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做到這三點,銀行纔算真正開放……

整理  | 米格 比薩 棘輪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近些年來,在金融領域,這一大勢,無疑就是金融科技。

在重壓之下,被稱爲“沉睡的大象”的銀行,已經醒來,並抖動身軀,開啓征程。

未來的銀行會是什麼樣子?金融科技與銀行將是什麼關係?在一本財經2018金融科技與銀行創新發展高峯論壇上,多位銀行與金融科技代表,深入探討了上述問題。

以下爲部分嘉賓的精彩發言。其餘內容將陸續推出。

現在,已經到了一個開放式平臺、開放式銀行的時期

新網銀行行長、執行董事 趙衛星

1

開放式銀行

三年的數字化銀行打造,讓我有了非常多的體會。事實上,架設在開放的平臺、大數據上,一些銀行已發生很大的改變。

底層架構上,行業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了,甚至與主流銀行完全不同了,如在數據倉庫、分佈式等應用架構上。我們已適應一個在線化的模式。也就是說,現在很多思維都變化。

第一個,客戶去哪兒了。

近期,大家在各種場合,頻頻聽到“開放平臺、銀行”的說法。這個說法到底基於什麼原因?以往的銀行,就不是開放式的銀行嗎?這個問題與現在金融科技的變化密切相關。正是因爲這樣的變化,我們開始考慮到客戶在哪裏。

過去,線下網點、場景是客戶的聚集方式。而現在,大量客戶存在於線上。雖然現在大家聚集在會場中聽演講,但大家的心可能還停留在手機移動終端上。

而這樣的變化,一定需要金融的改變。

也就是說,當下金融機構首先要考慮的,是開放式的銀行與平臺。

第二個,客戶的需求是什麼?

實際上,過去的金融,或多或少背離了客戶的需求。我們自以爲是地認爲,我們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客戶所需。

走到今天,大家再思考“客戶的需求是什麼”時,會發現客戶需求不在金融端,或者這種需求不是大部分客戶的需求。而客戶的真正需求,是在生活、經營中。

也就是說,金融應該回到本源上,服務生活、生產與經營。

事實上,在這樣的兩層架構下,現在確實到了一個開放式平臺、開放式銀行的時期。

在這個時期,新網銀行可能是一個數字銀行的範本。

在早期,新網銀行打造了一個非常“瘦”的體系,只管客戶和賬戶。而平臺基礎化的設施和平臺的要素,全部架構在開放式平臺上。

這樣的平臺優勢是什麼?

新網銀行曾接待過一位基於車位分期的創業公司。這家公司已跟12家銀行進行了洽談,但都無法針對這樣的特殊場景,進行特殊的授信。實際上,當用戶車位分期後,可能還會有汽車消費貸款的需求,也可能衍生其他方面的需求。而銀行是否可以逐一配套呢?

這在開放式銀行的架構上,能非常簡單地達到。

開放式銀行的架構,意味着把信貸六要素往底層切分。

現在,有大概上百個要素已在開放平臺,進入接口式的“公路”了。這意味着,創業者沒必要跟銀行談那麼多的東西,只需要進入到開放銀行,調用想要的元素,組合成他想要的產品。這是未來一家數字化銀行該走的路徑。這個路徑,也就是指它們在基礎層的風險管理能力、基層開放能力以及基礎層的任意搭建能力。其中,包括基礎性風險管理能力。

我們用一張圖就能很簡單地表述現在數字金融科技下,風控與以往的差別。

現在,風控是Java式的控制能力,以往卻是Word的能力。

Word風控能力是基於銀行在某一些行業中的認識,以及宏觀經濟背景下,行業變化所帶來的風險管理。比如,2018年風險大綱規定,限制什麼行業,鼓勵什麼行業,鼓勵行業達到幾年的規模生產,多少銷售收入,多少人員,以及負債。

而今天的數字化金融機構,絕對不會用這種方式。我們用相關性決策、機器學習的模型、各類決策樹的模型。

從人員的構成可以看出,新網銀行是一家特殊的數字化銀行。傳統銀行三分之二在銷售、網點,三分之一在運行、中後。而新網銀行恰恰相反,目前有約三分之二的人員用於科技,六分之一人員用於風險建模,剩下不到六分之一的人員用於銷售的前臺。

2

新網銀行

新網銀行已形成了一個很鮮明的金融科技化的銀行架構。

新網銀行搭建了三個風險體系:反欺詐的體系、數字化模型的體系、實施決策的體系。用這三個體系來識別數字化或金融科技之後,最需要先識別的是真實的人、真實的意願、真實的設備。現在,新網銀行已經能夠實現識別的準確性。

最近,央行公佈了聲紋標準,這種以真實性爲基準的金融要素,在開放性領域有越來越多的變化。

實際上,金融科技有非常多的工具。比如,基於社交網絡體系的反欺詐行爲,基於以生物特徵爲體系的行爲,基於智能終端精準識別的方式和方法,來構建整個的反欺詐體系。

這個基於人的維度,在橫向和縱向各算了十層後,決策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如,我與在座各位之間的關係,都可以精準地來計算。

這樣的優勢是什麼?

很多專家和學者說,弱數據相關的人怎麼樣進行金融風險識別?

實際上,現在基於金融科技,機構可以計算橫向、縱向十層的關係,很快速地識別風險趨同相關性的,以及快速識別弱數據相關的人的違約率。

而現在的數據化金融,可以產生大量的用戶標籤。

比如,新網銀行實現了168個用戶標籤,不僅僅在金融領域運用,在商業領域運用都非常有效。很多標籤已經開始逐步向商業領域的應用,如高端招聘,以及智慧醫療等領域。

風險計量,更多的是運用大數據和機器計算的模型,來實現實時決策。

目前爲止,我們是國內唯一一家使用GBDT在線模型,實現整個風險防控的。

整個新網銀行發展到今天,餘額達到500多億的體量,以秒級的速度進行實時的風險計算,平均審批時長40秒,反欺詐全年防攻擊160萬次,自動化審批率達到99.6%。

如何利用智能技術打造金融智能銀行

騰梭智能董事長 胡亮

1

銀行業面臨寒冬

過去的十幾年是中國銀行業發展的黃金期,但從去年年底開始,銀行業開始面臨寒冬。

2017年,銀監會連發七個文件,對銀行提出了全面風險防控要求,規範其理財業務、同業業務,對銀行業市場亂象進行整治。監管驟嚴,給銀行業務創新帶來了很多限制。資管新規、理財業務及表外業務的迴歸,不僅帶來了資本充足力能力上的要求,也帶來了中間業務收入減少的客觀挑戰。

隨着中美貿易戰的發展,中國經濟壓力巨大。實體經濟是銀行業的血液,銀行業必然受到很大影響。隨着對房地產業務、P2P業務的限制越來越大,從各大銀行的半年報上可以看到,息差收入變窄,銀行業對企業及政府的業務上也遭受了空前的壓力。

隨着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商業銀行同質化經營與競爭模式的問題被放大,銀行轉型升級壓力增大。個人業務做得比較好的銀行,開始慢慢凸顯出優勢,反之則面臨危機。

近幾年來,新晉的金融科技公司對銀行帶來了很大的衝擊。網貸行業做了這麼多年,總的資產規模才兩萬億而已,業務上不會對銀行業產生本質性的挑戰。那挑戰來自於哪裏?金融科技公司把用戶從銀行手裏奪走了。

用戶第一次接觸到銀行業務時不是接觸到銀行,而是接觸到金融科技公司,接觸到它們提供的場景、服務。用戶使用金融服務也不是去銀行直接辦理,而是在使用金融科技公司的業務時,用到了銀行的資源而已。

2

商業銀行如何應對

商業銀行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做了很多的應對:

1.構建移動應用場景。

很多銀行已經開始這樣做了,做得最好的是招商銀行的“掌上生活”。

2.構建智能化的渠道。

當前銀行業櫃檯服務的櫃面脫離率已經到了80%多,銀行網點流量越來越低。在很多銀行,用戶可以直接在機器上完成辦卡,人臉識別等技術,取代了原來的人工環節。

但在現實中,銀行移動金融APP客戶的發展任務,往往還由網點承擔。這嚴重限制了APP的創新營銷,很難做到地、州、市、縣各級網點周邊金融場景資源的分佈式發展。

需要構建智能化渠道,用智能化的技術對銀行原有的渠道進行升級換代。用線下網點結合線上移動應用來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已是勢在必行。

3.提升服務質量。

目前銀行的私人業務越來越多,但商業銀行正處在流程化銀行的轉型途中,個性化服務尚未成型。

銀行業依然存在幾個問題:一是利潤考覈爲先,客戶經理重產品銷售,輕後續客戶跟蹤和增值運營,難以真正將“以客戶爲中心”的理念落到實處。

二是員工思想觀念落後,體制內員工普遍年齡較大,對借新事件、新理念、新技術開展客戶營銷的接受度較弱。

三是銀行客戶維護體系落後,溝通方式以上門走訪、信息推送、電話聯繫爲主,人員調整後經常導致銀行某類業務停滯。

未來銀行要做的是打造精益銀行,實現網格化管理,“以客戶爲中心”,通過精益化管理、智能客服、網點機器人及標準化服務,提升客戶體驗。

3

用智能技術打造金融智能銀行

1.構建智慧場景。

銀行構建消費場景,提高了銀行互聯網產品的存在感,但並不是最佳策略——銀行不可能用自己的短板,和互聯網公司、應用場景公司的長板比拼。

相比之下,不如利用開放銀行的概念,把自己的金融服務變爲API,嵌入專業智慧場景,對不同渠道的用戶提供差異化的產品。

2.提供大數據的精準服務。

銀行以往對客戶,無非是根據資產級別、交易活躍程度等,做比較粗放的分層。

但只有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跟場景數據的結合,才能針對每一個人,提供具體場景、定價、額度、期限和體驗上的差異化服務。互聯網公司在這方面已經非常成熟了,可以真正做到千人千面。

銀行要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建立更好的營銷能力。卓越的數字營銷能力是智能銀行的基礎能力之一。

3.數據驅動的風險管理能力。

傳統風險管理是Word,根據幾條大綱,根據專家對整個經濟形勢和行業的理解,制定的一些粗線條的風控規則和政策。

而精準的、數據化的風控,在過去幾年經過衆多金融科技公司的實踐,被證明非常有效。幾秒甚至毫秒級別的風險決策,在金融科技公司裏也很常見。銀行應根據最新的技術趨勢,改進風險管理。

4

銀行也有很多成功要素

當前的監管條件下,銀行也具備很多成功要素。

首先,銀行天然擁有金融牌照,客戶對銀行的信任程度遠高於金融科技公司。

其次,銀行是整個行業裏面擁有最強數據的公司,擁有交易數據、金融數據這個巨大寶庫。個人數據之外,銀行還是中介機構,掌握很多公司的數據。

此外,在監管方面,怎樣準確把握監管的要求,以及跟監管部門溝通,銀行是有自己的理解的。

在這些天然的成功要素下,怎麼把優勢轉變爲真正的業務優勢,是各個銀行真正需要去思考和實踐的。

數據孤島、流量成本漸高、監管趨嚴,金融科技面臨三大挑戰

百信銀行研發團隊總經理 周竣濤

1

金融科技既要有量,又要有質

前兩年,金融科技領域的創新非常兇猛,規模也很大。但從去年到今年,金融科技的熱度卻在下降。

金融科技是什麼?首先是金融電子化,用電腦取代人工工作。此後,這些線下的工作逐漸轉移到線上。這一過程持續了很長時間。

後來,金融行業進入加速發展期,來到了互聯網金融時代。有一年,許多互聯網金融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原因不難理解:老百姓越來越有錢,對於金融產品的需求逐漸豐富,但可選擇的渠道卻很少,只能在線下網點購買。互聯網金融將原有金融產品搬到線上,其體量迅速增大。

一個新的市場機會自此誕生,但大家卻都在做同樣的事情。很快,我們發現各種各樣的產品覆蓋線上。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互聯網金融爆發後,金融產品的數量激增,質量卻沒有保證。

金融科技是什麼?我們希望金融科技能夠藉助技術的力量,既有量,又有質,保質保量地爲老百姓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2

金融科技行業的三大挑戰

金融科技行業,如今正面臨數據孤島、流量成本漸高、監管趨嚴三大挑戰:

1. 數據孤島

五年前,大數據概念剛剛興起。如今,很多大型互聯網公司、銀行、政府、電信企業、醫療企業,都積累了大量數據。但大家都把數據圈在自己的體系內,形成了一個又一個數據孤島。

現在很多人想獲取這些數據,卻發現數據並不是免費的。這些數據的所有者應該是每一個人,而不是掌握數據的公司。有人可能會想:“憑什麼我的數據要賣給別人賺錢?”

區塊鏈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金融行業對風控需求很高,我們也在嘗試建立區塊鏈黑名單。如果所有企業將自己的黑名單共享,大家都可以減少很多風險。

2. 流量成本漸高

當幾大互聯網公司幾乎壟斷全部流量入口後,流量的獲取成本已經非常高了。

我們也在思索,如何使用技術手段,更深、更精地在某一領域做到最好。這樣,用戶就會離不開我們,從而無需考慮流量成本問題。

3. 監管趨嚴

大家都注意到,爲了保護老百姓的資產,監管層從去年到今年發了很多的監管條例。

在監管方面,我們也在探索將人工智能、區塊鏈運用於反洗錢領域。這些技術可以把孤立事件分析出來,並遞交給監管部門,進行更準確的判斷。

☆ 一本智庫報告☆

2018年,傳統銀行開始牽手金融科技公司,共同構建一個新的智能金融生態體系。

由此,一本智庫調研了互聯網巨頭、新興科技金融公司,密切觀察國際前沿的銀行轉型趨勢,撰寫了《科技金融時代下,銀行的智能金融之路》報告。

點擊閱讀原文(密碼:k4yh )

或後臺回覆“報告”下載

☆ 一本學院特訓營☆

個人消費的高速發展,爲銀行零售業務和消費金融業務帶來了機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羣雄逐鹿,誰能最終勝出?

行業最終的角逐,將是精準營銷和風控能力的競技!

如何高效平衡營銷、風控與產品,實現業務利潤最大化?

一本財經特邀行業頂尖的實踐導師,實力打造“零售銀行業務創新突圍特訓營”,現在報名立享早鳥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