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主教中文網

今天是聖週五,禮儀主要是爲紀念耶穌被釘十字架而死。本日教友們應守大小齋,即一天只喫一頓飽飯,並戒肉食,以懺悔罪過。

今日耶穌受難日,教友應進堂祈禱、拜苦路、守大小齋等。

聖週五的起源與意義

有關聖週五之禮儀最早的記載是在第四世紀末葉:耶路撤冷 教會聖週五整天是一個遊行祈禱日。聖週四晚上,信友從橄欖山到革責瑪 尼:然後聖週五從睌餐臨(在此敬禮耶穌被綁受鞭打的柱子)到哥爾哥達,在此主教把十字架聖木供出讓人敬拜。在遊行中的每一站,誦讀有關耶穌苦難的先知書、福音、唱聖詠和祈禱。

今日耶穌受難日!教友應進堂祈禱、拜苦路,並守大小齋!

羅馬教會有關聖週五禮儀之最早記載是七世紀中的額我略聖事禮書以及福音選讀。此選 讀指示本日應誦讀聖若望福音所記耶穌受難史。

同一時代,由司鐸主持的堂區用禮書所提供的禮儀則比較大衆化。開始時,先把十字架 供於祭臺上,然後進行聖道禮(與教宗舉行的禮節相同)。結束後,執事到保存聖體聖血的 更衣室(自從聖週四晚上在此保存聖體),恭請聖體聖血到祭臺。於是司鐸來到祭臺前朝拜 並親吻十字架。然後,念天主經,大家朝拜十字架並領聖體。

第八世紀時,對十字架的敬禮也納入教宗舉行的禮儀中。教宗與聖職人員、教友等,從 拉特郎大殿遊行到聖十字架堂。執事持十字架聖觸,教宗持香爐前行。到達聖堂後,先行朝 拜十字聖木,然後舉行聖道禮。沒有領聖體禮。

此時代,中歐一帶所實行的是羅馬堂區由司鐸舉行的禮儀:先有聖道禮儀,包括耶穌苦難的誦讀,繼有信友禱詞、朝拜十字架,全體恭領聖體聖血。

十三世紀時有一極重要的改變:在朝拜十字架後,只有主禮的司鐸領聖體。整個中世紀時 ,舉行禮儀的時間 也逐漸提前,到十六世紀時,則固定於聖週五的早晨。下午則舉行其它敬禮、苦路經,有關 耶穌苦難的講道。

一九五五年將追念“主受難”的禮儀定於下午或晚上舉行,也容許參與禮儀的信友領聖體。

聖週五主受難日禮儀

關於舉行本日禮儀的時間,可能的話,應在午後三時左右,但爲了牧靈的理由,可選擇一較睌的時刻。這是由於在很多地區,這一天並非公共假日,爲了便上班的人易於參與今天的禮儀,最好訂在睌間。

今日耶穌受難日!教友應進堂祈禱、拜苦路,並守大小齋!

本日主禮司鐸等所用的禮服是紅色,不再是黑色。紅色爲殉道者的顏色。受苦受難的基 督被視爲殉道者的原型與模範;殉道者把耶穌的服從至死視爲他們目我犧牲與勝利的泉源。

聖道禮儀

主禮及聖職輔禮人員到祭臺前,致敬後,伏於地上,或雙膝跪下,全體默禱片刻。這是 本日禮儀的開始,全身伏於地上這個動作取自君士坦丁堡皇宮中的禮儀,在舊約中也可找到 相似的動作(如達:三,15;:友:四,9),表示朝拜與懇切的祈禱。本日禮儀開始,這個 動作表示,我們面對此偉大的十字架救贖人類的奧跡,應該謙卑地伏地朝拜。新禮指出,此 禮也可用雙膝下跪取代。此雙膝下跪,能是挺身直跪,也能是屈身叩頭的方式。後者或許更 適於我國的表達方式。

伏地或下跪片刻之後,主禮到坐位前,念一端禱詞指出本日禮儀慶祝的主題:耶穌藉祂的 死亡,拯救了人類:我們要追隨祂,經過苦難進入光榮。

聖週五彌撒的福音(若:十八,1—十九,42)是耶穌的受難史,以 極簡單的方式開始誦讀:沒有蠟燭、或上香,亦沒有向民衆的致候(願主與你們同在…)。如有執事,由執事誦讀此福音,或由司鐸自己誦讀。新禮也容許教友依不同的角色分讀指定 的部分,如果可能,給司鐸保留誦讀耶穌講話的部分,因爲在禮儀中司鐸代表基督。福音讀完後,不說:“以上是天主的聖訓。”司鐸可立即作簡短的講道。

朝拜十字聖架

隆重祈禱文結束後,首先有顯示十字架禮,此禮分兩式, 可依照牧靈需要選用合適的一 式。第一式是傳統的方式、一位主禮者由兩位手持蠟燭的輔禮者陪同,把遮蓋着的十字架帶 到祭臺前。在祭臺前,主禮司鐸分三次揭開十字架(第一次揭開上端,第二次揭露右臂,第三 次全部),每次揭示時,將十字架舉起,同時唱“請看十字聖架”,全體答“請大家 前來朝拜”,唱畢,大家下跪,默禱片刻。然後,將十字架供於聖所入囗處或其它合適地方 ,或由兩位輔禮者扶持,隨後開始朝拜十字架禮。

第二式顯示禮、司鐸及輔禮者到聖堂門口,取一未被遮蓋的十字架,由兩位持蠟燭者陪 同,列隊進堂走向祭臺,途中三次稍停:停步時,高舉十字架,同時唱“請看十字聖架 ”,大家答“請大家前來朝拜”,然後下跪,默禱片刻。此式與聖週六睌間守夜時之蠟燭遊 行式相同。爲某些人,此式或許更具象徵意義:遊行禮象徵人在世的生活,在苦難中走向死 亡,揹負十字架走向天鄉。耶穌給我們立了榜樣,祂要我們效法祂。

朝拜十字架的方式,新禮予以簡化,並容許按地方習慣予以適應。新禮規指出可用單膝 下跪禮,或以其它合適的方式(如親吻十字架等),向十字架致敬。

苦路的意義與沿革

“拜苦路”是敬禮耶穌苦難最好的神工之一,本文介紹苦路的意義與沿革,尤其是今日基督徒在耶路撒冷拜苦路的情形。

耶路撒冷的苦路

苦路不是一門學問,而是祈禱的操練,是一般信友愛慕接近天主、與朝拜感謝祂的一種方式。教會將這個對基督苦難的敬禮,特別推薦給那些願意效法“在愛德中生活”的人們,因爲“基督愛了我們,且爲我們把自己交出”(弗五2)。

耶穌的苦難是在一個具體的地方完成的,所以知道這些事件發生的地理位置與當地的情況是重要的。但是,自從福音時代以來聖地經歷了許多變化,而且在事件真實發生的舊址蓋起許多建築物和教堂,這一切都增加朝聖者的困惑。

那條耶穌死前曾走過的路也不能逃過歷史的變遷。所以,在這件事上我們不能陷於只爲至高主宰立碑的誘惑中,畢竟,唯有藉着跟隨苦路,朝聖者才能瞭解揹負十字架究竟是什麼樣的情景;雖然在此同時,街道上的店鋪前面往往擠滿了無動於衷、或者只是好奇的羣衆。無論如何,最緊要的是成爲一個謙卑的同行者,跟隨基督走上祂苦難的十字架道路。

今日耶穌受難日!教友應進堂祈禱、拜苦路,並守大小齋!

背景介紹

耶路撒冷是“我們天主的城”、“偉大君王的城市”、“耶穌基督的城”,在這個聖城中拜苦路是一個獨特的經驗。它帶領你走在印上耶穌足跡的加爾瓦略山,讓你身歷其境地感受到在這個城市生命所經歷過的戲劇性時刻。

這是回到公元30年中許多日子的其中一天,當時這城市正處在節慶的歡樂氣氛中,但這一天發生了一些巨大的事件。

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聚集到聖城慶祝逾越節。根據猶太律法,他們有義務在這一天上到耶路撒冷:“每年三次應爲我舉行慶節,你所有的男子一年三次應到上主臺前。”(出二三14-17)而在這個特別的逾越節中並沒有什麼不尋常之處。人們必須上來慶祝,街道上充滿了羣衆,他們享受聖殿的壯麗景色,讚歎她的神奇美妙,當他們將之與外邦統治者的紀念碑相比較時,必會以這城市中擁有這所聖殿而感到驕傲。

耶路撒冷的任何角落都擠滿人潮,所有的客棧都客滿,甚至連橄欖山山坡上的洞穴也成爲臨時的庇護所,牧羊人帶着他們的羊羣聚集在市郊,向那些要在逾越節喫逾越節晚餐的人們兜售他們的羔羊,這一天他們需要宰殺數百頭羊。在此同時,許多人也忙着閒聊,而某些頑固的狂熱份子正悄悄地談着仇恨與反對外來的統治者的話語。

從聖殿裏不僅傳出小販激烈的叫喊聲,同時也飄出向上主詠唱的讚美聲,空氣中充斥着乳香和焚燒祭肉的味道。這真是個忙碌的日子,逾越節的前夕,是尼散月的第十三天,正逢星期五(若十九31),這天很可能就是主歷三十年四月七日。

苦路

“痛苦之路”或稱“十字架之路”,指的是由安東尼堡到哥耳哥達之間綿亙的道路,耶穌基督曾揹負沉重的十字架,弓着彎曲的身軀走過這條路。雖然由教會初期基督徒就開始了追隨耶穌前往哥耳哥達足跡的習慣,但“苦路”這名稱則源於十六世紀。根據最普遍的傳統,安東尼城堡和附近的總督府是當初耶穌在比拉多前受審的地方,這城堡的位置靠近猶太聖殿的西北角,耶穌往加爾瓦略山的痛苦之路即始於此,那時的加爾瓦略山是在城牆之外。苦路第十至十四處則是位在當今的“聖墓大殿”之內。

自十三世紀以來方濟會士就受教宗委託成爲聖地監護人,他們在每週五下午帶領着虔誠的隊伍,跟隨着受難的默西亞的足跡,蜿蜒地經過耶路撒冷舊城的街道。

今日耶穌受難日!教友應進堂祈禱、拜苦路,並守大小齋!

沿着古耶路撒冷的街道遊行

第一份有關“苦路”的描述來自於十三世紀末,已標示出各神聖的處所,然而這敬禮直到十六世紀才傳播開來。

今天,我們已習慣於將這虔誠的敬禮視爲耶路撒冷宗教生活常態的一部分,我們很難想象曾經有一段時間這敬禮是不存在的,因此我們要找出理由,來解釋爲何有如此的一段冷淡期。

長久以來,宣講者和靈脩作家傾向於將耶穌視爲“復活的主”或是“白冷的小孩”,而非“受苦的人”。對他們而言,十字架是勝利的旗幟而非折磨人的刑具。另外,藝術家也偏愛“善牧”、“尊威的救世主”、或是“創造主”這一類的主題,他們視“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救主”爲一位勝利的君王而不是祭祀的犧牲。

今日耶穌受難日!教友應進堂祈禱、拜苦路,並守大小齋!

但是,如果我們讀某些第三、第四世紀的日課祈禱文,我們很容易的看到,這些虔誠敬禮對於基督苦難並不陌生,事實上他就是這些虔誠敬禮的中心,因爲從一開始“感恩祭”就是不斷地持續重演這十字架的犧牲。

基督徒以一種簡單而感人的方式表達對耶穌苦難的特殊敬禮,他們特別崇敬能使他們憶起耶穌生命最後時刻的遺蹟;例如:朝聖者特別在耶穌受鞭打的柱前,或在熙雍山上衷心地祈禱。還有許多被視爲是和苦難有關的紀念物,被豐富的收藏在東、西方教會的聖堂和隱修院的寶庫中。

這些特殊的敬禮特別藉着石頭、在聖地上的建築物(甚至在城外)來紀念耶穌苦難的某幾個特殊事件。聖週五的禮儀和遊行也是這種虔誠敬禮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但這與我們現在舉行的“十四處苦路敬禮”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今日耶穌受難日!教友應進堂祈禱、拜苦路,並守大小齋!

“苦路敬禮”的開始

(十三世紀末到十四世紀)

在苦路發展史上十四世紀是最關鍵的時期,當時的形式與現今十四處苦路明顯地相距甚遠;但是種子已經撒下,而且迫不及待地希望成長。長遠來看,當時發生的三個因素,對拜苦路的虔誠敬禮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前兩件與耶路撒冷的“苦路”有直接的關聯:首先、人們確定了總督府的確就位在安東尼堡內;其次、苦路各處的因素也逐漸出現;第三個因素比較屬於公共秩序層面,雖然如此,卻是最具有決定性影響力的:由於此時西方世界正面臨逐漸沈淪的嚴重危機,因此激發人們在靈脩上、道德上做出響應,特別是對基督的苦難有所省思。

今日耶穌受難日!教友應進堂祈禱、拜苦路,並守大小齋!

“苦路敬禮”最後的確立

從十七世紀前半以來,“十四處”的苦路在西方已是非常普及。注意到這一點,人們也許會以爲,苦路敬禮的形式一定是相當一致的;事實上卻不然,長久以來基督徒一直喜愛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虔敬之心。所以,有許多地方還忠實地保留着“七處”苦路,而其它地方使用Adrichomius的“十二處”苦路,外加上耶穌被埋葬一處;有的則保有“十九處”,波蘭的基督徒比較喜歡“十八處”;而祕魯的宗教人士,甚至在1659年設立了“二十七”處的苦路。

今日耶穌受難日!教友應進堂祈禱、拜苦路,並守大小齋!

非常明顯地,雖然很多修會人士在他們的國家致力於推動將苦路敬禮確定“十四處”,但是並未得到基督徒團體廣泛熱情的響應。

因着歷代教宗們的接納及方濟會士聖良德(St. Leonard of Port Maurice)的大力推動,這“十四處”的苦路最後終於得到大家的認同,成爲共同的苦路形式。然而即使在洪恩神父(Fr. Eleazar Horn)努力嘗試將Adrichomius的苦路各處與耶路撒冷當地原來的苦路相配合,整個情況仍是相當混淆的。爲了達到達到一致性的苦路形式,必須妥當地給予苦路各處命名並尊重地方的傳統色彩,這當然是需要時間的。VII.今日的情況

今日耶穌受難日!教友應進堂祈禱、拜苦路,並守大小齋!

從十三世紀以來,方濟會士就承受教會委託,成爲聖地忠實的看守者。方濟小兄弟們從一開始就常率領朝聖者一同舉行苦路敬禮,不過隨着時代不同,苦路的站數也有不同。但是,歷史中也曾經有一段時期,方濟會士被禁止公開舉行任何形式的祈禱,公拜苦路當然也遭到禁止。

今日耶穌受難日!教友應進堂祈禱、拜苦路,並守大小齋!

從二十世紀中期以來,每星期五下午三點方濟會士都在方濟會聖地“監護”(Custos)或他的代表帶領之下,沿着耶路撒冷舊城舉行苦路遊行,從未間斷過。遊行開始的時候,來自耶路撒冷各方濟會院的小兄弟們,尤其是救主會院的方濟兄弟們,首先在El- Omari Madrasah(伊斯蘭小學)的庭院聚集,遊行隊伍在穿着土耳其服裝(Kawas)侍衛的導引下,沿着耶路撒冷舊城狹窄的街道蜿蜒前行。在這個絕大多數人口爲回教徒和猶太教徒的城市裏,數以百計的朝聖客和當地居民也都參與這個基督徒每週公開舉行的信仰活動。遊行隊伍在每一站稍做停留,宣讀與該處相關的福音或聖書,並以一段祈禱文結束該處的敬禮;當他們由一處苦路走向下一處苦路之時,沿途詠唱讚美詩,並特別以“天主經”和“聖母經”應和着祈禱。

今日耶穌受難日!教友應進堂祈禱、拜苦路,並守大小齋!

整個苦路敬禮同時使用意大利文和英文兩種語言在四旬期中更加上阿拉伯文,成爲以三種語言同時進行的特殊敬禮儀式。因爲在四旬期中來此朝聖的基督徒特別多,而當地的阿拉伯基督徒在此時期也特別舉行公拜苦路的儀式,因此參加者往往達到數千人之多,場面更是壯觀而且感人。

○ 本圖文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本號不做任何商業推廣也希望讀者分享和傳播,您有好的文章歡迎投稿交流嘮嗑,雷濤醫師微信號:342218535,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