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的“天府十大文化地標”頒獎典禮順利落下帷幕。平昌縣佛頭山景區的中國工農紅軍石刻標語園獲評“四川十大紅色文化地標”。

  10月18日,記者走進平昌縣中國工農紅軍石刻標語園尋覓紅軍足跡,聆聽紅軍故事。剛踏進園內,華嚴庵紅軍石刻標語“擁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權——西北軍區政治部”便吸引了記者,鮮紅的魏碑大字,剛勁有力。“這幅標語由紅軍才子朱光書寫,5個石匠花了三天兩夜才刻制而成。石碑原來位於平昌縣城老街,後來因爲老街經常漲水,1996年的時候整體搬遷到了佛頭山,是園區內唯一一幅原件標語,2013年被評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昌縣紅軍石刻標語園管理所所長李臣說。

  據悉,中國工農紅軍石刻標語園共收錄展示了來自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12大蘇區16個省市79個縣的紅軍標語。這些標語是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歷史見證,是紅軍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國工農紅軍石刻標語園大門

  收錄展示1600餘幅中國工農紅軍石刻標語

  園佔地面積100餘畝,收錄展示了1600餘幅紅軍石刻標語;標語展示長廊建築形狀成V字形,總長近1000米,是以紅軍石刻標語爲主題的紅色旅遊景區。

  標語園根據功能分爲六大片區,即紅旗廣場、臨時展覽區、紅軍標語長廊、綠化景觀區、紅軍街、遊客接待區域;根據標語形式分爲石刻類、墨書類、漫畫類三大主題展示區域;根據標語內容分爲政治理論、經濟社會、軍事鬥爭、文化教育四大主題區。目前爲止,這是國內唯一一個同時收集了12大蘇區標語的園區,也是展示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標語數量最多的標語園。

  石刻標語園石刻對聯:斧頭劈開新世界 鐮刀割斷舊乾坤

  標語園既是融歷史性、文化性、娛樂性、休閒性於一體的特色主題公園,也是集紅軍標語和紅軍文物陳列兩大內容爲主體的紅色文化景點。2015年2月,被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命名爲四川省黨史教育基地,同年7月被命名爲巴中市黨員幹部黨性教育基地,同年8月被命名爲平昌縣廉政文化教育示範點;2016年4月被授予《中國·星星》詩刊平昌詩歌創作基地,8月評爲四川省“我最嚮往的紅色聖地”;2016年10月被授予平昌縣紅色文化示範基地;2017年8月被授予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機關黨校黨性教育基地現場教學點。2018年被評爲“四川省十大紅色文化地標”。

  平昌縣的紅軍石刻標語僅僅是紅軍石刻標語的一部分。據不完全統計,在川北、陝南和長征沿線,當年鐫刻石刻標語達1萬多幅,其中川陝蘇區7000餘幅,新中國建立後尚存4000多幅,其中通(江)南(江)巴(中)地區就有3000多幅。原川陝蘇區內保存完好的紅軍石刻標語還有2233幅,其中我市境內近1000幅。

  在李臣看來,這些石刻標語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革命根據地的歷史環境、鬥爭歷程和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全面記錄了根據地軍民創建和鞏固蘇區的豐功偉績,它是雕鏤在石頭上的歷史,是鐫刻在大地上不朽的詩行!

  石刻標語背後的革命故事

  駐足觀賞標語,似乎在觸摸歷史記憶,一幅幅標語講述着那個年代的紅軍革命故事。“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這幅標語可以說是對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過程和革命目標作出了最精彩的概括。

  1933年2月,紅軍在巴中建立了川陝省蘇維埃政府,這也是全國第二大蘇區。與此同時,紅軍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繼續向宣漢、達縣挺進,擴大蘇區範圍。

  遊客觀看紅軍石刻標語

  達縣梓桐鄉的團總叫杜光庭,此人平時魚肉百姓,仗勢欺壓鄉鄰,羣衆對他恨之入骨。杜光庭聽說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專爲窮苦人民撐腰,馬上就要打到梓桐鄉了,心裏暗自盤算,自己平時壞事做得太多,紅軍來了肯定不會有好果子喫,說不定“腦殼”都要被敲掉。他越想越怕,趕緊收拾金銀細軟,在家丁的掩護下連夜逃到達縣城裏躲藏起來。

  紅三十軍政治部住進杜光庭的莊園“杜府草堂”後,在其石門上刻下“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這一標語。紅軍走後,杜光庭再次還鄉,對那副標語恨得咬牙切齒,想把它們剷除掉,不留一點紅軍的痕跡,但他又是一個封建迷信的人,害怕損毀了石門,動了地氣,破壞了風水。思來想去,他就讓家丁用石灰糊平,從外面看不出任何痕跡。沒想到,標語就這樣奇蹟般地保存了下來。

  石刻標語:工農專政

  李臣說,紅軍標語有着政策性強、針對性強、民族性強、號召力強四大特點,紅軍走到哪就將紅軍標語刻到哪。爲了不暴露自己,很多標語的落款爲甲乙丙丁。其實這是紅軍採取的一種代稱,目的就在於不暴露真實的部隊名稱,也可以給敵人造成一種錯覺,讓他們以爲紅軍的隊伍要比實際部隊多得多。

  而且,紅軍標語真切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窮人不完糧”這幅標語講的就是苛捐雜稅問題。據統計,當年許多地方需要上交的苛捐雜稅達80多種。烤火要收火籠捐、煮飯要收搭鉤捐,有的老百姓牀帳上拴有麻錢的話還要收帳鉤捐,如果老百姓不交捐上稅的話還要被吊打,在被打的同時還要收吊打捐。所以老百姓就寫出了“自古未聞糞有稅,如今只剩屁無捐”來諷刺繁重的苛捐雜稅。

  好了他田家,苦了我田家,說聲派雜稅,團總派、甲長派、估派濫派,指名官派,胡派鬼派,硬起心腸由你派;

  爲了要巴土,所以要巴土,講到收洋錢,場上收、鄉下收、明收暗收,不怕手收,只怕天收,謹防屍骨無人收。

  這些句子道盡了土豪劣紳的無惡不作,道盡了人民的憤怒心情。毛主席說過,如果我們能夠普遍地徹底地解決土地問題,我們就獲得了足以戰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所以開展土地革命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人民羣衆分到了田地之後,終於翻身做了主人,這時又流傳了這樣一首民謠:

  高高山上一碗油,紅軍來了大不同。

  苞谷饃饃蘸蜂糖,夫妻同牀同枕頭。

  “通過這些民謠我們可以看出,在紅軍開展的轟轟烈烈土地革命運動後,赤區的窮人都分有田地,而且有飯喫、有衣穿、有房子住,過上了好日子。”平昌縣佛頭山文化產業園副主任範濤說。

  行走園區,大部分的標語都通俗易懂,而且使用了不少方言。讓人意外的是,早在80年前,爲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各地蘇區成立了工會並提出了“工人實行八小時工作制,增加工資,實行失業救濟社會保險”“肅清地方反動,保障工農利益”等口號。

  “這些標語文獻設計精妙、書寫工整、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是根據地軍民智慧的結晶、心靈手巧的見證,對提高蘇區人民的思想覺悟、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大力發展經濟起到了啓蒙作用。”範濤說。

  精心打造紅軍石刻標語園

  在蘇區時期,當地人民與反動勢力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有3萬多人蔘加了紅軍,5000多人血染沙場,當年爲宣傳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綱領,動員人民革命,書寫、鏨刻了大量革命標語,成爲記錄那段歷史的寶貴資源。

  2012年11月,爲了創建紅軍石刻標語園,打造紅色文化,平昌縣佛頭山文化產業園分成3組,每組2—3人,前往全國各地蒐集紅軍石刻標語。

  這些蒐集人員輕裝出行,走訪全國各地的蘇區,尋覓紅軍足跡,一路風餐露宿,艱辛難言。讓李臣記憶猶新的是在2013年3月。過完春節後,天氣依然寒冷,李臣和兩位同事此次的任務是前往江西省贛州市蒐集紅軍石刻標語。在井岡山下飛機後已經是傍晚,三人來不及喫飯,繼續坐車趕往贛州市。不料,恰巧遇到贛州公招考試,許多酒店都已經客滿,三人在街道上“浪跡”到凌晨一點過才找到一間30元的旅館住下。“深夜難眠,被子是潮溼的,屋裏味道也很大。”李臣回憶,休息了四五個小時後,他和同事又繼續上路去搜集紅軍石刻標語。

  “蒐集標語的過程十分艱辛,有的在懸崖峭壁上,我們得攀爬上去拍照;有的在草叢裏,我們得拔開雜草,整理乾淨拓下來。”李臣說,半年時間裏,大家踏遍全國紅色革命根據基地,蒐集了1600多幅,這些標語都要一一整理。而且,標語的來源、背後的故事以及字體等都要詳細瞭解,並對每條標語進行分類整理,工作量十分浩大。

  紅軍漫畫:紅色中華的出現

  在李臣的辦公室裏,記者看到書櫃裏堆滿了紅色文化方面的書籍。“買這些書籍都是爲了研究紅軍標語。”李臣說,“爲了分類、瞭解標語背後故事,我們常常查閱資料到凌晨。對於拿不準的,就請相關專家甄別。爲此,我們還去了3次北京呢。”

  令人欣喜的是,標語園的建設得到了社會各界、名人志士和部分軍史、黨史專家的關心和支持。功夫不負有心,2015年2月9日,中國工農紅軍石刻標語園歷經2年多時間的精心打造,全部對外開放。“平昌的中國工農紅軍石刻標語園的內容全面、豐富,涵蓋了紅一、紅二和紅四方面軍的石刻標語。”範濤說,這對研究紅軍文化,弘揚紅軍精神具有重大意義,是永不褪色的“紅色印記”。

  大巴山幹部學院學員參觀紅軍石刻標語園

  採訪結束後,恰巧遇到大巴山幹部學院的學員前來參觀學習,大家駐足觀看每一條石刻標語,認真聆聽標語背後的紅色故事。“置身石刻標語園,彷彿回到了那波瀾壯闊的革命年代。看到這些標語,我不禁心生崇敬、心懷感恩。”一個學員說。

  來源/巴中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