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济海先生是蜚声当今书坛的军旅书法家。继《张济海书法作品集》分别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和国际美术出版社出版后, 《荣宝斋特邀书画家张济海书法作品选》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笔者有幸收到了张济海先生的赠书。

打开作品集,欣赏着这些书法精品,心情十分激动,既为张济海先生精湛而纯熟的书法艺术艺术而感到由衷的敬佩,也为作品中蕴含的深厚的哲学意蕴而感到震撼。欣赏作品时,你会强烈地感觉到,在张济海先生那里,书法不再是一种文字的艺术抄写活动,而是通过不同笔画的艺术组合,来表达一个书法家家对博大深厚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与中国哲学的深刻理解。

《作品集》中的每一幅作品,那笔划线条中的气流,无不律动着传统哲学的理念,无不闪耀着哲学思想的光辉。

张济海书法的哲学意蕴首先表现在他的书法思想上。张济海先生的书法思想,是在其深厚的哲学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张济海书法作品-佛

张济海先生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讲究文字书写和有杰出艺术成就的国家。中国书法最能表现东方文明的独特性和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说,一部中国书法史也是一部社会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哲学史。

因此,十几年来,张济海先生为了提高自己书法艺术,下大气力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主要研究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他先后研读了《诗经》、《论语》、《庄子》、《列子》等古代典籍。

其中,他特别推崇《老子》。为此,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抱朴斋》。他认为,《老子》论述了天地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与儒家的“入世”思想不同,《老子》主张的是“清静无为”的“出世”思想。他说。对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应该进行辩证的理解,“清静无为”是一种境界,并不是让人脱离现实。特别在当代,一个书法家应该认清现实,并且要能够超越现实,但绝对不能脱离现实。一个人要想在书法上有所造就,必须扎根在生活的沃土之中,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

张济海特别推崇我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人合一”是书法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张济海先生那里,“天”即自然和社会,书法的意义就在于按照自然美和社会美的规律,反映人的情感和思想。书法的生命存在与自然和社会之中,书法必须反映自然和社会。书法和自然、社会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唐代孙过庭书谱里说:“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这就是说,书法中体现着人的情感。

后汉大书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

唐代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

张济海认为,自然是有生命的,人也是有生命的,书法应该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要做到这一点,书法家就要通过抽象的点、线和笔画去表现生命体,做到手中有笔,心中有象,让文字的笔画,流出万象之美,流出人心之美,用文字的直感的形象去启示人类的生活的内容和意义。

张济海书法的哲学意蕴还表现在他的书法风格上。张济海先生的书法风格,是和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相统一的。

张济海书法作品-道

中国古代哲学是多元化的。除了主流哲学儒家哲学外,还有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还有佛家,张济海先生对这诸多哲学理论多有涉猎,兼容博取,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也铸就了自己的多元化的书法风格。

张济海先生正草篆隶行,五体皆备,且都功力深湛,造诣不凡。他在创作时追求“触景生情,随情赋形”的状态,不框架外形结构,不厘定状态细则,不囿限一格,不拘泥一体,意到笔随,心笔相和,缘情幻化,随机应变。行草《早发白帝城》,行云流水,轻盈飘逸;隶书《厚德载物》、《中国风》规范严整,朴拙淳厚;行书《云龙》的张阖有致,苍劲奔放;草书《龙》、《虎》风神独迈,豪纵洒脱;,《中庸》雄浑劲迈,刚劲有力;禅意作品《禅》、《无》、《道》、《空》、《玄》,静穆安详,雍容大度,面对作品就好像看到了如来佛的慈祥的面孔,弥勒佛的大度的笑容……另外,他其题写的牌匾甚多,却无一雷同。

张济海书法的哲学意蕴也表现在他的书法技法上。

张济海书法作品-禅

张济海先生的书法特点完全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审美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善于思辩的民族。《老子》中的辩证观点,《易经》中的阴阳观点等是我国古代先哲对宇宙世界、自然万物初步认识、其中渗透着人生哲理和天地玄机。这些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产生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生活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则表现得尤为突出。书法艺术一旦由不自觉向自觉的去追求这门艺术的时候,辩证法思想便自然地成为其创作的审美导向。东汉蔡邕在《九势》中开篇便明确的提出了“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形势出矣”。

欣赏张济海的书法,我们会强烈地感觉到他在用笔运锋、谋篇布局中的哲学思维。他的作品中的每一个字在技法的“中侧”、“藏露”、“疾涩”、“转折”、“提按”、“行留”、“顺逆”以及结字取势方面,在笔画形态的 “粗细”、“浓淡”、“枯湿”、“长短”、“曲直”、“断连”方面,在字形结构的“收放”、“穿插”、“揖让”、“大小”、“欹正”方面;在章法上的“枯湿浓淡”、“疏密虚实”、“欹正开合”方面;在节奏上的“轻重缓急”,“提按顿挫”方面,相互补充、相互生法、相互作用,无不体现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这种阴阳的辨证观,是张济海书法审美与创作的思想基础,也是作品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奥妙所在。

另外,张济海书法的哲学意蕴还表现在他的书法精神上。张济海先生的书法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进取理念。张济海先生的名字取意于“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志存高远”的博大胸怀。他特别欣赏《易经》中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他的书法作品和他的成长道路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张济海书法作品-悟

张济海先生祖籍山东,幼嗜书艺,盖得自庭训,七岁随父临帖习字,聪颖早慧,少有才名。十五岁,因长于书画音乐,被部队特招。在军人生涯中,他除了模范完成部队交给的各项任务外,将书法奉为终生的艺术追求。从军数十年,他遍读哲学、美学和文学书籍,做到“读万卷书”;他不辍寒暑,翻山越岭,遍访名山古刹,哨卡乡镇,或拓碑摹帖,或作诗题字,可谓“走万里路”;他临池学书,手不释笔,不存半分捷径之念,做到了“笔破万页纸”。

他曾先后踏进天津茂林书法学院、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河南书法研修院深造,并有缘受到启功、欧阳中石、王遐举、沈延毅、李铎、张海、冯志福、刘顺等名家的指教点拨。他下苦功手摹心研,夯实基础,从唐楷入手,上溯魏晋碑帖,下及两宋行草,对古今书法的纵横统觉中,兼容博取,整合把握,法中求变,变中求化。

在多纬度文化的汇合交叉中,注重自身的文化积累和精神构建,以通旧为基础,出新为目标,日积月累,日渐超拔。秉赋中的灵动脱俗、古文化的熏染浸润与齐鲁大地的狂放豪情,浑然天成,融于笔尖,便形成了他用笔逆入涩出、质感丰厚,用墨酣畅淋漓、燥润相间,结字聚散离合,挥洒自如这一独具魅力的个人艺术风格

几十年坚忍不拔地对书法艺术的执著追求,使张济海的书法艺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百余次参加国际、国内书画比赛和展览并获奖。其中曾获“皆新杯”中国书画家作品大奖赛终身成就奖、首届中国文艺“金爵奖”书画最佳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国际书画交流大展赛”金奖、第一届“洛阳杯”中韩书画家作品大奖赛金奖等30余次大奖,并赴多国展览。他被文化部及其他有关机构授予“中国杰出人民艺术家”;“当代中国书画收藏实力派书画家”、“德艺双馨书画家”、“中华书画艺术精英”、“中华杰出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其业绩和作品被《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中国书法选集》、《世界名人录》等20余部大型典籍收录。

张济海先生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意蕴悠远,非常值得收藏。(作者:圣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