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梓關鄉村振興實踐作爲一次基於特定模式下、爲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的物質空間實踐,我們通過規劃、功能、空間、形制和材料等五個方面的策略探索,試圖剖析當下建築師介入鄉村建設的立場、角色和定位,嘗試一些可操作性較強的應對措施,並希望能夠有助於這些策略和建議的可複製性。相較於城市大型開發商明確的業主訴求,東梓關鄉村振興作爲當代鄉村建設的典型案例,我們所面對的服務對象和設計視角都發生了明顯轉變。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建成後的東梓關

孟凡浩:關於杭州東梓關鄉村實踐的幾點思考


鄉村天地廣闊,鄉村建築大有可爲。在鄉村建築復興的浪潮中,越來越多的中國建築師開始將目光從城市轉向鄉村,從鄉建領域的初探到鄉村的多樣化復興,我們與鄉村建築的關係正變得越來越緊密。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建成後的東梓關鳥瞰圖

伴隨着近現代建設的諸多無奈,行列式的機械佈局、滿鋪式層層疊加的破敗荒涼感早已成爲當代鄉村的固有形象。對於這樣的現狀,我們也在思考:在當代鄉村建築中,建築師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上山下鄉”又到底所之爲何。杭州市富陽東梓關鄉村振興項目給了我們一個近距離實踐和思考的契機。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建成後的東梓關

01

追溯

古村變遷的歷史與契機

2014年12月17日,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杭派民居”示範村創建工作實施辦法》,計劃用兩年時間打造“杭派民居示範點”,首批選入包括富陽東梓關村在內的十三個示範村,邀請了浙江省多家設計院進行設計。作爲受邀團隊之一,我們就在這樣一個擁有典型杭派風格的江南村落開始了第一次鄉村實踐——這佔地25畝的12組46幢民居,就是“浙江省重點歷史文化古村落”保護工程的一期工程。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東梓關村位於杭州富陽場口鎮西部,因郁達夫同名小說而著名。由東梓和屠家兩個自然村組成,整個村居沿富春江水岸呈帶狀性分佈。明清時期,作爲水陸交通的樞紐,東梓關村也曾興榮一時,文脈悠遠,底蘊深厚。一代骨科名醫張紹富就出身於富春江畔,祖上三代於此爲鄉鄰行醫,善治跌打損傷。郁達夫在此發表了同名短篇小說《東梓關》,也爲這個寧靜的江南小鎮蒙上了濃濃的鄉情歸愁。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東梓關碼頭(葉盛高攝於1982年)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東梓關舊貌

可隨着水運航道和農業的雙雙衰敗,這個曾經繁盛一時的歷史文化村落也日益凋敝。在城鎮化進程中,鄉村空心化愈發嚴重,破敗蕭索、人口外流,居住人羣年齡結構單一。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曬網(葉盛高攝於1983年)

當2014年團隊第一次進村時,全村人口已不足兩千人,且真正住在村裏的只有大約三百人。同時,宅基地制度的固化,劃分原則的單一,也讓鄉村呈現出兵營式排布的樣貌。城鄉互動的設計實踐曾試圖激發古老村落的活力,但這種僅僅是城裏人通過資本佔有鄉村資源,另一些城裏人來消費的生產關係,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粗放的模式和失控的管理並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原住民更沒有成爲未來規劃的一部分。傳統村落的原真性與多樣化的場所感蕩然無存,羅馬柱式、建築高度及層數成了農戶價值指向和財力的象徵。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當代鄉村普遍面貌

02

限定

嚴苛訴求下的命題作文

鄉村振興,既是對生活品質的提升,也是對文化風骨的重塑。東梓關回遷農居作爲“新杭派民居示範區”,試圖探索出一種適合鄉村大規模人居環境的改善策略和操作模式。“示範區”,顧名思義就是具有典型特徵的、值得推廣的嘗試,兼具審美價值和實用屬性。這就決定了東梓關在設計服務對象、宅基地政策限制、成本造價與品質平衡等方面,都與往常商業設計完全不同。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東梓關總平面圖

當地政府爲避免村民各自建房,破壞村落的整體格局,決定先由村集體統一徵地,再由外包公司統一進行規劃設計和代建。同時,設計還需遵循國家的宅基地政策,每戶落地面積不得超過120平方米,每平米造價不能高於1500元。最終,建成後回遷的村民只需根據原住房的面積差,按照1376元/㎡的成本造價購入,每棟最終的造價大約爲36-40萬元。

在代建之外,當地政府還爲之投入圍牆外的市政配套,包括煤氣管道、網絡、三線下移綠化景觀和道路共約1300多萬元。“新杭派民居”的風格設定,“低造價”、“高品質”和“可推廣”的邏輯特點,使得東梓關的設計就好比一道命題作文——如何在固定面積下,以低成本實現更高品質的新杭派鄉村人居環境。

此外,我們還在新老村落交界處預留了村民活動中心,兼具村民活動和紅白宴會的雙重屬性,希望通過公共活動空間的重構,爲村莊注入新的活力。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03

解讀

設計背後的邏輯再現

面對這道被嚴格限定的命題作文,我們認爲,不論是城市營造還是鄉村振興,設計必定是基於限定條件下的分析和推理,進而形成的結果。分析和推理的前提就是實事求是的調研,圍繞解決問題的思路去回應場所環境,以形成設計中的策略。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東梓關鳥瞰

在地性

解讀“新杭派民居”

關於“新杭派民居”,我們認爲這並不僅僅是石庫門、人字坡和木板牆,而是更有魅力的水墨雅緻所散發的溫婉氣韻。於是,設計跳脫出所謂符號化的框架,寫意地表達江南意境,並巧妙結合傳統民居人字屋面中微曲、起翹的做法,再通過抽象與重構策略將屋頂做成不對稱坡和連續坡,幾個單元相互連接,使得屋面關係相互呼應,深灰色屋頂與白色牆體相互映襯,實現傳統意向的現代化轉譯。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形態抽象與重構

但這樣的想法,在建築正式落成前遇到村民的不認可和疑問,有些村民甚至把這樣的建築稱爲“四不像”,既不像修舊如舊的假古董,也不像時髦的歐式別墅。村民們無來由、無取捨、自發性地趨向西式建築,致使他們起初對這樣的設計難以理解。然而半年後,隨着粉牆黛瓦的落成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村民們也自發地跟隨城市的價值判斷,從不理解、牴觸,慢慢產生了認同感。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水墨軸測圖

多樣性

呈現當代鄉村聚落

鄉村聚落的“多樣性”是東梓關設計的重點。設計從四個基本單元出發,進而衍生出多種組團形式,再由組團構成村落,並在設計中遷移了一幢老房子復建在中心位置,改造成鄉村圖書館,形成整體聚落感。關於鄉村聚落的重塑,我們始終認爲當代設計應從傳統聚落中尋找關聯,而不是從傳統的生成機制中尋找成因。傳統成因具有時代的侷限性,在那個時代的村落生成體系中,個體特點和需求都能被完整呈現;而在當代社會,住宅設計更像是一種批量化的生產模式,在追求速度的同時卻弱化了每個地塊的獨特性。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由基本單元演變而來的組團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村落中的街巷空間

方案彙報後,市政府領導曾親自致電表示對設計的認可,但爲了更全面的展示鄉村農居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希望能針對當地46戶人家設計出46個定製化戶型。但我們依然傾向於選擇只包含四個基本單元的設計方案。原因有三:其一,中國傳統聚落的多樣性是由於自下而上的自發生長而來,時間跨度大,涉及個人因素衆多,而當代的村落形成機制早已完全不同,採用完全傳統的方式未必適合當代鄉建;其次,46個完全不同的戶型很難保證未來房子分配的公平和公正,對日後的回遷埋下巨大糾紛隱患;其三,每家每戶的生活習慣和人口結構都不一樣,46戶人家的要求也不盡相同,這樣完全個性化定製的設計,需要大量時間的實地調研,這也是時間節點所不允許的。這樣的解釋很快被認可,設計得以如期進行。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集羣住宅的優勢

公共性

尋找價值歸屬感

此外,在回遷農居以北、新老村落交界處,我們設計了一座村民活動中心。爲打破當代大多數村民活動中心因長期封閉而失去活力的使用狀態,活動中心一層全部開放,二層局部聯通。開放的空間能滿足不同時態下的功能需求,連同連續起伏的屋面與村民生活化的場景,共同構築“大屋檐下的微型小世界”。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作爲承載全體村民的公共活動場所,設計以較小的尺度單元承載生活的多樣性、豐富性和細微性。從棋牌放映、體育活動,到小鋪叫賣,生活化的語境被細分爲相對獨立的小場景,來往的人羣可在連通內外的灰空間裏自由穿梭、停留,空氣、光和自然則在無形中成爲公共生活的背景。集會、看戲、紅白喜事等相對重要且人羣密集的場合,則可通過合理的佈局將空間再次整合。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村民活動中心的內外空間

整個空間被覆蓋在一個連續的鋼構屋面之下,外有木材包裹;頂部設置多個天窗,滿足採光需要,也引入周邊自然;下壓的屋檐和外延的挑臺板限定出可讓人安靜下來的空間。不同高度的小尺度單元與連廊的組合,空間序列開始變得立體且豐富;青磚牆體呈棱狀凹凸排布,以深色石材壓頂,由當地村民親手打磨,與當地常見建築材料共同呈現自然、傳統與當代生活的融合,也映射出村民熟悉的生活場景。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從通道看開放空間(左)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關於價值感的歸屬,也體現在建構方式中。村民活動中心關於公共性的實踐和時間記憶的存儲,由村民施工隊共同參與並最終投入使用。這樣的建造模式能激發甚至自發形成公共活動,而建築則作爲一種媒介,成爲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化連接。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村民活動中心迎來首次演出

可推廣性

成本與品質的平衡

成本和品質的平衡,是政府、村民、建築師各方都關注的話題。只有當造價成本能夠被居民接受,功能空間得到滿足,鄉村營建模式才得以借鑑和推廣,達到“示範”的目的。因此,設計不僅在戶型設計上要充分尊重村民們的實際需求,更力求在實現低造價的同時,使回遷農居保持基本的品質和自我生長的空間。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東梓關農居初現

着眼經濟、實用、耐久的原則,考慮到建築全生命週期內的綜合成本,及施工簡易程度等因素,亦方便村民的日程維護和使用,回遷農居選用白塗料、灰磚面以及仿木紋金屬等商品化成熟的材料,減少木頭、夯土、石頭等用料的使用。在建築工藝上,也不迴避當代工業化模式,選擇最爲經濟的磚混結構形式、保溫剛性屋面樓板和防水保溫外牆。在檐口設計上,以內檐溝做法進行有組織排水,使白牆得到有效保護。屋面以平臺的形式安放用於獲取生活熱水的太陽能板,維持立面和屋面的連續性和整潔感。整體景觀環境堅持實用價值取向,摒棄水景等觀賞性景觀,街巷空間以硬質界面爲主,綠植爲輔,兼具生活設施,沿水界面以及停車區集中增加綠化密度,形成疏密有致的節奏。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細部

從建成後的反饋來看,東梓關已基本達到“可推廣”的目的,但客觀來說,我們對施工容錯性和村民使用度上的預判,仍與現實存在一定差距。東梓關的曲線屋頂是對江南特質的核心表達,但這對既定的施工隊來說施工難度太高,遠達不到圖紙再現的狀態。另外,爲保證外立面整體效果,設計爲每戶都預留了設備外機的擺放平臺,但村民們卻表示不知道裝在哪裏,並在外牆隨意打洞、安裝,甚至有幾戶將設計好的設備平臺改造爲室內房間。在這樣的情況下,團隊只好帶着打印好的圖紙,現場教他們如何安裝。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單元體量的獨立性

與羣體屋面的連續感產生微妙的對比

就目前的狀況來看,當代鄉村的施工水準和村民的認知水平可能遠比想象惡劣,如若能在設計中避免施工的不可控,或是提前做好村民的科普工作,或許能讓設計呈現出更好的狀態。

04

難題

在磨合中前行的鄉村建造

建築師代表着職業性和專業性,能夠提供技術支持、實現空間品質提升。但無論是城市空間營建,還是鄉村領域探索,其關鍵都在於對設計訴求的理解和對自身身份的認知把控。相較於城市大型開發商明確的業主訴求,東梓關鄉村振興作爲當代鄉村建設的典型案例,我們所面對的服務對象和設計視角都發生了明顯轉變。

就目前來看,建築師進入鄉村,首先要擺脫精英的身段,在設計初期深入瞭解鄉村文化習俗,在營建過程中理解村民的生活訴求,再通過適度借力政府,做好示範和引導工作。建築師作爲政府和村民之間的溝通橋樑和紐帶,理應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努力拿捏介入的分寸。隨着村民在營建過程中的參與度逐步提升,建築師則應逐步將主導權讓渡給使用者:在設計中留出彈性空間,使之能夠在生活中有更多的選擇權力。從這個角度來說,務實、適度的身份定位,能讓建築師更好地運用專業能力引導村民的審美,而建築師對介入度的把控,不僅能有效提升村民的參與度,激發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更能在雙方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有利於鄉建的多元化嘗試。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建成後的東梓關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院落

觀念差異

磨合中的堅持與妥協

建築師習慣了城市精英的角色,往往很難切實關注到城鄉觀念的差異,實地調研和與村民的交流互動就顯得尤爲重要。爲更深入瞭解用戶的使用訴求,設計團隊前後組織了兩次村民座談會,併發放調查問卷以瞭解村民的生活習慣,但實際的反饋情況與團隊早期的預判卻有不同。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村民座談會

在設計初期,建築師爲每戶農居設置了不同的大門朝向,以增加出入口的豐富性和街巷的層次感。但在溝通過程中,幾乎每個村民都提到了希望大門方向一定要朝南向。出於對習俗的尊重,我們最終將所有的大門都設計爲朝南開放。其次,很多村民都不希望共用一堵牆,這一點也通過空間的合理排布得以保持每棟房子的獨立性。除此之外,爲保證以後每家可入戶停車,設計取消一個農居儲藏室改作車庫使用,但村民們紛紛表示車庫可以不要,儲藏室絕不能少,因此設計最終只在村落集中設置了三個停車場,每戶步行二十米內可到達。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還有些有意思的插曲也讓人感到意外。比如村民們明確表示不希望在自家周邊種樹,他們認爲敞亮是最重要的,而樹會影響採光。我們就只能把樹都往中間擠了擠,或者乾脆種到後院——村民們對北邊種樹倒不介意。分房的價格也與城市住宅的定價完全相反,同樣的戶型,沿街住宅價格高,中心價格低。這些意料之外的插曲,也拉近了我們跟鄉村的距離。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觀念差異,在很多時候需要建築師的堅持,但也時常伴隨着適度妥協。在原本的設計中,我們給每戶人家都設計了3米高的圍牆,在高密度的情況下形成連續的街巷界面,兼顧私密性和審美性。但在實際建造過程中,有幾戶人家堅持要求施工方降低高度。在村民一而再的堅持下,最後有4戶的院牆高度降低了40公分。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圍牆的高與低

這一系列的插曲讓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代鄉村建設需要將村民的意見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但向農村居民解釋本身的設計邏輯也並非易事,且這樣的不理解,可能不是短時間能改變的。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重新定義

建築師的自我認知

隨着東梓關村項目的推進,我們也在不斷思考。當代鄉建既不同於城市高端空間營建,也不像傳統村莊聚落那樣具備有序生長的衍生要素,如若建築師能在設計作品中注意適度剋制的自我表達,且將更多話語權留給村民和社會,少一些功利性和目的性,反而會帶來更多積極正面的社會效應。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主持建築師孟凡浩與村民合影

從村民的角度來看,他們作爲最直接的關聯方,通常文化背景多元、利益糾葛複雜,而且審美價值仍有待提高,他們的想法可能與政府主導的方向並不完全一致,因此,全民參與營建的模式暫且難以實現。那麼,以政府爲主導,輔以建築師專業技術加持的開發模式,或許能夠解決當下鄉村建設的混亂狀態,能快速高效地提升鄉村建設品質,也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和實施性。

在整個項目營建中,團隊始終積極地與村民保持溝通,傾聽並參考了村民們對於功能和規劃的策略意見。這樣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村民對於新農居的認同感,促進了鄉村建設“生產本質”的迴歸。或許當其他條件進一步成熟,建築師或許能夠從“授人以魚”轉向爲“授人以漁”,用專業性和職業性輔助實際使用者完成“自下而上”的當代鄉村營建。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建設中的東梓關

05

價值

建成後的反饋與期許

作爲杭州市第一批美麗鄉村建設的示範區,本項目從設計之初到正式落成,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對於建築師而言,這不僅僅是一次關乎於住宅的設計實現,更是一次關乎於鄉村大環境的社會實驗。許多村民用畢生的積蓄才得以換置新房,所以設計的成敗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評價和體驗。

2016年7月,由村政府組織進行抽籤分房,團隊受邀出席,村民們滿臉緊張和期待。我們在與現場村民的交談中發現,他們關注的重點更多的並非房屋本身的文化取向、美學價值,而是家裏的獨立農具儲藏空間是否齊全;大門是否都體面地向南而開;在家門口是否可以和鄰居一起洗菜談心;電瓶車進門後是否能立即停靠以避免風吹雨淋;金屬門窗是不是不怕雨、不腐爛、不需替換修補;房間尺寸夠不夠大、數量夠不夠多等等。當這些心願被一一滿足,我們心裏的大石才慢慢落下。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抽籤分房現場

分房現場,我們也見到了一些熟悉的身影。村民朱國平一家最終抽到一套面積爲344平方米的新居,也就是整片新居最大的戶型。在此之前,他們一家五口已在距離東梓關村20分鐘車程的富陽市區定居多年。現在他們打算把這裏打造成民宿,閒暇時也可過來自住。年過七十的方炳鑫則是另一類典型代表。方炳鑫的兒子早在多年前就去縣城闖蕩,過年時纔回鄉,如今大部分時間都只有方炳鑫獨居在村裏。房子落成後,方炳鑫的孫子方一天回家的頻次日漸增多,甚至把朋友圈的封面照換成了一幅新房子的輪廓圖。他在一次媒體採訪時表示有考慮回村子裏發展,他說,“隨着遊客增多,開家小店會是不錯的主意。”

新媒體時代,網絡的力量也放大了社會關注的效應。遊客們蜂擁而至,媒體記者爭相到訪,在爲東梓關帶人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着當地村民對建築的認同感和價值判斷。央視新聞、Discovery等國內外大量媒體的報道、專業獎項的加持,東梓關瞬時引來外出人口的大量回流,經濟集聚效應進一步放大。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媒體報道

如果說建築是個載體,那麼,2018鄉村百花大會、2018富春江江鮮大會、2019年東梓關首屆年俗節等多場大型活動的舉辦,則離不開當地政府的鼎力支持,也正是這些支持,才讓東梓關成爲閃閃發光的“明星村”。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2018年江鮮大會期間,東梓關日均接待遊客5萬餘人次,8天時間共推出江鮮7012桌,旅遊總收入超千萬。十一黃金週期間,東梓關單日遊客量突破100000+人次。要知道,富春江畔這個江南古村落常住人口也才1300人。而這100000+,還不包括沒帶手機的老人小孩,以及重複進出的人次。2019年東梓關首屆年俗節,跳仙鶴、上村舞龍燈、印門神等當地特色年俗的表演,讓遠道而來的遊客們可以真正“喫在東梓關,玩在東梓關,住在東梓關”。百鮮宴、攝影大賽、星空朗誦、特色年俗表演......這一個個活動不僅是富陽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也成爲“三美”建設成效的形象化表達。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遊客

隨着多種業態的不斷引入,村裏的民宿經濟也持續發酵升溫。據統計,目前東梓關村正常營業的民宿已突破10家,每逢國慶、江鮮節、年俗節等重要節日和大型活動,這些民宿早會被預訂一空。此外,還有不少外地民宿經營者看好東梓關這個市場,躍躍欲試,準備入駐。

此外,巨大的流量也引來旅行社的關注。如今的東梓關,已與周邊龍門古鎮、桐洲島、湖源溪漂流等景點,串聯爲“東南西北中”五條特色鄉村旅遊精品線路中的一環,成爲展示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最美示範區形象。

短短几年時間裏,從空心化、無人問津到如今的原住民迴歸、外部人流交通管制,設計的引導、業態的引入、政府的鼎力支持,東梓關不僅爲當地村民生活帶來切實的改變,也正深刻影響着當今的社會結構。鄉村振興,人氣爲王——從這一點來看,鄉村建築的社會意義遠遠大於設計本身。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06

探索

關於未來鄉建的深入思考

東梓關作爲團隊近距離實踐和剖析鄉村建設的契機,從立項、整體規劃、方案設計到具體建造的一系列過程中的失控、妥協、堅持,都使得我們對當代鄉村振興與發展這個大命題有了更深入的認知。

首先,鄉村聚居羣落有其自身的內在機制,不能背道而行。“江山千里,元氣淋漓”,傳統的鄉村建築羣落應該就如同《千里江山圖》中所描繪的場景,建築與自然相契相融。傳統的村落形制沒有明確和先驗的目標,聚落的密度、結構和間隙,通常是通過村落有機組織體內要素,不斷協調自然生長而衍生出來的物質形態,具有強大的自我更新的機能。這就意味着城市化居住模式和傳統民居復刻絕不是鄉村農居發展的方向。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建成後的東梓關

其次,對於傳統的傳承,我們認爲,建築師們更應該持一種批判性懷舊的態度,不只流於表象的承接,而應當結合當代生活的需求和審美,不斷鋪陳出新,賦予村落時代的風貌。當代鄉村建築應該保留傳統建造形制中優秀的、實用的建築結構、空間佈局,但這並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作爲建築師,更需要在材料、建築方式、施工模式上烙下屬於這個時代的特點和印記。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傳統,那就意味着當下這個時代的缺席。竭力避免城市對傳統鄉村肌理的侵襲,還原鄉村的原真性;以當代的形式語言重構傳統元素,以當代的建築方式實現地域性表達,可能是當前鄉村建設營造中較爲適宜的理念和趨向。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再者,深入探索建築師與鄉村建設的關係,構建全新的鄉村建設模式,是對建築師提出的更高要求。東梓關鄉村振興實踐作爲一次基於特定模式下、爲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的物質空間實踐,我們通過規劃、功能、空間、形制和材料等五個方面的策略探索,試圖剖析當下建築師介入鄉村建設的立場、角色和定位,嘗試一些可操作性較強的應對措施,並希望能夠有助於這些策略和建議的可複製性。這樣的實踐,是對建築師身份的重新把控,也是對新型鄉村建設模式的探索性嘗試。

最重要的,是引入新產業,實現鄉村的永續性生長。當前的鄉村建設是在現有體制下,以政府爲主導,村民參與、專業技術人員輔助支持的外力推進模式,這與以往的自然生長衍生模式截然不同,如此模式下的鄉村永續性生長還有待實踐的檢驗。但值得關注的是,當代鄉村建設僅有一點靚麗的外殼,提供一些有地域性、時代感的物質空間是遠遠不夠的,更亟需通過政策導向、體系優化、模式創新來解決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等系統性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是政府主觀“從上而下”的希望自然傳統村落的繁衍興盛,還是村民自身“自下而上”的希望世世代代生活方式的傳承,亦或是通過藝術嫁接使得鄉村再現活力,產業的導入都是讓鄉村永續的重要內核,借產業內核引得人口迴流,促進經濟發展,是值得期待的發展模式。此外,無論是小鎮復興還是村落重生,若僅靠城市資本湧入,不與原住民發生直接關係,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原住民作爲村莊的活力源泉,始終都不應該被拋離在外,而城市迴流人口和外來休閒旅客的訴求也同樣應得到重視。

杭州東梓關鄉村的實踐與思考

東梓關遠景

關於鄉村的未來,我們將其總結爲:潔淨是基礎、產業是支撐、文化是靈魂,只有產業的導入、文脈風骨的重塑、民風民俗的傳承,才能重新充實鄉村結構的肌理,激活鄉村生活的活力,使之煥發新生。而關於鄉村內核牽引的長期驅動力的思考,我們也正用更多樣化的實踐深入探索未來鄉村的更多可能。

東梓關獲獎目錄

· 作爲中國唯一鄉村振興典範案例被美國【Discovery】紀錄片《治國方略:中國這五年》收錄

· 作爲中國新農村範例榮登2018央視春晚片頭

· 2018 北京國際設計周 新營造 I 東方傳統建築與羣落再生設計展

· 2018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設計獎 一等獎

· 2018 英國 Dezeen Awards Winner(唯一一箇中國獲獎作品)

· 2018 英國 Blueprint Awards Winner

· 2018 Archdaily 中國年度十佳

· 2018 意大利 A' Design Award 金獎

· 2018 意大利 THE PLAN 雜誌 THE PLAN AWARD Winner

· 2018 加拿大 AZURE 雜誌 AZ AWARDS Finalist

· 2018 IDEAT Vision Award / 理想家“遠見”大獎

· 2017 美國 Architizer A+Award評委會獎

· 2017 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 2017 韓國首爾第二十六屆世界建築大會展覽

· 2016 全國住房城鄉建設部第二批田園建築優秀實例

· 2016 浙江省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獎一等獎

· 2016 杭州市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二等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