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德意志军魂之利刃-MG42

MG42这款由德国制造的、被誉为二战时期最好的机枪,德国人骄傲地称之为“德意志军魂之利刃”。那些到处不可一世、飞扬跋扈的美国大兵却被它搞得意志消沉、无心恋战、士气低下,视其为“步兵的噩梦”。它就是被轻武器评论家用三个最高级的形容词词组:“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但却是最出色的武器”。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得规定,战败的德国不可以制造重机枪。德国在一战后,国家实力迅速恢复。随着国力的恢复,曾经有着欧洲最强陆军称号德国军方--自然不甘心受条约的限制,永远成为一支半保安性质的部队(只有10万人,不可以装备先进武器)。其实上,几乎从刚刚结束战争开始,德国的各项科研活动转入地下,研制的步伐虽然有时候放缓但是始终没有停顿。不过德国始终是一战的战败国,如果明着去违背凡尔赛条约规定,一定会立刻遭到西方盟国的严厉处罚。所以,这根红线是不敢碰的,既要隐讳,又要发展,这好像就难了。所谓愿者不难,德国人很快以自己特有的精明,巧妙的迂回过了条约的限制。他们研究了一种从传统眼光看来,完全不是重机枪的通用机枪。

这挺通用机枪,如果它使用二脚架,配备75发弹鼓就可以作为轻机枪使用,跟随班排作战。它如果使用重机枪的三角架,配备300发弹箱,就可以作为重机枪使用,成为营连的支援武器。如果装上了装甲车或者坦克,它又是车载机枪,成为盟国步兵的恶梦。它的最大特点是不同于马克希姆重机枪的采用水冷降温的方式,而是和轻机枪一样采用气冷式,通过迅速更换枪管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

MG42研究成功,其实是枪械生产技术的一次重要的突破。格鲁诺夫博士本人并不是枪械设计师,他是一名金属冲压技术的专家。当时由于德军一线部队对机枪的需要量很大,他以专业的眼光认为按照传统枪械制造工艺,很难满足这样的需要(它采用机械加工,将一块实心金属利用车床、铣床等加工,切削掉不必要的部分,金属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既浪费材料,又花费很多工时)。他认为机枪采用金属冲压工艺制造是必然趋势。实际中,用金属冲压工艺生产的MG42不仅节省材料和工时,也更加紧凑。这对于金属资源缺乏的德国来说,是非常实际的。不过MG42刚刚诞生并且装备部队的时候,在西方潜伏于欧洲的谍报人员来看,这实在是一款粗制滥造的武器,是若干铁片和一根铁管的拼凑物。当时雪片一样的报告飞告华盛顿和伦敦,内容都是同样的:德国已经不行了,他们极端缺乏原材料,连他们战术核心的机枪,都采用如此简陋粗糙的制造技术。不过,当美英的枪械制造专家得知这个情况以后,却是大吃一惊。他们清楚的知道,采用冲压技术的德军在机枪这个方面,已经远远领先了他们。在后来的实战中,也很好的证明了这点。

无论在苏联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还是诺曼底低矮的灌木丛林,是北非炎热的沙漠,还是柏林的碎石和瓦砾堆,MG42都是德军绝对的火力支柱,也是盟军士兵的恶梦!

盟军士兵对于MG42最为刻骨的印象,就是它的枪声。MG42机枪射速每分钟最低1000发,最高1300发。而机枪射速超过每分钟1000发以后,据说人就无法分辨单个的枪声。MG42射击声不是如同捷克式或者伯朗宁机枪的“哒哒哒”声,而是类似高速转动的电锯的“嗤嗤嗤”声(声音有点像美军的六管米尼冈重机枪),也有盟军士兵形容象撕开大片亚麻布的声音。新兵对此还没有什么,盟军的老兵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这种恶魔般的声音,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声音就是死神的声音。这是必然的,因为MG42的高射速,射手每次扣动一下扳机的短点射,也可以射击出五六发子弹。如果一个不幸的士兵被MG42射击,那么他一瞬间就会中弹数发,活命的可能微乎其微。实战中,MG42因为其高射速,不但对付小股目标游刃有余,对付集团目标的也是非常有效的。

可以说,德军二战枪械在对苏战斗中,都接受了想象不到得洗礼。很多武器表明不能适应苏联恶劣环境得需要,严

可以说,德军二战枪械在对苏战斗中,都接受了想象不到得洗礼。很多武器表明不能适应苏联恶劣环境得需要,严寒中频繁发生各种故障,甚至包括无法拉动枪栓。

而MG42却是德军绝对可以信任得武器,在实战中它非常得可靠,即使在零下40度得严寒中,MG42依然可以保持稳定得射击速度。因为MG42是气冷式机枪,在寒冷得情况下,反而可以有效减少换枪管得时间。一般在法国MG42连续发射300发子弹以后就得更换枪管,在苏联这个数字可以提高到500到600发。格罗福斯设计更换装置非常简单,只要扳动一根杠杆,倾斜枪身,枪管就会自动脱离跳出,并不需要用手触摸炽热得枪。更换一支枪管只需要几秒钟时间。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外得激战中,MG42尽其所能得提供了活力的支持。4:制造得优势

它使用得材料很少,可以通过简单流水线制造,造价只有MG34得百分之七十,所费工时和材料只有MG34得百分之五十。整个二战中,MG42生产了约100万支(一说70万支),这个数量是非常惊人得。要知道二战中德国冲锋枪得生产量不过120万支,如此高的生产能力让人瞠目结舌。性能如此优秀得武器又如此好制造,完美一词用在它身上丝毫不过分。

来源:特战之家新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