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節選

餘常謂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衆生之大權也。若無因果,則善無以勸,惡無以懲,遑論明明德以止至善,斷煩惑以證菩提乎。

由其知有因果也,則必趨吉避凶,改過遷善,閒邪存誠,克己復禮,冀入聖賢之域,期登極樂之邦。

上焉者安而行之,中焉者利而行之,下焉者勉強而行之①,同得格物慾以顯良知,出迷途以登覺岸。

於以知聖賢佛菩薩,參贊化育之道,其原始要終②,不外因果二字。而爲天下古今治亂持危③,淑身④覺世,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一大根據。

❖❖❖

參考譯文

我常常說:因果,是世出世間聖人,治理天下,度脫衆生的大道關健。如果沒有因果,那麼行善,無法勸導;做惡,無法懲罰,更不要說,“明明德”“止於至善”的儒家修行,斷煩惑以證菩提的佛教修持了。

由於人們知道有因果,那麼必定趨向吉祥,避開兇險,改過向善,防止邪惡,心懷坦誠,約束自我,言行合禮,希望進入聖賢的領域,期望登上極樂蓮邦。

上根的人,自覺自願地實行;中根的人,爲利益而實行;下根的人,勉強地實行,同樣得以格除私慾以顯良知,出迷途而登覺岸。

因而知道聖者、賢人、諸佛、菩薩,協助天地化育的大道,其中的原始要終,不外乎“因果”二個字。而且是天下古今安定動亂,扶持危局,以善修身,覺悟世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的一個大根據。

①《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②【原始要終】原、要:推求。探求事物發展的起源和結果。【出自】:《周易·繫辭下》:“《易》之爲書也,原始要終,以爲質也。”

③【持危】扶持危局。《禮記·中庸》:“繼絶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④【淑身】以善修身。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

•續編卷下

•歷史感應統紀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