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这里就不用理论做照本宣科的解释,我拿一个示例做一个直观的表达,相信大家会更容易理解一些,首先就是我们品读小说的时候,有时候需要了解作品作者的价值取向,因为很多小说,尤其是当代小说,作者本人是隐含的(在文本层面),他不会轻易出来告诉你哪角色他不喜欢,哪个角色他非常喜欢这样的内容,那样的写作手法是会影响其作品的艺术性。潦倒、皮囊这些都是贬抑的,我们通过整体作品的价值倾向,从而理解这种判断倾向是与隐含作者判断完全相反,这其实就是作者作品创作的艺术组成,通过叙述有意贬损宝玉,从而造成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完全不同的价值倾向表现,特意的制造不可靠叙述【注】,这就形成了一种调侃和讽刺,作品也就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艺术特征。

导言:此文为纯文学内容,请阅读者做好“看不下去”的心理准备(微笑)。本文是对于文学作品在艺术范围内的解读和分析,而不是文本之外的探佚和考据。本文涉及到的一个文学理论概念叫“隐含作者”。它并不是指探寻文本之外的作者是曹雪芹还是某某人,也不是指作者本人,而是在文本自身层面的一个文学概念,“隐含作者”是由韦恩在他的那本《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一个理论。

​​科普文学理论概念:隐含作者。

顺便做一个科普,什么是“隐含作者”?阅读小说,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隐含作者?我在这里就不用理论做照本宣科的解释,我拿一个示例做一个直观的表达,相信大家会更容易理解一些,首先就是我们品读小说的时候,有时候需要了解作品作者的价值取向,因为很多小说,尤其是当代小说,作者本人是隐含的(在文本层面),他不会轻易出来告诉你哪角色他不喜欢,哪个角色他非常喜欢这样的内容,那样的写作手法是会影响其作品的艺术性。

而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尤其是以文学角度理解分析作品的时候,作者的这一价值倾向却是需要我们探寻和揣摩的,从而参考我们更好的、准确的理解作品的意义和内涵,这种分析是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和价值,这也是通过叙事层面分析作品的必要手段和方式。

我拿《三国演义》十四回这一句做个简单的示例,原文:(曹军)三军齐进。贼兵抵抗不住,打败而走。可以看到这句里有一个价值取向性质的字“贼”,这就是隐含作者做的一个价值判断倾向,他在这一局部的环境中,针对某一方自己做了站队选择(这是作者写作的时候,有意或无意的行为)。

但这仅仅是局部,不代表作者整体的价值倾向,整体他仍然是站在刘备这一边,而把曹操比作成奸雄,那是另当别论,在这里我仅仅是做一个简单的示例,以帮助我们理解“隐含作者”的概念。这种对隐含作者价值倾向的解读,是我们深入作品所不能缺少的重要参数。

文学艺术离不开对语言的解读,要想读懂作品,对隐含作者的挖掘和解读,是我们阅读作品绕不过的一道坎。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由语言组成,站在文学面,我们对于作品的阅读,首先就要有一定的基本常识和理论知识,使自己能够通过文本读懂一本书。在韦恩的小说修辞学里,提出了这个隐含作者的概念,很多没有受过汉语专业学习的人可能不会容易了解,但这是我们读懂文本的一个关键。

在前几天我也对《红楼梦》在其叙事学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对文本中的第一层叙事者、第二层叙事者和第三层叙事者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而这个隐含作者的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确它不是作者本身,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作者写这部作品时的一个暂时的心态、立场和观点。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的第二个自我,而这个自我仅仅对应着这部作品,它不是代表着一个真实的人,而是一种临时的价值取向,一种在某一作品之中临时所体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我们可以拿自己来假设,从而进行切身的体会,我们都理解自己处在某一种环境,会表现出一种不同的自我,比如自己在工作的时候,是一种自我,当回到家又会有另一种自我,每一个环境都会有不同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立场观点,比如在工作我会保持沉默,少说多干,回到家里我会唠唠叨叨或者嬉笑打闹。

所谓的隐含作者,就是在固定的某一个场合(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一个人格特征,因此不要把隐含作者理解为作者本身,隐含作者仅仅是在作品中表现出的一种临时价值倾向。

除了有人把隐含作者理解为作者之外,还有人容易把隐含作者理解为叙事者,比如在《红楼梦》里,我在前面文章提起的第一层叙事者,从开篇“列为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对于叙事层不理解的读者请阅读我3月26日文章)这是第一层叙事者,之后他就隐藏在背后,偶尔的显身进行陈述,有人容易把隐含作者理解成是第一层叙事者。而其实第一层叙事者也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叙事者,他同后文中的玉石(石兄)一样,都是虚构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命运走向和作品内独立的价值取向。

这些虚构人物的态度和立场并不等同于作者的态度和立场,这是我们都容易理解的,而我们阅读作品的时候,需要知道作者的一个态度和观点,需要知道作者对整体故事的一个价值取向,以此用以参考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这就要挖掘“隐含作者”的内容部分来完成。

隐含作者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影响。

当我们理解隐含作者的概念之后,我们就要在延伸出一个不可靠叙述的一个术语,可以这样理解,就是隐含作者的价值倾向与叙述内容出现了背反,我们理解为不可靠叙述,比如我们在红楼梦的第三回,宝玉第一次出场,有一首《西江月》的词来描述宝玉,但这里描写的词汇大多数是一些贬抑词,这就像我们看鲁迅的《孔乙己》你会发现作为叙事者的店小二,他的态度是非常冷漠的,与隐含作者对那种封建的批判又完全是截然相反的价值倾向和立场,以此我们来理解《红楼梦》里这首写贾宝玉的词: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

潦倒、皮囊这些都是贬抑的,我们通过整体作品的价值倾向,从而理解这种判断倾向是与隐含作者判断完全相反,这其实就是作者作品创作的艺术组成,通过叙述有意贬损宝玉,从而造成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完全不同的价值倾向表现,特意的制造不可靠叙述【注】,这就形成了一种调侃和讽刺,作品也就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艺术特征。

在这里讽刺和反讽区别的关键就是与隐含作者和叙述者有关,隐含作者与叙述者呈矛盾的关系就是反讽,两者呈统一的关系就是讽刺,我们如果没具体的学过文学相关理论,应该也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存在,但无法进行系统化的认识,而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就会对以后的文学文本解读做出清晰而准确的艺术判断。【注:理解不可靠叙述的概念,可以参考《孔乙己》作品中的店小二,他的价值倾向与隐含作者有可能不同,以此认为他的叙述是不可靠的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作者在构思的时候,有过“留白”这样的艺术手法,其实这都是隐含作者与叙述者之间而产生的不可靠叙述产生的,如果隐含作者都把叙述者当成传声筒,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和价值判断直白的表达出来,那作品就没有了艺术性。

在《红楼梦》的第十五回,有这样一段内容,大家可以通过它理解刚才我关于隐含作者与艺术之间的微妙关系,就是宝玉佩戴的玉石被王熙凤放到了枕头底下,于是宝玉和秦钟“算账”的故事就无法得知(算账故事指宝玉发现秦钟与智能儿幽情之后的“算账”)。

这其实就是隐含作者的一个自我约束行为,为了避免因为自己是一个全知者,而做的无节制行为,在此处进行了艺术处理,形成了文本的不可靠叙述,于是就出现了类似“留白”的一段内容,我们无法知道宝玉是如何找秦钟“算账”的精彩内容,文本没有提供。在这里脂批做了批注:若事事巨细,则作品死板矣!故隐去二三事,借石头未见,淡淡隐去……无限丘壑在焉。这就是脂砚斋对这种文学艺术处理作出的评判。

古代文艺作品点评者的影响力和价值体现

显然这种隐含作者在这个位置形成的不可靠叙述,做了一个“留白”艺术化处理,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文学作品的艺术感由此获得了提升。过去古人不会用理论解释这里的艺术特征,因此用这样的“无限丘壑”“大奇笔”等来做批注,是客观的,准确的。

很多读者会把“脂批”只当成一种先知先觉的考据内容,这其实并没有利用其具有的文学价值,对于文学理论,脂砚斋的这些批注内容,往往是具有很高的理论实践价值,虽然没有经过理论化、系统化的归纳,但他们通过具体作品的阅读实践,从而获得了大量的文学艺术经验,是宝贵的!值得我们借鉴。

文:饼子

欢迎关注,和我一起读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