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住三个关键词:“欲望与妥协”“复辟时代”和“心理分析”,恭喜你对司汤达和《红与黑》有了更深的理解。原因就在于德·瑞那夫人对他的背叛,让他感觉自己失去了内心唯一的净土,他觉得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了可以相信的人。

他拼尽全力都没实现阶层跨越?用《红与黑》帮孩子树立价值观他拼尽全力都没实现阶层跨越?用《红与黑》帮孩子树立价值观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作品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

【引言】

在19世纪的欧洲啊,拿破仑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创造了很多军事和政治上的奇迹,所以也有着大批的崇拜者和追随者,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的作者司汤达。

本来呢,司汤达是跟着拿破仑打仗的,后来拿破仑下台了,他就开始练习写作。司汤达是他的笔名,他的原名叫马里-亨利·贝尔,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除了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红与黑》外,司汤达的代表作还有《帕尔马修道院》和《阿尔芒斯》。

说回到我们今天分享的这本书。那么,这位会打仗的作家为什么要把这本书的名字取为《红与黑》呢?“红”与“黑”在书中又有着怎样的特殊含义呢?我们今天就用一个故事和三个关键词,来一起探索司汤达的《红与黑》。

【故事】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红与黑》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作于连,是个穷木匠的儿子,他常常在父亲干农活的时候,悄悄跑去看书。于连崇拜拿破仑,拿破仑从一个卑微的下级军官,到凭实力称霸一时的逆袭经历,让穷苦出身的于连,也对到战场上建功立业这件事儿心驰神往。看起来,这是个逆转命运的好方法。可是,当他发现当神父赚的钱居然是拿破仑手下的3倍的时候,于连就觉得,还是做一个神父吧。毕竟赚的钱多呀!他就这么拜在了西朗神父的门下。

于连很聪明,记忆力也非常好,没过多久,就把一本拉丁文版本的《圣经》全背下来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市长德·瑞那正好想要请一位精通拉丁语的家庭教师,一方面,是为了管教他那几个淘气的儿子,但更重要的是,市长觉得如果家里能有一个家庭教师的话,那得是多气派、多有面子的一件事啊!市长看上了于连。

第二天一大早,市长就朝着于连家走去了。他不仅给了一笔钱,让于连去定做黑色的教袍,还承诺支付于连上百法郎的年薪。

而在市长家里,于连也将迎来他人生当中的第一次转折。

我们的第一位女主角市长夫人——德·瑞那夫人就是在这时出场了。市长和市长夫人的感情并不好,当初市长是因为贪图夫人的美貌和财产才结婚的。可想而知,婚后每天面对着一个不爱自己、性情粗暴的男人,这位夫人对市长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爱情可言。德·瑞那只在意自己的孩子。

也因此,当她听说市长要为自己的孩子找拉丁文教师的时候,内心很慌张。她觉得于连肯定是个粗俗不堪的野蛮人。她很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责罚和伤害。但很快,德·瑞那夫人就发现自己想错了,于连是一位美男子,皮肤白皙,双眼炯炯有神。以至于她第一次见到于连时,内心就不可抑制地对他产生了好感。

同在一个屋檐下,一天晚上,于连不小心碰到了德·瑞那夫人的手,夫人吓得马上把手缩了回来,但这个动作刺激到了于连的自尊心。他开始追求德·瑞那夫人,似乎想要通过占有夫人来证明自己的强大。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德·瑞那夫人也逐渐被于连的聪明能干,以及他炙热的感情所打动了。两人坠入了爱河。但同时,危险也在悄悄酝酿着。让于连没想到的是,德·瑞那夫人的女仆爱丽莎也喜欢自己。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爱丽莎终日看着自己喜欢的人和别的女人甜甜蜜蜜,内心一定嫉妒得要命。你猜这个女仆会怎么做呢?

我们前面说到,市长夫人非常漂亮,所以大概你也能想到,她应该不会只有一位追求者。没错,还有一位先生在追求着她,并且即使她已经成为了市长夫人,这位先生也没有停止对她的爱恋。于是,女仆爱丽莎在嫉妒心的驱使下,把市长夫人和于连的事,暗中告诉了这位先生。

第二天,市长就收到了一封告密信。两人的关系就这样被暴露了出来。但此时,市长并没有和夫人离婚,也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可后来,于连和德·瑞那夫人的事情在民间越传越凶。女仆爱丽莎也跑去向于连的师傅——西朗神父忏悔,说出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神父一听,这事不得了啊!于连是自己的徒弟,他不可能再让于连这样下去。于是,在他的推动下,于连离开了自己从小长大的城市,去省城的神学院学习。而这也是于连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

从一个熟悉的城市来到陌生的神学院,于连感到十分恐慌。在神学院中,于连因为再次展现了他惊人的记忆力,被好多人嫉妒、排挤。久而久之,他觉得这个地方也待不下去了。好在此时,神学院的院长还算欣赏他,他将于连介绍给一位侯爵做秘书。到这里,于连算是直接接触到了上层社会。这也让于连迎来了他人生当中的第三个转折点,并且让他一路走向了人生巅峰。

在贵族社会的熏陶下,于连慢慢变成了一个花花公子,但是他还保留着自己的个性和自尊。于连从来不会因为对方是贵族,就放低自己的身段,他也不屑于去附和贵族。而就因为这点,侯爵的女儿马特尔看上了他。这个时候,于连刚刚从一个穷小子跻身于上层社会,野心日益膨胀,考虑到和侯爵女儿结婚,会让自己的社会地位提高,于是便开始了对马特尔小姐的追求,虽然他并不是很喜欢马特尔小姐清高傲慢的性格。

不过呀,马特尔小姐和普通贵族小姐也不太一样,她有一种浪漫的情怀,她觉得自己敢于和一个出身卑微的穷小子在一起,是一件很伟大的事。于是两人一拍即合。虽然一开始遭到了侯爵的反对,但在马特尔小姐的坚持下,侯爵还是答应了他们的婚事。侯爵这一点头不要紧,于连的人生一下就升到了巅峰,不仅获得了未来岳父赠予的新婚财产,而且还被任命为骑兵中尉,并被授予了贵族称号。

成为军官,出人头地,这是于连一直以来的梦想。现如今,这个梦想居然实现了。就在于连沾沾自喜的时候,一封信给了他当头一棒,而这也是于连人生中的第四个转折点。

未婚妻马特尔小姐收到了爸爸新寄来的信。侯爵在信上说,他坚决不同意女儿和于连的婚事,他可以给予于连一万法郎,让他远走他乡。于连接过信,一种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果不其然,在侯爵的信之外,还夹了一封德·瑞那夫人写给侯爵的信。而信上所写的内容,正是德·瑞那夫人陈述的自己曾和于连在一起的种种。

愤怒至极的于连,立刻启程去了德·瑞那夫人所在的城市。在路上,他买了一支手枪。当他在教堂见到正在祷告的德·瑞那夫人时,颤抖地向德·瑞那夫人扣动了扳机。而于连也因开枪杀人被捕入狱。

在狱中,于连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万分的后悔,好在德·瑞那夫人中枪后并没有死。德·瑞那夫人痊愈之后,买通了看守,希望他们不要虐待于连。而真相也由此揭开了,原来那封信是神父逼迫她写下的。

不过这次,于连的命运没有被再次改写。于连选择不上诉,也不需要任何人的恩赐,他毅然走向了断头台。在于连死后,马特尔小姐买下了于连的头颅,将他埋在山上,而德·瑞那夫人也在于连死后3天,离开了人世。

《红与黑》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就用“欲望与妥协”“复辟时代”和“心理分析”这三个关键词,来继续探索这本书。

【欲望与妥协】

第一个关键词是这部小说的主线——“欲望与妥协”,通过这个关键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

主人公于连摸爬滚打好不容易当上了一名军官,获得了贵族称号,但最后还是逆袭失败了。而这一切还是要从他的个人奋斗史说起。于连的奋斗史主要围绕着他的两段爱情展开。

于连的第一段感情,是和德·瑞那夫人之间的情愫。这两个人存在着很大的阶级差距,于连贫穷而卑微,市长夫人貌美而富有。这令于连非常自卑,同时也刺激了他的自尊心和野心。所以他将能够成功地和德·瑞那夫人恋爱,看成是自己和社会的较量,并不只是为了爱情那么简单。可是于连又不是一个拜金的人,他十分鄙视市长的贪婪与吝啬,而且还敢于和市长对抗。比如当他知道自己要去市长家里当家教的时候,一开始是不乐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去了,就得和仆人一起吃饭,非常没有自尊。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抗拒做家庭教师带来的高收入。这是他妥协的开始,也是他野心的开始。

后来于连进了神学院,他不喜欢教士们的猜忌和告密。不过为了成功,他又必须和当时的贵族、教会周旋。在这一过程中,他再次表现出了妥协的一面。说到这里我想你已经发现了,每当于连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选择向社会妥协。即便他有强烈的自尊心,但妥协也使他变得虚伪和自私。

而到了第二段感情,即便他不喜欢马特尔小姐的性格,却再次为了追求社会地位而妥协。后来,他因为成为了马特尔小姐的未婚夫,被授予贵族身份。这时他个人的奋斗取得了最大的成功,但也即将迎来失败。

于连对马特尔的追求,更像对物质权势的追求,而他内心真正爱的,其实还是德·瑞那夫人。在于连和德·瑞那夫人的事情被侯爵揭露之后,当时的于连其实还有一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侯爵承诺给他的一万法郎,只要于连答应远走他乡就可以了。但是最终,他还是开枪重伤了德·瑞那夫人。原因就在于德·瑞那夫人对他的背叛,让他感觉自己失去了内心唯一的净土,他觉得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了可以相信的人。

以上就是第一个关键词——“欲望与妥协”。

【复辟时代】

或许当你刚听完这个故事时,会觉得这不过是一个由愤怒和嫉妒引发的爱情悲剧,但其实这出悲剧还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而这也正是我们的第二个关键词——“复辟时代”,我们将带你看一看《红与黑》所处的时代背景。

在解释这个关键词之前,咱们先弄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复辟时代?

所谓的复辟时代啊,说的其实是1814年到1830年间,法国波旁王朝的复辟时期。1814年,反法联军攻占了巴黎,逼得拿破仑退位。拿破仑退位以后,在外流浪的路易十八就回来当皇帝了,复辟了波旁王朝。在这段时间里,王朝腐败的统治、封建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的黑暗与虚伪,都是作者司汤达在这部《红与黑》里要揭露的时代现象。

书中的德·瑞那市长,他原本是一名实业家,因为波旁王朝复辟他才当了官。德·瑞那市长当初想要于连来当家庭教师,就是因为他觉得有家庭教师是彰显他市长身份很重要的一环。这样一个好面子的市长,在得知于连和夫人的私情时,自然也没有勇气去证实事情的真伪。一方面市长担心,这件事传出去他会沦为大家的笑柄;另一方面,他害怕夫人会一怒之下,带着她的财产离开家。于是在虚荣和恐惧的作祟下,市长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

而封建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则在于连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主人公于连把拿破仑当作偶像,他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像拿破仑一样实现自己的野心。况且,拿破仑时代很重视优秀军事人才的选拔,无论是谁都可以凭军功取得成功,小说名《红与黑》中的“红”,是军队服装的颜色,也象征着希望与成功。

但是在拿破仑帝国崩溃后有一段时间,贵族和教会的地位非常高。那时候的贵族总是压榨农民的土地和财产,人们只能屈服在贵族的统治下,而成功的唯一方法就是进入贵族掌管的教会。毕竟那时候如果能当上神父,能领到的薪水可是拿破仑手下大将的3倍呢。

于是想要成为军官的于连转身便穿上了教士的黑袍,因为能够背诵拉丁文的《圣经》,而进入了市长家当家教,又在神学院院长的介绍下给侯爵当了秘书,后来又与侯爵的女儿马特尔相爱,登上了人生的巅峰。

就在于连穿上中尉军装,幻想着自己没多久就能当上上将的时候,一封信打破了他的一切幻想。他也因此打伤了德·瑞那夫人。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这封信其实是神父逼迫她写的,贵族教会的阴谋昭然若揭。因为贵族们是决不会允许于连这样一个平民进入上流社会的,所以他们用尽一切办法阻止于连与马特尔的婚姻。小说名《红与黑》中的“黑”,是教袍的颜色,也意味着复辟王朝的黑暗、腐败的教会与贵族。

于连的悲剧是贵族的阶级制度和腐朽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而在狱中,于连也终于意识到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所以他没有选择上诉,没有选择妥协,他要用自己的方式与贵族斗争到底。

《红与黑》还有个副标题,叫“1830年纪事”,也充分说明了这本书以于连的爱情作为主线,决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以上就是第二个关键词——“复辟时代”。

【心理分析】

第三个关键词我们来说说这本书的艺术特色——“心理分析”。

看完整本小说,我们能感受到德·瑞那夫人的温柔勇敢和马特尔小姐的个性十足。但如果你仔细回想的话,小说中并没有很多描述她们服装,五官轮廓的词句。可为什么还能对这几个人物印象这么深刻呢?其实啊,这和司汤达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有很大的关系。司汤达非常喜欢观察人的内心,还说过要做一个“人类灵魂的观察者”,所以啊,他这么喜欢写内心戏也就不足为奇啦。接下来,咱们就具体来听听司汤达是怎么描写人物内心的。

在第二段感情中,于连有着明显的内心冲突。他和马特尔小姐才认识没多久,就收到了马特尔小姐的求爱信。司汤达非常细致地描写了于连收到信时的内心冲突。马特尔小姐在信上说,让于连在半夜一点,月光明亮的时候,爬梯子进入她的闺房。而于连呢,他第一个念头竟然是怀疑这封信是个骗局,是贵族子弟们设下的圈套,目的是要戏弄他,这时候的于连是畏惧和犹豫的。但是他又不愿错过接近马特尔的机会。为了能全身而退,他把信抄了一份交给好友保管,随身还带上手枪。整个心理活动过程,可以说是从猜疑到畏惧、犹豫,再到决定赴约,并周密防范。

司汤达在描写人物的爱情心理时,也揭示出了人物所有行为的原因。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爱情故事中看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其实一直以来,于连都带有“自卑、孤傲、虚荣”的性格特点,具有强烈的平等意识,这种意识观念也支配着他的一切心理,并成为行动的准则。在与马特尔小姐相识的过程中,这种心理倾向表现得愈加明显。作者就是想表达这种等级差别之下,人性的改变和反抗。于连悲剧性的奋斗史,也说明了不合理的社会阶级制度,是造成他心理反应和行动方式的根本原因。在拿破仑时代可能成为英雄的青年,但在复辟时代他只能被毁灭。

以上就是第三个关键词——“心理分析”。

《红与黑》之所以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是因为作者通过于连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于连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中既有拿破仑精神鼓舞下的热血,也有面对复辟王朝现实的妥协,正是生命本体欲望与社会风俗压力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军服与教袍、革命与复辟、欲望与妥协、希望与阴谋,即“红与黑”。

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这本书。《红与黑》运用了精彩的“心理分析”,讲述了在“复辟时代”,主人公于连“欲望与妥协”交织着的悲剧故事。记住三个关键词:“欲望与妥协”“复辟时代”和“心理分析”,恭喜你对司汤达和《红与黑》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