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習俗裏,

嬰兒百天時家人都要買把長命鎖掛在孩子脖子上。

長命鎖又叫“寄名鎖”,

都是能工巧匠精心鍛造的,

老人們相信孩子戴上這個就能保佑孩子不被病魔纏身,

祈求孩子健康成長、長命百歲。

長葛市石固鎮周邊人們依舊喜歡給自家孩子戴上一把陳家銀器做的手工長命鎖。

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金銀飾品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舊日記憶的傳統手工銀器顯得格外珍貴。

在石固鎮南寨,還有一個老人,用半個世紀的時間守護着傳統手工銀器製作技藝。這個老人,就是已經86歲高齡的陳福財。

陳家先人清末習得銀器製作技巧,傳至陳福財已是第四代

陳福財是石固陳家銀器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人。

“最早是我太爺爺先學會的做銀器。”86歲的老人回憶起往事一點不糊塗,“那時候家裏還是旗人,太爺爺他在官府給馬鞍鑲銀器。”當時石固有一位聲名遠揚的銀器匠人名叫吳清廉。因爲在官府工作的機會,陳福財的太爺爺結識了吳清廉。

“吳清廉在那時候應該是咱長葛最有名的銀匠了,他住在天寶宮東邊,因爲我太爺爺學東西很快,爲人又敞亮,吳清廉便把自己的一身功夫傳授給了他。”陳福財回憶道。

回憶起當年學藝的辛苦,86歲的陳福財留下了熱淚。

新中國成立以前,石固鎮因爲地處三縣交界,因而聚集了來自各地的商人。石樑河從鎮中央穿行而過,不少南來北往的商賈在石固開店設鋪,叫賣經營。當時石固鎮單銀鋪就有五六家,其中陳家的技術是各家中最好的。

陳福財幼時便隨先父在石固寨內定居。父親工作的閒暇之餘,陳福財也拿起小錘敲敲打打。陳福財成長的年代,中原大地連年戰亂,爲了養家餬口,陳福財也專心學習這門技術,走街串巷,維持生計。

回憶起當年學技術的辛苦,86歲的陳福財落下了熱淚。

100多年的時間裏,陳家人就是在這個工作臺上做出了一件件精美的銀器。

“‘徒弟徒弟,三年奴隸。’那時候都這麼說,當時爲了學好這門手藝,喫的苦說都說不完。”陳福財擦乾了臉頰上的淚痕,穩定了一下情緒,接着說,“新中國成立後,縣裏成立了手工藝人的合作組,石固俺幾個銀匠就去了縣城,跟着幾個外地的師傅繼續學習。因爲我性子沉穩,肯喫苦,學得快,最後老師教給我的東西也最多。後來村裏搞公社,就回生產隊了,期間也沒再做過銀器。改革開放後,才重新操起了老手藝,當起了銀匠。”

憑藉着一手嫺熟的銀器製作技巧,陳福財在戰亂紛飛的舊時代保全了整個家庭,又在新時代爲家人提供了安穩的生活環境。

“現在還用手工剝金的人已經不多了,我們這個方法,再薄的鍍金層也能弄下來!”

製作銀器70多年,當年石固老一批銀匠大都已經下世,傳統手工銀器的製作技藝大都失傳。但陳家銀器一直在石固鎮有口皆碑,直到現在還有不少姑娘喜歡在陳家打一副鐲子,做一枚戒指。

年輕時候,陳福財經常給周邊縣市的大小劇團製作演出飾品。

陳家銀器常青不倒的原因便是技術。陳福財有一手不輕易示人的絕活兒——剝金。

所謂剝金是指通過高溫燒製,將銅像表層鍍上的一層金銀薄膜剝離出來。傳統的剝金技藝現在早已瀕臨失傳,但陳福財還留着這手絕活兒。“現在剝金一般用的是化學辦法,手工剝金的人已經不多了,我們這個方法,再薄的鍍金層也能給弄下來,而且純度非常高。”陳福財自豪道。

除了剝金,陳福財還有另外一門祖傳絕活兒——拉絲。“這個拉絲不是那種加工金屬板的拉絲,而是將金銀抽成頭髮一樣的細絲,這樣可以做出來很多非常漂亮的高級銀器。”陳福財介紹說。

憑藉着這些工藝,陳福財曾給越調大師毛愛蓮、申鳳梅做過一套鳳冠。

在堅持手工技藝的基礎上,陳玉建試圖融入更多現代氣息,圖爲陳玉建新設計的長命鎖。

說到這兒,陳福財拿出了一個落滿灰塵的木盒,打開盒蓋,裏邊裝着表演使用的各種各樣的首飾。“這些都是當年給劇團做的,現在我也做不出來這麼好的手藝了,年紀大啦,身體跟不上了!”陳福財黯然道。

“現在就想把我們陳家銀器這門手藝傳承下去,也是給當年石固鎮輝煌的銀器行業續一把香火”

一生要強的陳福財,也不得不在時間面前服軟。“基本沒動過手啦!老了,錘子都快拿不穩了,還咋打銀器。現在主要是老二看着店。”陳福財嘆道。

陳福財口中的老二就是他的二兒子陳玉建。“三個孩子裏,老二的天賦最好,無論是基礎的造型,還是比較考驗手藝的抽絲,老二都是一點就透,一氣呵成。”陳福財笑道。

不同於父親恪守傳統的抱殘守缺,陳玉建對於自家銀器手藝有更長遠的想法。

這間瓦房現在看來破舊不堪,但它見證了石固銀器曾經的輝煌。

“這些年我也一直在考慮,怎麼才能把家裏的祖傳技術發揚光大。在堅持傳統手藝的同時,我也不斷在改進一些傳統飾品,讓他們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陳玉建說,“比如舊式的銀鎖,現在拿來當工藝品非常不錯,我就試着做了一些樣品。”

小編見到陳玉建時,他正在給自己剛出生的小孫子打造一把長命鎖。孩子們嫌累大都不願學,可陳玉建還是想把一身祖傳手藝傳承下去。“現在手工銀匠越來越少了,我不能讓這門絕活兒在我手上斷了。”陳玉建說。

父親口中那個石固鎮曾經的輝煌時代,是陳玉建心中揮之不去的一個情結。

“當年石固鎮號稱‘小上海’,全鎮共有七八家銀器店,我們做的銀器暢銷全國!但現在那些銀器店都關門了,那些老手藝也都失傳了。當時有好多老師傅們手藝和我父親一樣好,他們各家有各家的絕活兒。他們能做出來的精美首飾,現在再也做不出來了。每每想到這兒,我就心痛得睡不着……”陳玉建嘆道,“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陳家銀器我會一直堅持下去,這不但是我們家的一門祖傳手藝,更是我們銀器匠人留給大家的一份文化財富,不能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