳥,如今不到400頭

葉猴、獼猴、和狒狒等原產於非洲和亞洲的舊大陸猴

《黑貓警長》中打傷白鴿的食猴鷹竟是菲律賓國鳥,如今不到400頭

絨猴、捲尾猴、絨毛蛛猴等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新大陸猴

二者在兩千萬年前便分道揚鑣了。按照進化趨同的理論,它們都可能發展成類人生物,不過,最終只有非洲的猴子下地,變成了古猿,並進化成猿人,進而成爲今天你我這樣的人類(我可以確信在手機前看本文的貴君真的是人類嗎?)

爲什麼美洲的新大陸猴沒有走這條進化道路呢?

據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非洲一度在幾百萬年前變得寒冷乾燥,舊大陸猴爲了生存不得不下到地面,這種上下肢初步分工的動物很快學會了使用工具,並向人類的方向發展。然而,美洲的猴子集中生活於南美和中美的熱帶雨林,當地一直氣候炎熱潮溼,新大陸猴沒有下地生活的需要,也就不會向人類方向進化了。

這個結論中有個小小的問題——古代北美洲的氣候變化與非洲頗爲相似,幾次變冷,幾次變熱,如果有猴子在這裏生活,它們在來不及退過狹窄的巴拿馬地峽南撤時,可能也會陷入背水一戰的地步,不得不下地討生活。那樣,會不會在地球上進化出一種和人類相似的類人生物呢?

《黑貓警長》中打傷白鴿的食猴鷹竟是菲律賓國鳥,如今不到400頭

真要是這樣,猩球崛起,可就不是電影了,地球上的人類世界,可能會出現一種瘋狂的分裂狀況

然而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根據化石考證,北美地區原來也有土生靈長類,只是十分原始,與新大陸猴、舊大陸猴相比自成體系,是一種被稱爲布里加托爾猿,酷似狐猴的動物。它們在幾百萬年前氣候變冷時由於巴拿馬地峽還沒有形成,無法南渡避難,也曾嘗試下地生活,但因爲比較原始,在生存競爭中敗給了老鼠而滅絕,從此以後,直到美國動物園裏開始養猴,北美洲(除中美洲少數地區)就沒有靈長類的蹤跡了。

巴拿馬地峽形成於大約三百萬年前,那麼,南美洲的靈長類爲何沒有通過這個孔道重新進入北美洲並開始“猩球崛起”的序章呢?

一個古怪的推測便是因爲食猴鷹佔據這個地峽地區,猴子們來一個滅一個,無法形成足夠強大的族羣遷徙北進,加上南美叢林生活條件優裕,猴子們沒有“北伐”的必要,這進化的事情,也就耽誤了,一直把新大陸猴耽誤進舊大陸猴的動物園。

《黑貓警長》中打傷白鴿的食猴鷹竟是菲律賓國鳥,如今不到400頭

從人類利益的角度而言,巴拿馬食猴鷹或許沒有《黑貓警長》中的遠親那樣有罪惡感,與軍統特務受到所有革命者的詛咒不同,這些喫猴子的大鷹,或許只有籠子裏的新大陸猴,纔會把它們和渣滓洞的狗腿子聯繫起來。

【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