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信國安集團旗下擁有3家A股公司和一家港股公司。4月11日晚間,白銀有色與中葡股份先後發佈公告稱,稱其控股股東中信國安持有的公司股份被輪候凍結。

千億級明星企業出事!北京國安隊的前東家,中信國安集團的資金危機愈演愈烈,已有百億資產輪流東西。有媒體報道稱,公司並已經啓動重組程序。

而在這個過程中,一旦各大金融機構在中信國安重組過程中抽貸斷貸、起訴查封、強行平倉等,中信國安的重組進程將就此受阻。

大股東求“刀下留人”

4月17日,時代週報報道稱,獲得了一份名爲《關於懇請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協調解決中信國安集團有限公司重組過程中有關問題的函》的文件。

這封信函由中信集團向中國銀保監會發出,大意是請求銀保監會出面,擋一擋向旗下中信國安追債的銀行機構。簡單來說就是讓監管部門勸一下追債的金主爸爸們,別一下把中信國安集團逼死了。

在中信國安債權人中,借款餘額前五大金融機構包括工商銀行99億,建設銀行80億,農業銀行66億,國開行64億,以及北京銀行49億。

連這種大招都用了,時代週報稱,基本上代表中信國安集團的危機已經大到自己無法解決,需要求助銀保監會的地步了。

不過,這一請求似乎尚未奏效。4月18日,據媒體最新報道,民生銀行申請,中信國安集團4億財產遭法院裁定凍結。

禍不單行,中信國安各類債券評級也慘遭下調。“聯合資信”已將中信國安集團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由AA-下調至A,同時將“14中信國安MTN002”、“15中信國安MTN001”等債券評級由AA-下調至A,評級展望爲負面。

A股方面,中信國安集團旗下上市公司中信國安(000839)18日跳水7.19%,報5.29元,成交額74751萬元。上市公司向第一財經回應稱,負債千億是集團這邊的問題,上市公司運營正常。

負債1558億 北京銀行踩雷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有關中信國安集團的負面報道就不斷。

最近的一則新聞是,其25億元債權投資計劃違約(中信國安棉花片危改項目)。包括人保財險、中荷人壽、光大永明等多家險企捲入這項債權投資。

北京銀行是這項債務的擔保方。這份保函的到期日爲2021年7月31日,但此時的中信國安已經連利息都拿不出來了,北京銀行只有掏出近4000萬元墊付利息。

這還沒完,如果中信國安到截止期前依然沒有錢還,剩下的本金和利息就都要北京銀行買單了。

這,只是揭開了中信國安集團債務的冰山一角。

據報道,截至2019年1月底,中信國安整體有息負債規模達到了1558億元。其中,銀行借款佔絕大部分約有824億元,其次是其他借款餘額和債券餘額共計450億元左右。

除此之外,中信國安還欠保險公司、信託公司、證券公司等不同金融機構數百億元的債務。

據報道,截至目前,已有中關村銀行、北京銀行、申萬宏源等5家金融機構對中信國安提起訴訟,啓動司法保全程序,並查封了中信國安部分資產。

旗下3家A股公司

中信國安集團旗下擁有3家A股公司和一家港股公司。分別是白銀有色、中信國安、中葡股份和香港上市的國安國際。但這些上市公司公司業績均一般,白銀有色甚至可能因爲連續兩年虧損而被ST。

此外,其持有的多家上市公司股份也被凍結。

4月11日晚間,白銀有色與中葡股份先後發佈公告稱,稱其控股股東中信國安持有的公司股份被輪候凍結。

多家上市銀行踩雷!中信國安1500億債務壓頂、資產遭凍結,旗下有3家A股公司

中信國安選擇出售集團旗下的資產籌錢。

2018年,將中信國安旗下子公司盟固動力以21.72億元轉讓給榮盛控股,並且把31.80%的股份也轉讓出去。

在今年3月份,中國國安再次出售旗下公司,將把全資子公司國安通信進行出售。

與此同時,中信國安也開始變賣青海鹽湖項目、三亞椰林灘酒店、海南萬寧地產項目、京龍大廈等資產,爲緩解債務危機籌措資金。

千億級明星企業怎麼了?

背靠中信集團這棵大樹,中信國安集團本來應該不差錢的,怎麼會落得如此境地?

有分析指出,中信國安的資金危機,是此前緊貨幣環境下,企業多元化戰略失敗的一個典型案例。

中信國安集團原爲老牌國企,前身是1987年4月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投資成立的北京國安賓館。

2014年完成了頗具爭議的混改,中信國安由中信集團100%國有獨資,成爲民營股東佔多數的企業。混改後中信集團持股縮減至21%以內,雖是中信國安的大股東,但已經不是實控人。

多家上市銀行踩雷!中信國安1500億債務壓頂、資產遭凍結,旗下有3家A股公司

其餘,包括鼎尚投資、合盛源投資等幾家民營股東的股東結構穿透後,多爲自然人。當時這些自然人股東以低於淨資產的對價進入,市場上關於國資“賤賣”的質疑就不斷。總之,改制後中信國安集團的實控人並不明確。

此外,在完成混改後,中信國安依靠高負債、高槓杆模式快速擴張版圖。截至2018年三季度,合併資產已猛增至2215億,涉及通信、能源、房地產、文化、體育、旅遊、廣告等領域等。

如此擴張也使得集團負債由2014年的不到700億元,迅速增至1600億元左右,負債率連年高達80%,進而引發當前的債務危機。

總之,中信國安背靠中信這棵大樹,雖然使其擁有很好的融資能力,但卻不具備足夠的造血能力。

特別是,中信國安前後7年投資200億元的核心房地產項目“國安府”,因出現法律問題面臨流產、無法變現,中信國安失去了重要的現金流來源。

上游新聞據時代週報、第一財經、債市觀察等綜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