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60多年間,黔東南交通出現六大鉅變!

資料圖片

黔東南州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地勢西高東低,溝壑縱橫,崎嶇險峻,交通十分閉塞。1956年自治州成立之時,全州境內只有3條幹線公路,公路通車裏程僅1008公里,沒有鐵路。清水江、都柳江、舞陽河等水運航道,也只能通行小噸位木船。1958年10月15日,途經黔東南州麻江縣的黔桂鐵路通車到貴陽,黔東南州實現了鐵路“零”的突破,也結束了貴州省沒有鐵路的歷史;1964年,從江縣城通車,黔東南州實現縣縣通公路,也標誌着貴州省縣縣通公路;2002年,從江縣光輝鄉通車,黔東南州實現鄉鄉通公路,也標誌着貴州實現鄉鄉通公路。黔東南州的交通建設發展史,可以說是貴州交通建設發展的縮影。

改革開放以來,黔東南州以“建設大交通,帶動大流通,促進大發展”爲目標,積極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主動融入國家綜合交通規劃格局,着力加強區域內路網工程建設,通過改善公路、鐵路、航空交通條件提升區位優勢,強力助推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發展,以公路爲重點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生了歷史性鉅變。

黔東南自治州區位圖

鉅變之一:立體交通形成網絡

隨着國家改革開放戰略的實施,黔東南與全國各地一道逐步進入了改革開放的快車道。1984年後,國家動用庫存糧、棉、布和中低檔工業品,採取“以工代賑”辦法修建公路,公路建設出現速度快、質量好的新局面。至1990年底,黔東南州共有公路196條(段),公路里程達4859.7公里,全州有72%的鄉(鎮)通公路,86%的鄉(鎮)可通汽車。公路網的骨架初步形成,與毗鄰地區間的主要幹道基本貫通。

1998年,中央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黔東南州政府於當年10月作出“加快公路建設”的決定,在財政極爲困難的情況下,擠出資金進行通縣油路建設,實行路網升級改造。1999年,全州公路通車裏程達到5290公里,206個鄉鎮中有194個鄉鎮通公路,3545個行政村中有2116個村通公路。

進入新世紀以來,公路、水路、機場等建設在黔東南州各地全面鋪開。2000年,貴新高等級公路麻江段建成通車,自治州實現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01年,凱(裏)麻(江)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玉(屏)三(穗)、三(穗)凱(裏)高速公路相繼開工建設;2002年,全州實現鄉鄉通公路目標後,圍繞“一環二橫四連線”規劃,啓動縣縣通油路建設,次年就實現縣縣通油路目標。

2003年,結合交通部“通達工程”的實施,黔東南州啓動了通村公路建設計劃,按1000—1500公里╱年的建設速度推進。此外,結合省交通廳、省公路局“暢通工程”的全面實施,啓動了通鄉油路建設。

2004年,全州基本建成較爲完善的公路鏈,與國、省幹線公路相連,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

2005年,全州“一環二橫四連線”公路骨架基本形成,實現縣際有一條以上的油路連接,與周邊省、區及地州市連接的主要公路得到較好的改造,全州實現縣際公路的全面升等鑲邊改造。黎平機場竣工通航,開啓了自治州航運之先河。

此後,自治州的交通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先後建成一批高等級公路、旅遊公路。2010年年底,全州通車裏程達7111.83公里(不含通村公路),其中高速公路343公里,一級公路8.32公里,二級公路392.31公里,三級公路940.91公里,四級公路5263.73公里,等外級公路163.56公里。另外,通村公路20031.6公里。全州94%的鄉鎮通油路,95%的行政村通公路。

2012年,自治州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標,貴州省首例航電一體化工程——都柳江從江、大融航電樞紐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2013年,凱里黃平機場建成通航。

凱里黃平機場

2014年,貴廣高鐵建成通車,自治州成爲貴州省率先通高鐵的三個市州之一。

2015年,滬昆高鐵建成通車,黔東南正式步入高鐵時代;凱里清水江旁海航電樞紐工程開工建設,從江航電樞紐首臺機組發電,填補了全省航電樞紐工程的空白;建成白市庫區四級航道50公里,改寫了自治州無高等級航道的歷史;凱雷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黔東南州順利實現了“縣縣通高速”目標,“公鐵水空”聯運的立體綜合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

截至2017年底,全州國、省幹道縱橫交錯,公路總里程達2951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13.5公里,國道1468公里,省道2737公里,縣道5116公里,鄉道6732公里,村道12644公里,公路密度達到97.4公里/百平方公里。按照公路技術等級劃分,全州等級以上公路所佔比例達74.8%。除高速公路外,還分別有一、二、三、四級公路210公里、1025公里、658公里、19376公里,另有等外級公路7428公里。

目前,黔東南州基本形成以凱里爲核心交通樞紐的北上、南下、東出、西進的立體化現代交通運輸體系,進入了交通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貴廣高鐵、長昆客運專線和320國道、321國道、黔桂鐵路、滬昆鐵路(原湘黔鐵路)、滬昆高速公路、廈蓉高速公路和凱里黃平機場、黎平機場一起,共同構建起黔東南州以公路、鐵路和航空爲主,水路交通爲輔的現代立體交通網絡。立體交通將有力地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向黔東南聚集,爲黔東南實施的大健康、大旅遊、大扶貧、大數據等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鉅變之二:高速公路縣縣通達

2000年底,貴(陽)新(寨)高速公路貴陽至都勻段建成通車。該公路於1998年4月開工建設,途經黔東南境內28公里,自治州實現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2001年10月29日,凱麻高速公路單拱跨徑最大箱型拱橋——雲泉大橋建成。同年12月30日,凱麻高速公路正式通車。凱麻高速公路是滬昆高速在自治州境內的一段,全長50.9公里。

2001年12月30日,滬昆高速的凱(裏)玉(屏)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儀式舉行。凱玉高速公路全長134.43公里,總投資45億元,工程分兩期完成。2003年6月12日,凱里至三穗段(87.226公里)段開工建設,2006年10月29日建成通車;2003年8月25日,三穗至玉屏段(47.214公里)段開工建設,2006年3月20日建成通車。它與已建凱里至麻江高速公路相連,全長133. 328公里。從此,黔東南州境內高速公路貫穿東西。

2003年9月15日,黔東南州委、州政府在《關於進一步加快公路建設的決定》中指出,要依託貴新高速、凱麻高速和在建的三凱、玉三高速公路,爭取昆廈高速公路經過黔東南州,構建全州高速公路網絡。

2011年6月18日,廈蓉高速公路貴州境內水口至榕江格龍段高速(水格高速)正式通車試運行。由此,廈蓉高速貴州段實現全線通車,貴陽到榕江僅需2小時,貴陽到地處黔、湘、桂三省(區)交界黎平縣水口鄉僅需3小時。

廈蓉高速公路是貴州向東南方向輻射的第一條高速公路,也是連接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重要的出海大通道。廈蓉高速公路直接覆蓋了黔東南境內的丹寨、榕江、從江、黎平等縣少數民族聚居區,極大地促進沿線區域的資源開發和招商引資與對外開放。 2012年8月16日,黎(平)洛(香)高速公路全線通車。作爲承接廈蓉高速的重要建設路段,它的建成打通了黎平縣北上成渝經濟圈,南下珠三角、環北部灣經濟區的快捷通道,極大地方便了沿線數十萬居民生產生活及出行需求,引領地方經濟和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2015年1月23日,途經黔東南州17個鄉鎮的三黎高速正式通車運營。從此,黔東南16個縣(市)之間的車程都縮短至4小時以內。

2015年12月24日,凱里市至雷山縣高速公路正式開通營運。凱雷高速的開通,形成凱里、凱里經濟開發區、麻江、雷山、丹寨、臺江“一市一區四縣”半小時交通經濟圈。至此,黔東南州進入縣縣通高速的大交通時代。截止2017年底,黔東南州高速公路通車裏程爲813.5公里,佔全省通車裏程(5833公里)的13.9%,交通環境得到巨大改變。

鉅變之三:動車開進苗鄉侗寨

2007年5月,國家發改委以發改字〔2007〕1022號文件,批准貴廣高速鐵路立項。2008年10月,貴廣高速鐵路開工建設。線路全長857公里,貴州境內301公里,黔東南境內119.2公里,爲雙線電氣化時速300公里/小時的客運專線。貴廣高速鐵路自貴陽北站起,經黔南州、黔東南州、廣西桂林、賀州、廣東肇慶、佛山等地,終至廣州南站,在黔東南境內設榕江、從江二站。2014年12月26日,貴廣高鐵正式通車。

2015年6月18日,滬昆客專貴陽以東段建成通車。滬昆高速鐵路東起上海,西至昆明,途經上海、杭州、南昌、長沙、貴陽、昆明6座省會城市及直轄市。線路全長2264公里,其中貴州段全長559.5公里,黔東南州境內162.8公里。滬昆高鐵爲雙線電氣化客運專線,設計時速爲250--350公里(貴州段爲時速250公里),在黔東南州境內設凱里南站和三穗站。

三穗高鐵站

貴廣高鐵是連接“一帶一路”,實現長江經濟帶、珠江經濟帶、西江經濟帶、中孟緬印經濟走廊“互聯互通”高速通道。而滬昆高鐵直髮北京、上海、廣州、南寧、南京、南昌、濟南、鄭州、福州、武漢、長沙等省會城市。貴廣、滬昆高鐵的開通,對於改變我國西南、華南地區的交通格局、恢復貴陽在西南地區的鐵路樞紐地位,標誌着我國西南地區真正意義上迎來了高鐵時代。

隨着貴廣、滬昆高鐵的貫通,從凱里到北京、上海只需八、九個小時,到廣州只需兩、三個小時,到昆明只要一個多小時,到貴陽只要半個小時,大大地縮短了黔東南到周邊城市的時空距離,爲黔東南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凱里南站、三穗站、榕江站、從江站每天總共發送旅客最高達6萬多人次,促進了黔東南與貴陽、昆明、長沙、南昌、杭州、上海、廣州7個城市以及沿線地區中小城市經濟、文化的融合,快速地融入到珠三角“3小時經濟圈”和長三角“8小時經濟圈”。這對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的黔東南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給黔東南州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鉅變之四:空中航線齊頭並進

2000年8月23日,黎平機場建設項目獲國家批准,按4C級民用旅遊支線機場進行建設,主要滿足運Y7-200A,CR-200型飛機起降,同時兼顧B737-300型飛機起降。2001年4月1日,黎平旅遊支線機場正式開工建設。2005年9月16日,黎平飛機場試航成功,結束了黔東南州沒有民航機場的歷史。2006年9月25日,首次載客營運航班飛抵黎平機場。次日,黎平機場正式投入運營。2007年8月28日,黎平機場正式移交給貴州省機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管理。截至2017年底,黎平機場相繼開通了貴陽?黎平、廣州?黎平、上海?黎平、重慶?貴陽?黎平、長沙?黎平、貴陽?黎平?溫州、重慶?黎平?福州、昆明?黎平等8條航線,共保障飛機安全起降累計10436架次,實現旅客吞吐量累計38.9296萬人次。

2010年12月17日,凱里黃平機場建設項目獲國家審批。該機場功能定位爲貴州省旅遊支線機場和黔東南州的州府機場,總投資9.8663億元。2012年2月8日,凱里黃平機場正式開工建設。2013年10月2日,凱里黃平機場正式通航並投入運營。截至2017年底,凱里黃平機場相繼開通了昆明?凱里?杭州、北京?凱里?海口、桂林?凱里?濟南、凱里?廣州等19條航線,共保障飛機安全起降累計1.817萬架次,實現旅客吞吐量累計59.6898萬人次。

據黔東南州民航事業管理局的規劃,黔東南州將充分利用州境內南北兩個機場的資源,通過機場聯動,制定機場精品旅遊線路,打造航空旅遊產品,圍繞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繼續開闢新的航線。到2018年,黎平支線機場將完成改擴建工程建設,航班也將增加,黔東南的“空中走廊”將得到進一步完善。

鉅變之五:城市公交日新月異

歷史上的黔東南山高坡陡、崎嶇不平,交通十分不便,城區公共交通建設嚴重滯後。到“十一五”末,黔東南州僅州府凱里市有公交車。

“十二五”期間,黔東南州認真貫徹國家優先發展城市公交的戰略,將發展城市公交作爲提高城市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來打造,努力形成苗鄉侗寨公交科學發展、優先發展、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局面。

作爲黔東南州最早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凱里市,公交發展曾經歷了數次反覆。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凱里市曾實行公有化的公交運行模式,最終因城鎮化水平低、運營效果差而作罷。此後,凱里市又嘗試引入社會資金參與公交運營,實施有償經營。結果各方利益掣肘,後期矛盾突出。2007年起,凱里市政府迴歸公交的公益、民生定位,以市場化的管理方式有計劃地推行“公車公營”,持續加大投入,公交線路逐年增加,公交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便百姓生產生活的能力持續增強。

同時,凱里市還開通了直達凱里經濟開發區、爐碧經濟開發區和下司古鎮、西江苗寨等周邊景區景點的公交線路。在貴州省內率先推出了“智行公交”智慧出行系統及“60分鐘換乘優惠”和“分段收費”措施,既爲市民提供了即時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務,解決等車之難,又給市民節約了出行時間和費用。

在服務好凱里市民的同時,從2011年起,凱里市公交總公司按照黔東南州確立的“公交一體化”的合作發展思路,在凱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以“市政府+縣政府”的合作發展模式,即由市政府安排凱里公交總公司提供車輛、維護設施、技術、管理,由各縣政府提供土地、基礎設施、貼息,雙方合作,共同推動縣域公交發展。自2011年開通黃平縣城區公交後,凱里市公共交通總公司先後在丹寨、天柱、黎平、從江、榕江、臺江、雷山、岑鞏、三穗、錦屏、麻江、施秉、劍河等縣開通縣域公交。2014年12月,鎮遠縣開通運營公交車,黔東南州實現了“縣縣通公交”。初步形成了滿足乘客不同層次出行需求的服務體系,爲廣大人民羣衆營造了便捷、安全、舒適、經濟、環保的出行環境,年客運量約1.5億人次。

經過數年發展,黔東南州城市公交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新到優。凱里公交公司由成立之初3輛公交車、2條線路的小規模運營,發展成爲擁有70多條公交線路、630餘輛公交車的全域公交。打破行政區域條塊分割、公交線網不能相互融合的障礙,實現規模化、集約化運營,並在全省率先實現全州公交一卡通。在管理資源、技術資源、人力資源、運力資源方面實現共享,管理效率、服務品質、羣衆滿意度不斷提升,促進了“苗鄉侗寨”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2012年9月,黔東南州成立了城市公共客運交通指揮中心,實現對公交車輛運營的網絡化、可視化、智能化管理,既提高了公交運營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又爲廣大人民羣衆的出行提供更加安全、舒適、便捷的服務。目前,黔東南州城市公共客運交通指揮中心已建成公交智能調度系統、自動報站系統、車輛3G實時監控系統等平臺,運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對公交車輛運營的網絡化、可視化、智能化管理。

目前,黔東南城市公交發展已進入低碳綠色的新階段。凱里市被列爲“十三五”期間交通運輸部全面推進公交都市建設第一批創建城市和貴州省5個創建公交優先示範城市之一的城市。2017年,凱里市公交總公司有公交車639輛,其中天然氣(LNG)公交車112輛,佔公交車輛總數的17.53%;新能源公交車283輛,佔公交車輛總數的44.28 %,已躋身貴州省城市公交行業的先進行列。

“十三五”期間,黔東南州還將進一步加大對公交基礎設施的投入,完成凱里市及相關縣的公共交通綜合體、公共交通綜合樞紐、公交停保場站、客運樞紐站等服務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公交的服務保障能力。同時,推進快速公交系統(BRT)建,提高公交運轉效率,把幸福公交的觸角延伸到苗鄉侗寨的每一個角落。

鉅變之六:農村公路跨越發展

2011年2月27日,由自治州人大十二屆六次會議通過,當年9月27日經省人大十一屆二十四次會議批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農村公路條例》頒佈實施,黔東南的農村公路建設和管理步入了法治軌道。

在該條例的指導下,黔東南州不斷加快構建農村公路網絡,加快推進建管養運一體化發展,積極構建“質量監管、安全保障、運輸服務、路網完善、政策支撐、考覈評價”六個體系,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實現了協調可持續發展。到2017年,全州已建成鄉道6732公里,村道12644公里;已實現3509個建制村通油路,建制村通油路率100%,行政村通客運班車率100%。同時,建成農村“組組通”公路3681.9公里,進一步優化了農村路網通達深度和廣度。全州201個鄉鎮建立了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機構,實現覆蓋率達100%。農村公路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公路整體通行能力顯著增強。

黔東南錦屏縣大同鄉高老公路建設現場

2017年上半年,黔東南州“通村村”智慧交通雲平臺在雷山縣試點取得成功,並正式在全州推廣,至年底已實現州內16個縣(市)全覆蓋。該平臺是專門用於農村客運的一款APP,被譽爲農村版“滴滴打車”。可以預約農村客運班車、校園巴士,預約包車,預約城市出租車等。“通村村”智慧交通雲平臺的開發推廣,得到央視《焦點訪談》等國內主流媒體專題報道,成爲交通運輸部農村客運智能化應用唯一示範項目,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目前,黔東南州形成了從州府到縣城、從縣城到鄉村的公路網絡。立體交通的觸角,延伸到苗鄉侗寨的每一個角落。農村公路的跨越發展,在給羣衆的交通出行、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產業聚集和更多商機,增強了農業產業化的帶動和輻射能力,開闢了農村經濟發展更爲廣闊的空間。(中共黔東南州委黨史研究室 吳隆文)

凱里消息

信息來源於《人民交通雜誌》、凱里快報

是一種肯定 | 分享是一種支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