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楊東亮 報道)長沙銅官窯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它與“黑石號”、“一帶一路”倡議有着怎樣不可切割的關係?作爲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發源地,爲何世人知之甚少?如今,我們該如何讓這個古鎮重拾昔日榮光?

  近日,“探尋大唐彩瓷,傳承古窯技藝”銅官窯陶瓷文化交流座談會在長沙銅官窯遺址管理處舉辦,“中國多民族作家寫作營”的十餘位作家、湖南省陶瓷研究專家和學者齊聚長沙望城,爲傳承和發揚長沙銅官窯的古窯技藝建言獻策。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原總裁、中國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人民武警出版社副社長溫亞軍,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祕書長趙晏彪,中國作協創聯部原副主任尹漢胤湖南省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李建毛,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湖南省美術家協會陶藝委員會副主任劉兆明,長沙窯研究會祕書長覃小惕及吳小平等銅官窯文化專家參加了會議。

  “長沙銅官窯,以嶽州窯爲基礎,吸收北方工藝,首創釉下多彩和釉下詩文、繪畫、題記,開創了瓷器裝飾的新時代。”長期從事中國古陶瓷研究的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李建毛,從長沙銅官窯的源起、產品特點、藝術以及歷史價值等方面,向在座的作家、學者進行了介紹。並詳細講述了銅官窯陶瓷在唐朝遠銷西亞、非洲29個國家,在海上絲綢之路所起到的里程碑的作用。這對目前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聶振寧表示,望城在古鎮開發建設、遺址保護和傳統文化挖掘、弘揚、宣傳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並走在了全國前列。希望望城繼續抓住長沙銅官窯古窯修復、“黑石號”見證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這一機遇,持續加大銅官陶瓷的收、藏、研等工作力度,不斷提振文化自信,在做好文博的挖掘、宣傳和弘揚的同時,把望城文創事業推到更高層次;要緊緊抓住“外銷瓷”這一產品,將文創與“外銷瓷”有機結合起來,打造外銷瓷品牌,推動長沙銅官窯陶瓷重新走上世界舞臺。同時,作家們要寫好、宣傳好“望城故事”,帶動國內外著名作家來望城採風創作,更好地把望城故事、望城聲音傳播出去。

  長沙市望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姚建剛表示,銅官窯是一本書,百讀不厭;也是一幅畫,歷盡悠遠;更是一個寶庫,取之不盡、挖之不絕。他希望,更多作家、學者能夠到望城來學習交流,併爲地方發展提出好的意見和建議,推動銅官陶瓷產業復興和古鎮經濟繁榮,真正讓長沙銅官窯重返國際舞臺。

  趙晏彪表示,1200年前的銅官窯已然是絲綢之路上的“寵兒”,在印尼打撈上來的唐代沉船“黑石號”上有56500件銅官窯的瓷器,並繪有阿拉伯文字和風情畫,這足以說明在唐朝時期陶瓷文化已經具有多元化特點,代表中國製造的瓷器是如此受歡迎。如今,習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整整五週年,我們的海上絲綢之路精神,要追尋與發揚。銅官窯有着上千年的國際貿易的歷史,現在更不可以落伍。弘揚大唐風韻,展現當下中國風采,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從技術上看,現在科技發達,遠比千年前的大唐瓷器要有新意,但從名氣、規模與氣勢上看,卻有許多空白之處,那麼如何再塑輝煌?在製作上,要精益求精;在創新上,要洋爲中用、古爲今用;在外銷戰略上,要融合各宗各派、各個國家的文化,即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要突出我們的特色;希望望城:望過去——輝煌不驕,望當下——奮鬥不怠,望未來——信心百倍。

  詩人洪燭、周瑟瑟、王曉霞、華小克,作家孫晶巖、初日春、蔣志飛、唐櫻、鄧建華、紀紅建等參加了研討會並表示,對於具有悠久歷史的長沙銅官窯的文學創作,要從工藝技術、文化信息、商業貿易的角度切入,寫出大唐陶瓷的輝煌歷史,更寫出長沙望城人的時代風采。

  “千山泥土千山寶,遍地陶瓷遍地金”——長沙銅官窯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體現了中國製造走出去的輝煌歷史。現如今,在“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中,也必定會書寫新篇章,做出新貢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