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记者:童湛、李克伟

当选中国好人两月有余,易有淼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发生变化,他依旧驻扎在武仙城际铁路项目一线,与家人三地分居。

易有淼在武仙城际铁路制梁场指导工作(铁四院欧巍摄)

“习惯了,33年就这么过来的”。在武仙城际铁路制梁场里,这位“敬业奉献”中国好人紧盯着手中卷尺的刻度,爽朗的声音穿透机器轰鸣。与他负责参建的京津城际及港珠澳大桥项目相比,无论是施工难度,还是安全风险,全长16.38公里的武仙城际铁路都可谓小儿科。但无论刮风下雨,作为项目副总、安全总监的易有淼会经常深入施工现场,通过观察、交谈和丈量等方式查找施工中存在的不足。他说,根据“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隐患,就能避免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

易有淼(铁四院欧巍摄)

这份敬业精神,源自“把监理当成事业来做”的责任感。在易有淼的办公桌上,有一块铝合金铭牌,铭牌的一面刻着“责任到此,不能再推!The buck stop here!”,另一面则刻着“认真做事只能做对事,用心做事才能做好事”。那是他从业以来的座右铭,也是他的坐标系。

2012年,作为铁四院“最好的总监理工程师”,易有淼将铭牌带到了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项目部,参与港珠澳大桥深水区15.824公里桥梁施工监理任务,这一段是桥梁工程中施工难度最大、安全风险最高的标段 。

项目建设过程中,易有淼和团队一起严格控制工程质量,没日没夜地守在岗位,连续5个春节奋战在珠海的工地上。他们爬进梁底检查桥梁支座情况,检查工程隐蔽易忽视的部位;他们审查了承包人各类施工方案500余项,其中重大方案40余项,组织召开专家专题评审会27次。

易有淼检查桥梁支座情况

港珠澳大桥“中国结”和“钢海豚”造型主塔是桥梁工程标志性建筑。“中国结”是悬于159米高空的钢结形撑,重达780吨,高50多米。这样的巨形钢结形撑,分5个节段制造,借助1.8万颗螺栓逐段拼装而成,加工精度及匹配安装难度之高举世罕见。要在159米的高空,实现毫米级的高空精准对接,尤如大象在针尖上跳舞。

三只“钢海豚”的吊装难度更是史无前例。它们体形庞大,每只高109米,重2800多吨,要通过横移、起吊、纵移等一系列“组合拳”操作,在海面上做90度翻转,并以精确到毫米的轴线偏差稳稳地落在底座上。

为保证一次性吊装成功,易有淼主持召开了8次大型专家评审,上百次讨论,3次模拟演练、4次实地演练。经过无数个昼夜拼搏,最终才得以60多个步骤实现完美转身。正是这一次成功吊装,被业内称之为“世纪转身”,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实况转播。

易有淼在港珠澳大桥最大钢箱梁吊装现场

在与港珠澳大桥建设同行的日子里,铁四院监理连续三年信誉评价A级,被评为HSE管理优秀总监办、广东省工人先锋号,三度被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发贺信以示表彰。(荆楚网 记者张扬 成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