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尼科特(D. W. Winnicott. 1896~1971)溫尼科特(D. W. Winnicott)一生接待治療過近6萬個母嬰及家庭,是英國家喻戶曉的兒童心理大師,他在英國BBC的無線廣播節目中幫助了成千上萬的父母,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情緒世界。

他遠離了弗洛伊德對本能的強調,闡釋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滋養或阻礙孩子發展,他認爲母親是環境的一部分,身爲兒童的照顧者,重要的是提供能促進發展的環境。

“足夠好的媽媽”(good-enough mother)是溫尼科特在《父母-嬰兒關係的理論》中提出的著名的概念。意思是媽媽並不需要做到100分,只要做到60分即可。

那麼,在溫尼科特的眼裏,爲人父母的我們如何做才能做到“剛剛好”呢?他給出了五點建議:

1.謹記孩子的脆弱性

溫尼科特提出,嬰兒在心理上之脆弱性即嬰兒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也不知道在哪裏。只是掙扎着存活下去,在下次喫奶之前沒有可以抓住的客體,嬰兒也無法與自己或者他人互動交流。

所以他一直強調養育者需要去適應,適應嘗試每件事都去理解嬰兒的需要,而非強加自己的意願到他身上。

2.別讓孩子太過順從

我們經常會認爲,當孩子嬰兒或者孩子順從自己的意願或規則時,這樣的孩子們被稱作好孩子。

但溫尼科特卻對於此種好孩子甚是擔憂,他相信這樣的孩子會釋放出一種訊息,讓那些無法忍受壞行爲的家長們,過早且過於嚴格地要求孩子順從。

這將會導致一種假我的出現:一種表面順從,表面好的,但其實是壓抑了自身重要的本能的人格面具。

在溫尼科特的概念中,那些缺乏創造力的成年人,那些內心已經有部分死亡的成年人,他們的父母親多半沒有對叛逆的涵容之心,多半過早地讓後代成爲好孩子。

扼殺了他們變得適度的好,適度的慷慨和善良的能力。

3.讓孩子成爲自己

每個失敗的養育環境都會迫使孩子過早的適應。

舉例來說,如果是太過混亂的養育環境,孩子會迅速對環境做出過度判斷,孩子的理性部分被過度刺激(也許,在接下去的生活中,他會很理智);

而如果養育環境中有一位抑鬱的家長,可能會不自覺地使孩子變得太愉悅,而沒有時間去經歷必要的抑鬱感覺的過程。

溫尼科特意識到這種危險:即孩子不得不照顧母親的情緒。

對於健康的養育做法其實很簡單,溫尼科特覺得以共情的名義做事,瞭解那小小的、神祕的、美麗的脆弱的人,承認他獨特的品質,全然地尊重他。

4.允許孩子表達憤怒

溫尼科特認爲一個健康的孩子都會有很多憤怒的情緒,父母需要做的是允許孩子表達憤怒。

對於嬰兒的“壞”表現不要對其進行恐嚇或說教。

如果嬰兒在憤怒的時候大哭,而身邊的照料者保持冷靜的做法,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增加嬰兒的能力——即他感受到的以爲是真實的感覺其實並非如此。

5.放下沉重的負擔

溫尼科特見過許多心力交瘁的家長,他嘗試提醒他們,最重要的是通過正在做的事來爲孩子提供支持,然而不少家長依舊採用以往的方式。

在養育者要爲孩子做些什麼的描述中,溫尼科特提到了一個很少被直接引用的詞:愛。

通常我們對於愛的想象是有關於對某人的神奇的直覺上的連接,然而在溫氏的作品中,我們有不同的定義:愛是關於自我的救贖,爲了親密的需要。

所以,當你很累的時候,要學會與自己和解,關愛自己,嘗試放下沉重的負擔,輕裝上陣。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