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老师的职责不是去改造他们,而是去唤醒他们,唤醒本来处于沉睡状态的良知和潜质,让他们焕发出动人的生命光彩。教育还应重视培养爱因斯坦提到的人的两种特质,一个是“神圣的好奇心”,即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的兴趣,以及在探究中所获得的喜悦和满足感。

希腊神话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名叫普洛克路斯忒的人终日守在路边,强迫每个过路人都要躺在一张特制的床上去,凡身体超过床长的部分,均要被锯掉,而不及者则要硬拉扯成与床一样的长度。

令我们尴尬的事实是,这张“普洛克路斯忒斯的床”至今犹在传递人类文明圣火的校园中存在着。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有时是多么像这样的一张“床”呀!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善。”第斯多惠告诉我们:“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下面一则故事便为上述教育理念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个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的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塑师?”

“看!”父亲说,“以这只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

“唤醒?”

“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于是长大后苏格拉底也成为一个雕塑师,他雕塑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石块里的狮子,都有自己的样子,而不是一块任人捏制的泥。所以,只有性格不同的学生,而没有坏学生。医生给病人治病从不埋怨病人“你怎么得这样的病?”而是从治疗一些疑难病症中,增长了才干,医术更加精湛。从来没有农民埋怨长势不好的庄稼。庄稼长势不好时,农人总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是不是施肥不够,是不是杀虫药水下得过量……可是为什么当孩子出现偏差时,做老师的却一味地责怪孩子呢?我们老师的职责不是去改造他们,而是去唤醒他们,唤醒本来处于沉睡状态的良知和潜质,让他们焕发出动人的生命光彩。

教育还应重视培养爱因斯坦提到的人的两种特质,一个是“神圣的好奇心”,即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的兴趣,以及在探究中所获得的喜悦和满足感;另一个是“内在的自由”,即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如果说前者是每个健康孩子都有的心理品质,那么后者是要靠天赋加上努力才能获得的能力。在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者身上,都鲜明地存在着这两种特质。因此,学校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对两者都予以鼓励,最低限度是不去扼杀它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