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久而久之,出现一个规律,名门望族更容易出人才,名门望族一来有钱,培养读书人方便,二是人脉广,不推荐你推荐谁。再举个司马懿的例子,他是河南温县人,他有八个兄弟,各个当官,号称司马八达。

这要从汉朝说起,东汉的首都在洛阳,用现在的话说,洛阳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钱人,有能耐的人当然喜欢多。另外,汉朝没有科举制,人才选拔的方式是察举制。就是地方官发现人才,然后推荐。久而久之,出现一个规律,名门望族更容易出人才,名门望族一来有钱,培养读书人方便,二是人脉广,不推荐你推荐谁。这样,就形成了当时有名的名门望族集团,直到唐朝一直存在。这些望族一般聚族而居,洛阳、荆襄、江东等繁华之处名门望族自然聚集,所以谋士多出也在必然。

隋文帝创立了科举制度,但是科举以前,中国是怎么选拔人才的呢?大多是通过举荐和继承,而这就与士族的存在分不开关系。士族又称门第,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在士族的影响下,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士族中人只要不傻,就能当官,并且能够获得远大于他人的发展机会。举个例子来讲,一个富二代创业自然比他人要容易得多。

而士族中人所接触到的并与之相交的朋友,除了士族之外就是没落的士族,虽然是没落的士族,但烂船还有三斤钉呢,这些人吃穿自然是不愁的,更重要的是能够接受更为高等的教育,或者有大把的空余时间用来读书学史。就拿孔明来说,他真的是躬耕于南阳吗?一个摇摆羽扇、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师可能在田间地头儿挥舞着锄头吗?如果刘备三顾茅庐看到的是诸葛亮在锄地,他会请他吗?事实就是诸葛亮祖籍是琅琊郡人,而诸葛家族本身就是琅琊郡名门望族,所以不仅诸葛亮做了大官,诸葛瑾也能在东吴做大官。

再举个司马懿的例子,他是河南温县人,他有八个兄弟,各个当官,号称司马八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司马家族本身就是大士族阶级!还有荀氏家族,三国时期何止是二荀,二荀之前是荀氏八龙!河南古为九州之中,黄河文明发祥地,八大古都占其四,文化底蕴丰厚,其一。战略地位凸显,自古争夺之地,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古来之说,其二。河山秀美,沃土平原,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孕育了诸多历史名人,其三。文化源流悠久,影响范围广,河南豫剧、曲剧、越调、坠子响彻全国。诸多因素使河南古往今来英杰倍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