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以上是李清照的名作《武陵春》,供诸位文化人儿赏鉴、复习,本砖家只取“舴艋”二字做引子。

  舴艋,音同“仄猛”,虽从“舟”旁,但显然是从“蚱蜢”脱胎而来,正如王念孙《玉篇》中所说:舴艋,小舟也。小舟谓之舴艋,小蝗谓之蚱蜢,义相近也。以蚱蜢喻小船,极言其逼仄狭小。

  蚱蜢和蝗虫都是蚂蚱之类的别称,并非精确的概念,但如果把民间俗称和昆虫分类学联系起来看,蚱、蜢和蝗三个字倒是值得说道一番。它们均属于直翅目蝗亚目,可以统称为蝗类;与同属直翅目的螽斯类相比,蝗类的共同特点是触角粗壮而短(长角蝗科除外),不及螽斯触角的飘逸修长。

  蚱,具体种类不知

  蚱,具体种类不知

  蝗类还可以分为三类:蝗、蚱和蜢。其中最不起眼的是,其特点为:体小,呈菱形,故又叫菱蝗。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住整个腹部。前翅小,鳞片状。经常在灯下飞舞乱窜的小蚂蚱一般就是它了。蚱的体型虽小,但却颇为粗壮,因其前胸背板盖过腹部,整体感觉略“硬”。蚱的体色一般较黯淡,多和泥土近似,非常低调。

  平时最容易见到的则是,基本特点是:前胸背板不向后延伸。触角长于前足腿节的长度。爪有中垫。产卵于土内。蝗的种类繁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而且分布广泛,中华大地上几乎所在都有。北方常见的种类有棉蝗、东亚飞蝗、花胫绿纹蝗、短角异斑腿蝗、短额负蝗和中华剑角蝗等。

  棉蝗的若虫,蝗蝻

  棉蝗成虫

  棉蝗,学名Chondracris rosea (De Geer, 1773),又名大青蝗,雄体长45~51mm,雌60~80mm,是北方乃至于全国体型最大的蝗。通体呈黄绿色,种加词rosea则指后翅基部的玫瑰红。总体上孔武有力,后足尤为健硕,且外侧生有细齿,锋利如刀,被它蹬一下子可能会有血光之灾,故民间美其名曰“蹬倒山”。

  东亚飞蝗,学名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1835),飞蝗科飞蝗属飞蝗的一个亚种。其雄成虫体长33~48毫米,雌成虫体长39~52毫米,个头略逊于棉蝗。体色变化较大,体灰黄褐色(群居型)或头、胸、后足带绿色(散居型)。本种为迁飞性杂食性大害虫,历史上令人闻风丧胆的蝗灾就有它的份儿,但如今形势变了,它是蝗虫养殖中最常见的种类,香酥蚂蚱就是它的新归宿。

  花胫绿纹蝗,学名Aiolopus tamulus (Fabricius,1798),斑翅蝗科绿纹蝗属。雄体长15-21.5毫米,雌20-29毫米,体瘦长,暗褐至黄褐色,前胸背板上有“X”纹,侧片底缘及沟后区常呈鲜绿色,色彩较为鲜明。看到它感觉灰常亲切,因为小时候在草丛中追逐而不得的蝗虫大抵就是它,连蹦带飞,印象极为深刻。

  短角异斑腿蝗成虫

  短角异斑腿蝗,学名Xenocatantops brachycerus,斑腿蝗科。体型和花胫绿纹蝗在伯仲之间,成虫长 17 - 28 mm,体色黄褐色或暗褐色。普遍分布于平地至低海拔山区,常见于草丛活动,体色会随环境改变,但后足腿节的黑色斑纹一般是稳定的。

  短额负蝗若虫,蝗蝻

  短额负蝗成虫,雄性

  正在交尾的短额负蝗,上雄下雌

  短额负蝗,学名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ivar,属直翅目锥头蝗科。个头中等,雄虫体长21-25mm,雌虫体长35-45mm,有绿色或褐色二型。与前述几种蝗虫不同的是,短额负蝗头部削尖,向前突出,故曰“锥头蝗”,我的家乡一般叫它“老扁”。本种行为较为迟缓,飞翔、跳跃能力均不强,雌性尤弱,再加上性格温良恭谦,是为农村孩子们最喜欢的童年玩伴之一。

  正在交尾的中华剑角蝗,上雄下雌

  中华剑角蝗,学名Acrida cinerea,直翅目剑角蝗科。剑角蝗的外形和短额负蝗略似,都是尖脑袋,但面部倾斜角度不同,个头却比短额负蝗大得多,成虫一般体长30—81毫米,雌大于雄,绿色或褐色。另,剑角蝗的后足发达,无法像负蝗一样折叠成与身体平行,始终就是弓着,大部分蝗虫都是如此。古人用以形容小船的蚱蜢多半就是指负蝗或剑角蝗等种类,两头尖尖才像船嘛。

  蜢,具体种类不知

  蜢,具体种类不知

  最后说到。蜢的外貌和蝗类似,其特点是:触角短于前足腿节,在触角的近端部有一个小突起。无听器。蜢的头部不像负蝗一样削尖,但面部却像李咏一样狭长,看起来有点像马头,故部分地区称之为“马头蝗”。蜢类在我国分布较少,种类贫乏,主要集中在南方。

  以上说的就是蚱、蜢和蝗的简单区别方法和部分常见种类的简介,记住了就可以去显摆了,忽悠五年级以下小朋友没有问题。可惜,秋后的蚂蚱长不了,这会儿已是爱在深秋,只有等明年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