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小黃 來源|藍媒匯

這屆年輕人,對泄露隱私這件事,似乎已經佛了。

1

因涉嫌非法收集公民信息的ZAO下架期間,社交平臺仍舊充斥着使用該平臺製作的“換臉”小視頻,而至於爲什麼用戶甘願冒着泄露隱私的風險也要“社交”?

別問,問就是“無所謂”。

數位用戶均向藍媒匯坦言:現如今除了這個一個手機App之外,疑似泄露人臉信息的場景太多了,用戶信息早就談不上“隱私”。所以,無所謂。

事實也正是如此,利用App非法盜取用戶隱私的案例比比皆是。

今年7月,由中國消費者協會等成立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佈了《關於督促40款存在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的App運營者儘快整改的通知》,涉事的40款App中,有17款互聯網金融相關App,其中不乏行業頭部平臺旗下產品。

專項治理工作組通報稱,中國銀行手機銀行、春雨醫生、北京預約掛號、北京交通等10款App違反《網絡安全法》第四十一條“公開使用收集個人信息規則”的要求,無隱私政策。

互聯網安全世界中,用戶隱私的泄露情況,早已比想象中嚴重得多。年輕人對此的“不在乎”,更多的是源於其對這背後所引發的一系列電信詐騙等黑、灰色產業鏈的無知。

“你好,在嗎?”

“您的社保卡涉嫌洗黑錢……”

“我們提供五到十萬的小額貸款,利息特別低……”

類似上述場景的對話,幾乎所有人都遇到過,對於接到騷擾電話這件事來說,很多人也都“佛”了,不以爲意。但一個事實在於,隨着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迭代,生活不斷趨向便利,但網絡陷阱的套路也在不斷更新,讓人防不勝防。

今年1月,山西晉中警方宣佈成功打掉一個網絡“校園貸”詐騙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4名,破獲案件100餘起。

其中一起案件中,一名大學生爲籌措資金做微商,從9月至11月,通過微信聯繫到某網貸商家,並通過該商家極其逐級介紹的下家貸款商,實際借款4600餘元,而還款金額卻高達19萬餘元。

這其中,貸款商爲了要挾受害人達到催收貸款的目的,非法提取了受害人的手機通訊錄,利用電話轟炸、短信轟炸、發送色情圖片等手段滋擾受害人及其家屬、朋友,迫使其還款。經查,該犯罪團伙瘋狂作案,受害人分佈在全國各地,涉案資金巨大。

類似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根據今年3月12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在作關於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的報告時表示,2018年起訴電信網絡詐騙犯罪43929人,同比上升29.3%。

且經濟損失巨大。

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電信詐騙案件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增長,僅2018年全國公安機關電信詐騙案件立案69萬起,共造成經濟損失222億元。而與之相對的是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的破案率不足1成,遠遠低於其他刑事案件的破案率。

2

對網絡安全威脅的“佛”,換來的是盯上公民財產安全的“惡魔之眼”。

但一個事實在於,將維護網絡安全寄希望於用戶的自我防範,終究不是辦法。這其中政府監管、行業推動、公司主動肩負責任、公民提高警惕主動防範風險,一環也不能少。

事實上,也正是由於看到了目前國內亟待解決的維護網絡安全的需求,社會各界始終不遺餘力地爲之做出貢獻。

除了不斷向用戶輸出防騙技巧,或許業內還可以做得更多。

9月17日,在天津舉辦的2019年國家網絡安全技術高峯論壇上,中央網信辦副主任、國家網信辦副主任劉烈宏這樣談到:“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爲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推進,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全球治理等方面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帶來的網絡安全風險和挑戰也不斷增大,網絡攻擊、網絡竊密、網絡詐騙、網絡黑產、個人信息泄漏等現象頻發,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面臨較大的安全風險,網絡安全問題日益成爲影響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人民羣衆切身利益的重大戰略問題。”

攝影/韓小黃

而面對目前網絡安全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從行業整體來看還面臨着巨大的技術難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於全在論壇上總結到:“網絡安全系統和免疫系統有相似的地方,它沒有萬能的東西,我們試圖找到一個絕對安全的必殺技不太可能,絕對的安全就是絕對的不可用,人如果不想得病就只有死亡。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可用性和安全性的平衡,安全風險的可預測、可評估、可隔離和可控制。”

對此,專注網絡安全的軟件商業有苦難訴。

360集團董事長周鴻禕在論壇的演講中這樣說道:“這幾年隨着信息化的發展,各行業都看到了進步,但是唯獨網絡安全行業特別苦,因爲我們好象不斷在退步,因爲安全的威脅和挑戰隨着技術的進步不但沒有任何減輕的趨勢,反而變得越來越嚴峻。”

面對日益嚴峻的網絡安全風險問題,業內叫苦不迭,但卻終究找不到一勞永逸的辦法。技術層面的解決方案只能像人體免疫系統一樣,在與“病毒”和“漏洞”的動態博弈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3

但維護這種平衡,需要技術人員付出巨大的科研精力。

正如硅谷Andreessen Horowitz基金的聯合創始人Marc Andreessen此前在《軟件正在吞噬世界》一文中描述的那樣:軟件變得越來越脆弱,爲什麼?因爲架構在軟件之上,一切皆可編程,漏洞無處不在。

沒有攻不破的網絡,只有不努力的黑客。

所以,除了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研發支持,更需要社會企業基於龐大的實戰經驗和數據信息,主動承擔維護網絡安全的責任。

事實也正是如此,2019年網絡安全博覽會的展區內,多家科技互聯網頭部公司展示了自己在應對網絡安全方面給出的解決方案:阿里巴巴的“風控大腦”、騰訊多領域網絡安全解決方案和產品矩陣、百度“智能工廠AI安防”、360的網絡安全大腦……

攝影/韓小黃

從技術層面來看,國內幾乎已經把研究做到了極致。

接下來就是如何維持和保護上述的“動態平衡”問題。

9月17日,《2019年中國網絡安全產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國家網絡安全宣傳週-網絡安全標準與產業論壇”上發佈。

《報告》系統分析了我國網絡安全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從不同層面解構了我國網絡安全產業中的商業模式和產業鏈結構,對我國網絡安全產業當前和未來的市場規模、增速給出了基本判斷和預測,並以資源力和競爭力兩個關鍵指標爲依據對網絡安全企業進行畫像,進而給出了“中國網絡安全產業競爭格局圖”。

《報告》同時圍繞數據安全、雲安全、工控安全、終端安全、威脅管理等近年來網絡安全熱點細分領域進行了分析,並對網絡安全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表現進行了總結,最後從客戶安全能力的提升、新場景與技術創新、資本對於企業競爭的影響等方面對網絡安全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

網絡安全爲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

提升網絡空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需要每一個人的維護與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