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老解1972

來源:ICT解讀者(ID:Communication_xie)

在中國5G商用牌照於今年6月6日發放後,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長魯春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5G高科技、高投入、高回報,溢出效應顯著,每投入1個單位,將帶動6個單位的經濟產出”。代表通信行業主管機構發言的魯局長將5G比喻成“數字經濟的聚寶盆”,對於5G投資拉動效應信心滿滿。

如此美妙的5G錢景,本是政府提前發放5G商用牌照的初衷之一。但是,對於身爲5G投資主體的通信運營商而言,美好的遠景卻意味着當下沉重的投入負擔。

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張雲勇曾公開表示,相比4G網絡,5G基站功率更大能耗更高使得建設成本和維護成本大幅上升,同時5G頻率高使得站址更密集、新增站點選址難度大,以及5G大帶寬對傳輸網絡的需求大等問題將使得5G整體投資將超過4G的4倍以上。

這對於通過混改“輸血”和成本節流剛剛實現資金流與淨利“V”型反轉的中國聯通而言,接踵而至的5G投資或許意味着苦日子要再來一遍。因此在6月6日拿到5G商用牌照的當天,中國聯通即公開表示要“加快5G商用步伐,推進5G網絡共建共享”。

在8月14日的中期業績發佈會上,聯通董事長王曉初披露中國聯通正分別與移動和電信就5G網絡合作進行談判,表示“中國聯通一定會參加某一家或多家的合作”,並提出與電信頻率共享和與移動網間漫遊兩種合作方式,“最後來比較兩種模式,哪一種模式對中國聯通更有利,我們再採用哪一種方式”。

直至9月9日中國聯通率先發布《關於與中國電信進行5G網絡共建共享合作的公告》才最終確定將與中國電信在全國範圍內合作共建一張5G接入網絡。

共建共享將削弱5G投資拉動效應

兩家運營商將政府分配的不同5G頻率拿出來共享建設一張接入網,中國聯通的公告認爲“有助於降低5G網絡建設和運維成本,高效實現5G網絡覆蓋”,中國電信的公告相信“有助於高效建設5G網絡,降低網絡建設和運維成本,提升網絡效益和資產運營效率”。

可見兩家運營商合作共建共享的主要訴求就是爲了降低5G建網和運營投入。聯通董事長王曉初曾在中期業績發佈會上表示,共建共享可令每家運營商節省2000億元資本開支。電信董事長柯瑞文亦認爲,若雙方共建共享,將節省資本開支,但他未透露具體將節省多少資金,僅表示數字會“很可觀”。

在業績陣痛期通過共建共享來節約投資成本,對於要考覈資產回報率的上市公司而言無可厚非,但對於被賦予拉動經濟增長、賦能數字經濟發展重任的通信龍頭企業而言則未免有負重託。聯通和電信共建共享公告之後,市場普遍預測兩家運營商的5G基站建設規模將大幅縮水,由此包括華爲、中興等在內的主設備廠商以及中國鐵塔等配套設施供應方的業績必然受到影響。

特別是對於在海外5G市場遭受美國政府封堵的華爲而言,國內5G市場的大本營又因聯通和電信的共建共享而壓縮需求,不啻於屋漏又逢連陰雨。在8月20日接受美聯社記者採訪時,任正非直言因爲受到美國政府禁令影響進行零部件替代,華爲在八、九月份的5G基站產能驟降到5000個,但仍有信心在2019年全年提升到年產60萬基站,2020年恢復到年產150萬基站。

但在國內的5G網絡建設由三張網縮水到兩張網之後,華爲恢復過來的產能以及其背後的研發、生產及零部件採購等涵蓋數百家公司在內的產業鏈無疑將遭受嚴峻的需求考驗。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5G產業經濟貢獻》報告曾預測2020年我國運營商在5G網絡設備上的投資超過2200億元,預計2020至2025年5G商用帶動的信息消費規模超過8萬億元,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達到10.6萬億元,間接拉動的經濟總產出約24.8萬億元,5G將直接創造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

隨着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通過共建共享大幅壓縮5G投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報告怕是要推倒重寫吧?特別是5G創造新增就業崗位的預測或將最先被打臉。

根據合作協議,南方17省和北方8省的5G網絡將分別由電信和聯通獨立投資、建設和運營,這也意味着在這些省份的另一方運營商在進入5G時代之後將無新一代網絡可投、可建和可維,由此僅在其網發、網建、網維等業務部門就將不可避免地產生大量冗員。爲了節省投資的目的出發,5G網絡投入壓縮之後,冗員裁撤就將被運營商提上議事日程。

受此影響,在當地服務於無5G建網任務一方運營商的主設備廠商、配套設備廠商、外包服務商等一系列產業鏈上的從業人員,也將不得不面臨重新擇業的嚴酷現實。因此,5G商用的市場蛋糕被共建共享縮水之後,通信行業的整體就業形勢變化更需關注。

共建共享將拖慢5G建網進度

雖然在9月9日發佈合作公告裏,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都認爲通過共建共享有助於高效建設5G網絡和快速實現5G覆蓋,但既是業界首創,其面臨的技術挑戰亦不容忽視。

雙方公告明確“5G網絡共建共享採用接入網共享方式,核心網各自建設,5G頻率資源共享”。短短三句話看似簡單,但每一句都代表着一系列需要具體討論和驗證的技術難題。

首先看接入網。

新建一個用於共享的5G基站比較簡單,但因爲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目前選擇的都是基於NSA非獨立組網架構的建網模式,共享的5G基站還需要與雙方各自的4G基站進行錨定,因此在頻率資源的分配和調度上更爲複雜。此外,如果牽涉到新建5G基站廠家與雙方原有4G基站廠家的異同情況,還需要對原有4G網絡進行調整,工程難度可想而知。

其次是核心網。

核心網各自建設,基於目前的NSA架構,共享的5G基站同時接入雙方現有的4G核心網,但雙方的目標均是在2020年大規模商用SA,因此在網絡演進過程中必然還要各自新建一套5G核心網,由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共享的5G基站要同時接入四套核心網,無論從產品支撐能力還是工程施工和後期維護的角度來看,複雜程度均大幅增加。

最後是頻率資源共享。

在5G頻率劃分上,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在5G主流的3.5G頻段上各拿到100M帶寬,中國移動拿到的是2.6G頻段上的160M帶寬。雖然中國移動的2.6G頻段產業鏈支撐不及3.5G成熟,但以中國移動的技術和資金實力有望在短時間內縮短這一差距。那麼聯通和電信各自的100M帶寬和移動的160M帶寬相比就處於弱勢,因此從競爭角度出發雙方以200M載波共享的形式進行5G網絡共建當是最佳選擇。

然而無論是此前工信部組織的5G測試,還是聯通和電信負責的5G試點建設,都是以各自100M帶寬爲標準進行的,並且聯通還公佈到8月份已經完成了1.7萬5G基站的建設,這些已經建成的基站都是僅支持100M帶寬的設備。

因此,在現在這個時點雙方決定以200M載波共享形式來進行5G網絡共建,意味着包括基站和天線配套設備在內的產業鏈都需要按照新的技術標準重新設計和研發新的產品,並且必須要投入新一輪的實驗室測試和現網試點測試之後,纔可以用得到成熟驗證的產品啓動5G共享網絡的建設。

所以雖然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在9月19 日召開的天翼智能生態產業高峯論壇上表示開展5G共建共享的創新合作模式會使得“網絡建設更快”,但其前提還是要看5G設備產業鏈的響應速度能否在短時間內跟上運營商驟然生變的市場需求。

臨近9月下旬,中國電信正式通知參與5G體驗活動的用戶,原計劃到9月底截止的5G體驗活動推遲到10月底結束。這也意味着此前業界預計的三大運營商將在10月進行5G業務商用放號並正式執行5G資費套餐的計劃至少延遲了1個月時間,這或許也與聯通和電信的5G共建共享合作協議剛剛簽署,還有大量細節工作需要研究和落實有關。

共建共享將挑戰5G運營與服務質量

根據共建共享的合作協議,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將在“雙方用戶歸屬不變,品牌和業務運營保持獨立”的前提下,聯合確保5G網絡共建共享區域的網絡規劃、建設、維護及服務標準統一,保證同等的網絡服務水平。

因此,雖然聯通和電信在5G網絡建設上成爲了可以共享的合作伙伴,但在5G市場運營上,雙方非常明確還仍然是競爭對手。但“同等的網絡服務水平”能否靠這一份協議就能在實際執行中得到保障仍然存疑,比如說一方用戶的網絡質量投訴能否在負責網絡運維的另一方得到及時的反饋和解決?特別是在將來5G網絡通過SA架構服務於垂直行業客戶之後,行業客戶對於網絡資源調配的及時性將很大提高,當一方客戶的需求遭遇覆蓋或規模瓶頸,負責網絡投資和建設的另一方如何在沒有產出的情況下考慮建網投入?

即使理想化地假設通過合作協議能夠確保雙方“同等的網絡服務水平”,那雙方又如何在5G運營和5G市場上形成差異化競爭?難道爲了爭搶客戶,又要回到價格競爭的老路上去?

特別在雙方的承建區域劃分上,除了15個大城市和廣東、浙江兩省之外,基本上是按照傳統實力佔優的原則將北方8省分配給了聯通,南方17省分配給了電信。這樣的劃分或可能在5G網絡建設和運維中充分發揮各自在當地的資源優勢,起到取長補短的效果,但同樣也有可能在當地的5G運營和服務上造成強者恆強、一方完全壓倒另一方的局面,最終導致不具備網絡資源主導權的一方在當地5G市場上完全喪失競爭能力。

這樣的結果雖不是雙方進行共建共享的合作初衷,但對於希望從運營商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好服務和更優體驗的5G用戶而言卻是最大的損失。

特別是在5G共享基站規劃和建設的過程中,在當前NSA架構下,5G共享基站與雙方各自的4G基站和4G核心網都涉及到錨定、改造等工程實施問題,在5G獨自承建區域雙方存在不對等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如何協調雙方資源保證5G共享基站建設不對現網4G用戶的服務質量造成影響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此前,在三大運營商獨自進行5G網絡建設的過程中,由於頻率調整和網絡升級等影響到4G現網的用戶體驗,一度造成了用戶認爲運營商刻意對4G進行降速的誤解,導致三大運營商紛紛發佈公告進行闢謠,但已在社會上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因此,聯通和電信的5G共建共享,在初期的網絡規劃和建設以及後期的運營和維護中,仍有許多難題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研究和破解,其節省投資的錢景雖然美好,但能否在市場競爭中獲得相應回報仍面臨着太多未知的挑戰。

圍繞產業應用合理規劃5G網絡部署

5G對於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單單體現在網絡建設投資上,更重要的在於與垂直行業相結合,通過賦能其他產業發展,共創數字經濟價值。

因此,面對5G網絡沉重的投資壓力,三大運營商也同樣需要回歸初心,圍繞着5G產業應用的牛鼻子按需規劃和建設5G網絡,而不是爲了彼此之間的市場競爭需要炒作5G概念,不能爲了追求網絡覆蓋率的比較優勢而被迫採取共建共享等看似捷徑但實則彎路的取巧手段。

9月20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國新辦發佈會上回答新華社記者關於5G問題的提問時表示,對廣大用戶而言,4G手機夠用了,大部分應用4G足夠了。因此4G網絡的需求廣泛的、是長期存在,三大運營商必要要穩定4G網絡的投資,不能因爲要建設5G網絡,就大幅度壓縮4G投資從而影響4G網絡質量和4G用戶體驗。

應當看到在當前的4G網絡上還存在着邊遠地區覆蓋不足、熱點地區容量不夠的情況,包括爲解決4G用戶語音需求的VoLTE等業務開通比例也不理想,因此三大運營商首先還是要圍繞廣大用戶對於4G網絡和功能需求,以繼續提升廣大4G用戶體驗爲目標,發展和維護好4G網絡,因爲相當長一段時間內,4G纔是社會最廣泛的需求。

針對5G的網絡建設,正如苗部長在國新辦發佈會上所說,5G真正的應用場景,80%應該是用在物與物的通信,如工業互聯網、車聯網、遠程醫療等領域。所以5G的網絡佈局必須要改變以追求網絡覆蓋率爲目標的軍備競賽,而應當圍繞着行業客戶和產業用戶的需求出發,集中資金和資源優勢,重點解決行業客戶所在區域和產業佈局周邊的覆蓋需求。

因爲頻段和功率的提升,5G基站要比4G基站貴很多,因此對於每一個5G基站的規劃和部署都應當從長期的產業回報率的角度進行考量和評估。三大運營商對於5G投資壓力大的抱怨,其實根源在於其沒有認清政府對於5G產業的定位和使命要求,仍然按照規劃2G、4G網絡的思路對於5G的網絡覆蓋搞大水漫灌,將5G網絡定位爲藉助新增帶寬緩釋4G網絡的數據流量衝擊,從而把5G網絡搞成了4G的補充,極大降低了5G的產業價值

按照這樣陳舊的思路規劃5G網絡建設,就必然要求在4G站點的同等覆蓋範圍內增加數倍的5G站點,從而導致5G的投資要數倍於4G。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正是基於這樣的5G規劃思路和5G投資導向,才決定採取共建共享的合作方式來投資5G網絡。這樣的5G網絡固然能節省下重複建設的投資,但這樣的5G網絡針對已有的4G網絡而言,本身就是重複投資,何需共建!

同樣,把5G站點定位於爲4G網絡分流流量,也必然會忽視在4G網絡覆蓋區域外或邊緣內的垂直行業和產業新增的覆蓋需求,從而導致5G投資的不到位。比如在大的工業園區內,對於4G數據業務的需求集中在工人下班後的宿舍區,但產業互聯網的新需求卻集中在上班時間的車間廠房,如果還是按照在4G流量密集區域加設5G基站的規劃思路,車間、廠房等產業互聯網對於mMTC和uRLLC等5G場景的需求如何能得到滿足?

因此,5G投資的節省,不能靠兩家運營商簡單化的共建共享,通過壓縮5G建網需求來解決,以這種“省錢”的思維來發展5G產業,只會導致創新的需求被遏制、供應方的產業鏈被壓制的後果,從根本上不利於中國5G產業的長期發展

發展5G產業,運營商要有長遠眼光,要通過圍繞5G產業定位的合理規劃進行精準投資,把好鋼用在刀刃上。考慮到三大運營商之間的市場競爭格局,行業主管部門有必要圍繞着5G的產業定位統一認識、統一規劃、統一部署5G商用的技術路徑選擇、投資方向和商用進程,而不能任由運營商借助現有優勢通過投資搶跑,在國內市場製造浪費社會資源的5G軍備競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