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以上是李清照的名作《武陵春》,供諸位文化人兒賞鑑、複習,本磚家只取“舴艋”二字做引子。

  舴艋,音同“仄猛”,雖從“舟”旁,但顯然是從“蚱蜢”脫胎而來,正如王念孫《玉篇》中所說:舴艋,小舟也。小舟謂之舴艋,小蝗謂之蚱蜢,義相近也。以蚱蜢喻小船,極言其逼仄狹小。

  蚱蜢和蝗蟲都是螞蚱之類的別稱,並非精確的概念,但如果把民間俗稱和昆蟲分類學聯繫起來看,蚱、蜢和蝗三個字倒是值得說道一番。它們均屬於直翅目蝗亞目,可以統稱爲蝗類;與同屬直翅目的螽斯類相比,蝗類的共同特點是觸角粗壯而短(長角蝗科除外),不及螽斯觸角的飄逸修長。

  蚱,具體種類不知

  蚱,具體種類不知

  蝗類還可以分爲三類:蝗、蚱和蜢。其中最不起眼的是,其特點爲:體小,呈菱形,故又叫菱蝗。前胸背板向後延伸,蓋住整個腹部。前翅小,鱗片狀。經常在燈下飛舞亂竄的小螞蚱一般就是它了。蚱的體型雖小,但卻頗爲粗壯,因其前胸背板蓋過腹部,整體感覺略“硬”。蚱的體色一般較黯淡,多和泥土近似,非常低調。

  平時最容易見到的則是,基本特點是:前胸背板不向後延伸。觸角長於前足腿節的長度。爪有中墊。產卵於土內。蝗的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形態各異;而且分佈廣泛,中華大地上幾乎所在都有。北方常見的種類有棉蝗、東亞飛蝗、花脛綠紋蝗、短角異斑腿蝗、短額負蝗和中華劍角蝗等。

  棉蝗的若蟲,蝗蝻

  棉蝗成蟲

  棉蝗,學名Chondracris rosea (De Geer, 1773),又名大青蝗,雄體長45~51mm,雌60~80mm,是北方乃至於全國體型最大的蝗。通體呈黃綠色,種加詞rosea則指後翅基部的玫瑰紅。總體上孔武有力,後足尤爲健碩,且外側生有細齒,鋒利如刀,被它蹬一下子可能會有血光之災,故民間美其名曰“蹬倒山”。

  東亞飛蝗,學名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1835),飛蝗科飛蝗屬飛蝗的一個亞種。其雄成蟲體長33~48毫米,雌成蟲體長39~52毫米,個頭略遜於棉蝗。體色變化較大,體灰黃褐色(羣居型)或頭、胸、後足帶綠色(散居型)。本種爲遷飛性雜食性大害蟲,歷史上令人聞風喪膽的蝗災就有它的份兒,但如今形勢變了,它是蝗蟲養殖中最常見的種類,香酥螞蚱就是它的新歸宿。

  花脛綠紋蝗,學名Aiolopus tamulus (Fabricius,1798),斑翅蝗科綠紋蝗屬。雄體長15-21.5毫米,雌20-29毫米,體瘦長,暗褐至黃褐色,前胸背板上有“X”紋,側片底緣及溝後區常呈鮮綠色,色彩較爲鮮明。看到它感覺灰常親切,因爲小時候在草叢中追逐而不得的蝗蟲大抵就是它,連蹦帶飛,印象極爲深刻。

  短角異斑腿蝗成蟲

  短角異斑腿蝗,學名Xenocatantops brachycerus,斑腿蝗科。體型和花脛綠紋蝗在伯仲之間,成蟲長 17 - 28 mm,體色黃褐色或暗褐色。普遍分佈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常見於草叢活動,體色會隨環境改變,但後足腿節的黑色斑紋一般是穩定的。

  短額負蝗若蟲,蝗蝻

  短額負蝗成蟲,雄性

  正在交尾的短額負蝗,上雄下雌

  短額負蝗,學名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ivar,屬直翅目錐頭蝗科。個頭中等,雄蟲體長21-25mm,雌蟲體長35-45mm,有綠色或褐色二型。與前述幾種蝗蟲不同的是,短額負蝗頭部削尖,向前突出,故曰“錐頭蝗”,我的家鄉一般叫它“老扁”。本種行爲較爲遲緩,飛翔、跳躍能力均不強,雌性尤弱,再加上性格溫良恭謙,是爲農村孩子們最喜歡的童年玩伴之一。

  正在交尾的中華劍角蝗,上雄下雌

  中華劍角蝗,學名Acrida cinerea,直翅目劍角蝗科。劍角蝗的外形和短額負蝗略似,都是尖腦袋,但面部傾斜角度不同,個頭卻比短額負蝗大得多,成蟲一般體長30—81毫米,雌大於雄,綠色或褐色。另,劍角蝗的後足發達,無法像負蝗一樣摺疊成與身體平行,始終就是弓着,大部分蝗蟲都是如此。古人用以形容小船的蚱蜢多半就是指負蝗或劍角蝗等種類,兩頭尖尖纔像船嘛。

  蜢,具體種類不知

  蜢,具體種類不知

  最後說到。蜢的外貌和蝗類似,其特點是:觸角短於前足腿節,在觸角的近端部有一個小突起。無聽器。蜢的頭部不像負蝗一樣削尖,但面部卻像李詠一樣狹長,看起來有點像馬頭,故部分地區稱之爲“馬頭蝗”。蜢類在我國分佈較少,種類貧乏,主要集中在南方。

  以上說的就是蚱、蜢和蝗的簡單區別方法和部分常見種類的簡介,記住了就可以去顯擺了,忽悠五年級以下小朋友沒有問題。可惜,秋後的螞蚱長不了,這會兒已是愛在深秋,只有等明年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