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廿五

白露后十五日

斗指酉,为秋分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每年阳历9月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秋分点)时,进入秋分节气。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时,阳光几乎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方的气候由此起才开始入秋。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疏朗时节,金风渐起,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枫叶红似火,稻谷遍地黄,丹桂花飘香,蟹肥菊正黄,从早春的鲜绿到晚秋的金黄、殷红,大自然已然呈现出生命的浓重绚艳,处处秋色迷人。

“屋头明月上,此夕又秋分”云销雨霁的爽朗天气,渔舟唱晚,雁阵惊寒,此时的天气和物候,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前半秋,秋云逶迤,秋霞烂漫;

后半秋,秋雨缠绵,秋虫残鸣。

雷收声,燕飞走。

秋阴渐重,秋气轻寒,塞雁高飞,山远天高烟水寒...

天与地,都在做着减法,开始变得简约和静谧。

秋分农事

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北方“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南方“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

“秋分”时节,亦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收季,秋收、秋耕、秋种“三秋”大忙正当时。这个“秋分日”,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处处已铺开秋收画卷。一寸光阴得一方金黄,丰收,是对每一位辛劳者的礼赞。

秋分三候

雷始收声

雷二月阳中发声,阳光开始明媚;八月阴中入地收声,阳光随之衰微。

蛰虫坯户

“忽忽远枝空,寒虫欲坯户。”“坯”在这里是“培”的意思,虫类受到寒气驱逐,入地封塞巢穴,提前告别残秋,准备冬眠。

水始涸

“涸”是干竭。《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

秋分习俗

秋祭月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后因“秋分”这天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大煞风景。所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自古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北京的日坛、月坛、天坛、地坛就是清代帝王为祭祀而兴建。

吃秋菜

秋分当日还有一种时令吃食,叫作秋菜,是生长在岭南地区的一种野苋菜,也叫秋碧蒿。适逢秋分采来新鲜嫩绿的秋菜与鱼片煮汤,被称为“秋汤”。有俗语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祈求的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送秋牛

秋分时要挨家送秋牛图。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节气农事以及农夫耕田的图样,制成“秋牛图”。送图者能善言唱,每到一家就要说些秋耕事项以及各种吉祥话儿,劝说大家不贻误时令。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立春鞭春,秋分说秋,都是关于劝耕的习俗化的行为艺术。

品秋蟹

秋季,菊香蟹肥,正是人们品尝螃蟹的最好时光。“九月团脐十月尖”,按照节气,中秋时分吃蟹还显早,无非是文人墨客须在清风明月之下,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之为陪衬。其实,霜降后,蟹壳硬,才是吃蟹的最好季节。

秋分养生

① 秋分之后,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发明显,昼夜温差逐渐加大,起居调养宜“早卧、早起”。

② 一场秋雨一场寒,天气转冷, 要注意保暖,及时添秋衣,夜晚睡觉时盖好被子,小心腹部及背部受凉。

③ 秋风袭来,寒凉渐重,饮食摄养宜收不宜散,亦要注意预防秋燥;饮食宜温和清淡,不要过度“肥甘厚味”,以免加重或引发脾胃方面的疾病。

④ 秋分后,人常情绪低落,应保持心绪开朗莫“悲秋”,保持神志安宁,培养乐观情绪,心态平和。天高气爽,适合郊游登山。

⑤ 秋季早晚温度较低,运动时间不宜太早或太晚;秋季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预防运动过度。

三用韵十首·其一

宋·杨公远

屋头明月上,此夕又秋分。

千里人俱共,三杯酒自醺。

河清疑有水,夜永喜无云。

桂树婆娑影,天香满世间。

长相思·一重山

五代·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点绛唇

宋·谢逸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

霓裳乱,银桥人散。

吹彻昭华管。

♔采编:小白 ♔排版:小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