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连接卫星厅与主航站楼,香港机场就耗资9亿港元(约为人民币8亿元),建了座名为“天际走廊”的行人天桥,并将其安放在了机场禁区内。但北卫星客运廊作为香港机场早期建设的卫星厅,却未接入捷运系统,而是通过大巴运输航站楼前往卫星厅的旅客。

出品 | 网易航空(公号ID:wyair163)

说起天桥或廊桥,大部分人可能想到的是街边的过街天桥,但是在机场内且重达数千吨的“天桥”你见过吗?

为了连接卫星厅与主航站楼,香港机场就耗资9亿港元(约为人民币8亿元),建了座名为“天际走廊”的行人天桥,并将其安放在了机场禁区内。

这座天桥全长200米,高28米,采用大量的钢制结构,仅桥身主体重量就超过5000吨。建成后,这一天桥将成为全球最长的禁区内行人天桥。

巨大的“天际走廊” 图片来源:香港机场巨大的“天际走廊” 图片来源:香港机场

为什么香港机场要耗巨资建这么一座桥?

这里我们就要说说香港机场的航站楼布局了。

香港机场有1号、2号两个航站楼和北卫星及中场两个客运廊(其中2号航站楼因为配合第三跑道扩建工程从2019年11月末开始改建停用)。

香港机场1号、2号航站楼和中场客运可通过捷运系统相连。但北卫星客运廊作为香港机场早期建设的卫星厅,却未接入捷运系统,而是通过大巴运输航站楼前往卫星厅的旅客。

下图就是北卫星客运廊,其位于1号航站楼北侧,是一座“孤悬”在机场禁区内的二层小航站楼。

北卫星客运廊 图片摄影:Tksteven来源:Wikipedia北卫星客运廊 图片摄影:Tksteven来源:Wikipedia

航站楼旅客用大巴接驳显然会有很多问题。

北卫星客运廊在2009年试运行,彼时香港机场年客流量仅4500多万,到2018年时,这一数字已经接近7500万,机场繁忙度极大提升。

这时,停机坪上穿行的飞机就多了起来。

而由于北卫星客运廊间的旅客全部依靠大巴运输,因此经常会出现飞机等大巴先过,或大巴等飞机先过的问题,降低了机场的运营效率。另外,旅客乘坐大巴耗时更多,怨言也大。目前,只有一些飞短途的低成本航空和小型航企愿意使用卫星廊。

香港机场重新编写登机口编号香港机场重新编写登机口编号

这个问题不好解决,为了一个设计年吞吐量仅500万人次,只有10个登机廊桥的小卫星楼,再改捷运系统相连,从资金和工程角度看显然不现实。

因此,香港机场最终决定建一座桥,让卫星厅和主楼连接起来,且这个桥需要较为“高大”,不影响飞机的穿行。

在这个规划下,“天际走廊”项目就此诞生。

大也有大的好处,额外的空间使得廊桥除了让旅客通行外,也有了其他作用。

香港机场在“天际走廊”两端设置了瞭望台和餐厅区域,供旅客眺望机场风景和餐饮使用。而且廊桥部分区域还有玻璃地板,站在地板上就可以看到飞机在下方通行。

在廊桥投用后,其势必会成为旅客在整个机场观赏停机坪风景最好的地方。不得不说,这对普及航空文化有极大帮助,和内地一众机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天际走廊天际走廊

“天际走廊”由1号航站楼穿出,除廊桥外,香港机场还建设了两个与廊桥相连的塔基。

旅客从1号候机楼出发,通过廊桥,仅需5-10分钟就可以抵达北卫星客运廊。此前,坐大巴至少需要花20分钟的时间,如果遇上“堵机”,耗时可能更久。

由于卫星楼原有的一个登机廊桥位置被改为“天际走廊”出入口,因此建设完成后,北卫星客运廊的登机口也减少至9个。

走廊下方可通行A380走廊下方可通行A380

不过,廊桥这么大,建设的时候不会影响机场运作吗?

还真没有,因为这个廊桥压根不是在香港本地建的。

实际上,“天际走廊”是在广东中山组装的,最后三节预制组件再运送至香港机场,经焊接成为主桥结构。

这里也需要感慨一句,得亏香港机场建在人工岛上,有码头运输方便才好这么来。

不过,组装并不是最后一道工序,最后项目团队还需要将这个主桥结构平移运送至距离组装基地约3公里的最终位置,然后将主桥结构升起,与桥塔连接。

为了不影响机场运作,运输工作也在夜间进行。

运输也是个大工程运输也是个大工程

目前“天际走廊”建设的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就待今年中旬验收完毕投用。

在投用后,北卫星客运廊也不再属于卫星楼,而是成为了香港机场1号航站楼的一部分。

作为世界上少有在机场禁区内的“人行廊桥”,如果你下次经由香港机场1号航站楼出发,真的可以找个机会去体验一下。
当在高点眺望整个机场,相信会是一番别样的经历。

木寺晨 本文来源:网易航空专稿 责任编辑:林持恒_NY928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