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打鑼,一錘定音。”在福建省泉州市,有一家“雙溪銅鑼廠”數百年來堅守傳統技藝,其祖傳的“十音銅鑼”製作技藝更是聞名海內外,不僅爲泉州地方戲曲藝術的發展貢獻力量,而且在東南亞等地廣受歡迎。

爲了深入瞭解“十音銅鑼”鍛制技藝,筆者一行驅車前往洛江區羅溪鎮八峯工業區,探訪這一“泉州老字號”。臨近廠區,就能聽見廠區內傳來“鏘鏘鏘”敲打聲的聲音。

“十音銅鑼是老一輩人傳下來的技藝,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把這個老字號不斷擦亮。”說話的人正是“十音銅鑼”製作技藝第十四代傳承人黃金城。據悉,“十音”是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銅樂器,黃金城所堅守“十音銅鑼”鍛制技藝已傳承了400多年。

黃金城介紹說,十音銅鑼鍛制技藝是由“打銅”始祖黃瑞臺首創,黃瑞臺於明萬曆年間生於泉州羅溪,其養父是個打銅能手,傳授黃瑞臺“打銅”技藝。

黃金城邊展示邊介紹,十音銅鑼分別由10個內徑8釐米、外徑11釐米、厚度約1毫米的帽型銅鑼組成,按一定的要求排列,用琵琶線穿掛在一個特製的有十個空格的木架子上。雙溪銅鑼廠製作的“十音銅鑼”,因其聲調柔和,美妙動聽,是南音不可或缺的一種銅樂器,該鍛制技藝也是全國絕無僅有,享譽海內外。

走進“雙溪銅鑼廠”的打片車間,眼前擺放着數臺機器設備,四名工人正頂着高溫協力將烤得通紅的銅塊鍛打成型;在隔壁的拋光車間內,數名工人正在對錶面發黑的銅鑼進行進一步加工,在工人們嫺熟地作業下,銅鑼漸漸露出了“樣貌”。不過,銅鑼製作可並非眼前這麼簡單。

“鍛制銅鑼一般分爲六個步驟,分別是熔銅、鍛打、壓型、錘型、拋光、定音,每道工序都要有紮實的功底,才能使銅鑼的造型美觀。”黃金城介紹說,化銅的熔爐的溫度一般在1100℃左右,壓型過程中,反射爐中的溫度也達到700℃,這兩道工序都就需要一定的“功夫”,不然容易浪費原料和時間。

“定音是製作銅鑼最關鍵的一步,雖說是‘一錘定音’,但是定音至少需要10年的經驗才能得心應手。”如今,已經年過40的黃金城平時也穿着一身油污的工作服,與工人和銅鑼打成一片,每一個銅鑼都要經他定音。

“我15歲的時候就開始跟父親學習鍛制銅鑼技藝,當時就想着能爲父親分憂,剛開始也常常被燙傷。”黃金城說,鍛制銅鑼很辛苦,現在沒人願意學這門技藝,爲了打破傳承的瓶頸,他在設立大師工作室的同時,還一改祖宗留下‘傳男不傳女’的規矩,“只要有人願意學,我就願意教。”

2017年,雙溪銅鑼廠建設了一個銅鑼展示廳,展示了上世紀初以來的小京鈸、福鈸、蘇鑼、包鑼等數十件,同時還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了十音銅鑼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並計劃將其打造成爲集生產研究、展覽展示、觀賞學習等爲一體的展示基地。

如今,“十音銅鑼鍛制技藝”已經傳承至第十五代,黃金城的侄兒黃劍藝自2010年起,在該廠拜師學藝,2014年能夠獨立製作響銅樂器。“經過這幾年的不斷努力與學習,我對銅鑼鍛制技藝有了深入瞭解,同時也參與研究有關技改工作,希望把這一傳統技藝發揚光大。”

泉州地方戲劇古老而豐富,素有“戲窩子”之稱,擁有南音、梨園戲、提線木偶等多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曲藝戲劇。“雙溪銅鑼與民間音樂的發展息息相關。”黃金城介紹說,雙溪銅鑼廣泛運用於泉州的各大小劇團以及民間的民俗傳統樂團等,同時還遠銷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隨着時代的變化,雙溪銅鑼打破了地方侷限,在網上也開始銷售,讓更多人瞭解雙溪銅鑼,這也爲雙溪銅鑼的發展和傳承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