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部紀錄片,將鏡頭對準福耀玻璃(600660.SH)董事長曹德旺和他在美國俄亥俄州投資建設的一家工廠,該工廠於2016年10月竣工。此前曾有媒體報道,據曹德旺與工廠所在的莫瑞恩市政府約定,曹德旺承諾僱傭至少1500名美國員工,而莫瑞恩市政府承諾從第三年開始,每年支付20萬美元補償金給福耀,五年補償100萬―180萬美元,僱傭員工越多則補償額越高。

(原標題:曹德旺精打細算: 美國工廠開啓“機器換人”)

[摘要] 對於“機器換人”帶來的就業壓力,曹德旺看似輕鬆地回應媒體,“機器沒有什麼可怕的。現在各國勞工都不夠”。

曹德旺精打細算: 美國工廠開啓“機器換人”

時代週報記者 楊玲玲 發自廣州

“奧斯卡提名今天公佈,很高興看到《美國工廠》獲得最佳紀錄片提名。”當地時間1月13日,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消息。

由奧巴馬投資拍攝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在2019年一上映便引發熱議,如今又獲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這部紀錄片,將鏡頭對準福耀玻璃(600660.SH)董事長曹德旺和他在美國俄亥俄州投資建設的一家工廠,該工廠於2016年10月竣工。

從紀錄片中可以窺見,作爲過去幾年最受爭議和關注的企業家之一,曹德旺在生意場上的“精打細算”。

鏡頭前,曹德旺總是一副“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自信。

2020年1月,曹德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部分同行還在虧本的情況下,福耀分走了行業七成的利潤。

1月6日,曹德旺收到美國俄亥俄州政府頒發的表彰信,以表彰其對該州發展所作的傑出貢獻。與此同時,福耀美國公司宣佈,將在俄亥俄州代頓工廠追加4600萬美元(約合3.2億元人民幣)的投資,主要用於爲新建一條生產線購置設備。

這與《美國工廠》中展現的建廠前期的艱難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爭議”《美國工廠》

紀錄片裏,剛在美國建廠的曹德旺眉頭緊鎖,幾乎一個月飛一次美國。讓他頭疼的,是美國工人效率低,不服管,一管就找工會鬧事。

紀錄片中,美國工人抱怨工作重複、枯燥,沒有技術含量,管理者則嫌棄工人操作不靈活、“太慢了”。

“我在美國剛剛建廠時印象比較深的是,願意在工廠工作的美國人,或者說投身製造業的美國人都是老年人,基本沒有處於青壯年的年輕人。”2019年,曹德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感嘆,20世紀70年代,美國提出去工業化後,大量美國人轉而從事金融、房地產、互聯網、娛樂等虛擬經濟。

困難重重,曹德旺爲什麼還要去美國建廠?

此前曾有媒體報道,據曹德旺與工廠所在的莫瑞恩市政府約定,曹德旺承諾僱傭至少1500名美國員工,而莫瑞恩市政府承諾從第三年開始,每年支付20萬美元補償金給福耀,五年補償100萬―180萬美元,僱傭員工越多則補償額越高。

俄亥俄州政府則承諾,達到僱傭美國當地員工1500人以上,五年內補償1300萬―1500萬美元給福耀。同樣僱傭人數越多,補償金額就越高。

此外,莫瑞恩市政府還免去了15年的福耀新建辦公樓等設施的產權稅,該政策讓福耀截至目前受益至少800萬美元。這兩項優惠政策加起來已經超過了3000萬美元。

曹德旺此前在接受外媒採訪時也印證了這個數字:“我買這個廠房花了1500萬美元,改造用了1500萬美元,當地政府通過各種渠道補貼我3000多萬美元,所以我購買廠房基本上沒花錢。”精打細算的曹德旺說。

在2016年的一次訪談中,曹德旺更直言“中國製造業的綜合稅負比美國高35%,土地基本不要錢,電價是中國的一半,天然氣價格是中國的1/4,中國較美國有優勢的,只有勞動力”。

這一言論當時引來譁然。但“沒有優勢”的美國勞動力,的確也讓曹德旺費了一番功夫從中調解。

紀錄片中,美國工人提出要組建工會,而曹德旺表示:“工會進來,我就關門不做了。”

事實上,俄亥俄州政府和莫瑞恩市政府之所以給予曹德旺在當地開廠的優待條件,正是源於當地因通用工廠關廠之後,當地政府損失了50%的稅收來源,以及高達4000多名員工的失業狀況。

“機器換人”隱憂

紀錄片最後,曹德旺與美國工人之間的矛盾被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取而代之的,是“人機交戰”的角力。

“我們希望七八月份的時候,把這些人都去掉。”紀錄片結尾處,曹德旺再次回到廠房視察,一位高管向其介紹,工廠正如何一步步通過機器人來取代工人的工作崗位。

“自動化導致全球高達3.75億人失業。”對於曹德旺美國工廠裏發生的一切,紀錄片結尾,只給出了這個註腳。

因爲精打細算的曹德旺,正在一步步實現他的機器人目標。

在2018年推出的《吳曉波頻道?十年二十人》視頻資料中,福耀玻璃位於福建福清的浮法成型玻璃流水線,已經實現高度自動化,整線僅需11個人。

在2019年的一次對外口述中,曹德旺坦言,在國家鼓勵之後,機器人使用的修理費、折舊費等就可以算進了成本,可以抵扣稅了。“而使用人工的話,費用是不能作爲成本抵扣稅的,相當於我要付雙倍的錢。”

“因此,出於成本考慮,以後能夠用機器人替代的,我會全部用機器人。”曹德旺直言。

據IFR《全球機器人2019》數據統計,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2018年達298.2億美元。2018年前五大工業機器人市場佔全球裝機量的74%:分別爲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和德國。

強勁的市場需求帶動中國成爲德國庫卡(KUKA)、瑞士ABB、日本發那科(FANUC)和安川電機(Yaskawa)這四大家族主要收入來源地之一。

從汽車製造、3C電子製造到五金製造、陶瓷衛浴、物流運輸等,工業機器人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製造業。早在2017年,時代週報記者在青島參觀一家家電企業的互聯工廠時,就看到廠區內工人較少,柔性生產線上多是橙黃色機械臂在協同運轉,工廠的自動化率高達72%。

同時,記者採訪中瞭解到,在長三角、珠三角的許多製造業企業廠房中,機器人、機器臂、自動化生產線等正逐漸取代人工,提升生產效率。

2019年12月,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程虹牽頭髮布的“中國企業綜合調查報告(2015―2018)”指出,機器人所應用的主要是那些需要重複運動和體力要求的常規操作型任務,其替代的大部分是企業中初中及以下員工。而機器人的大量使用將導致一部分崗位的消失從而增加就業壓力。

在美國,“機器人稅”被廣泛討論。據媒體報道,紐約市市長、2020年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白思豪(Bill de Blasio)對“機器人稅”表示支持。比爾?蓋茨也曾在2017年提出“機器人搶人類工作應該交稅”的觀點。

對於“機器換人”帶來的就業壓力,曹德旺看似輕鬆地回應媒體,“機器沒有什麼可怕的。現在各國勞工都不夠”。

然而,無人知曉這是否將成爲勞資關係中的新導火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