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選擇在週末去那裏放鬆身心。“窮人花園”還有個名字,。

在德國的市郊地區,

時常會見到一片類似棚戶區的地方。

那裏豎立着很多看起來破舊,

且只有十幾平的小房子,

房子的間隔很近,

外面有個用柵欄圍着的小園子,

牆角擺着鐵鍬、手推車之類的工具。

德國人以前叫它“窮人花園”。

你以爲這就是德國的貧民區?Naive!

其實是一些城裏人因爲家裏沒有花園,

就選擇在市郊租下這麼一塊小地方,

種種花草瓜果,

體會耕耘的樂趣和收穫的喜悅。

對此我只能說……

“窮人花園”的誕生確實與窮人有關。

19世紀初,德國工業發展迅速,

建立了許多工廠,

大批人口從鄉鎮遷居到城市工作。

然而這部分勞動力十分廉價,

由於收入低微,貧困問題日益嚴重。

爲了緩解這一局面,

維持工人們的正常溫飽問題,

人們想到劃出一片小區域,

建立小面積的菜園供窮人耕種,

達到自給自足。

性質相當於我們的“自留地”。

“窮人花園”還有個名字,

叫“施雷貝爾花園”。

這個名字,

來源於萊比錫醫生莫里茨·施雷貝爾

爲了兒童的健康成長,

莫里茨醫生提議在城市中設立活動場所,

保證兒童可以進行戶外運動。

這個想法後來得到進一步發展,

使城市中子女衆多的貧困家庭,

也能有自己耕種的土地。

人們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生,

就把這種花園模式稱爲“施雷貝爾花園”。

德國法律有規定,

住宅區應保證拿出5%的土地,

爲兒童提供遊樂設施和建造公共綠地。

政府通過把城區閒置的土地加以改造,

出租給私人,

讓城中沒有私家花園的家庭,

也可以有一片種植花草、蔬果的土地。

德國的城市公園數量有限,

綠地面積也有限,

單靠公園不能完成城市綠化的任務。

真正的城市綠化,

要深入到每一個有人居住的角落,

早在20多年前,

這一觀念便開始在德國普及。

“施雷貝爾”花園出現後,

居民綠化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擁有獨門獨院住宅的家庭,

花草樹木四季茂盛,爭奇鬥豔。

現如今擁有這種市郊的小花園模式,

已經成爲了德國乃至歐洲的一種流行趨勢,

這樣的花園在柏林有4萬多個,

在法蘭克福和慕尼黑各有1萬多個,

非常受當地居民的歡迎。

在大城市奔波忙碌的人們,

會選擇在週末去那裏放鬆身心。

小花園平時有專人打理,

一到週末,

便帶上家人或者親朋好友去那裏種花種草,

聚會燒烤,處處充滿歡聲笑語。

小花園是由廢棄的土地改造而成,

不僅美化了城市的環境,

還可以促進居民間的交流,

也讓孩子們更多地接觸自然。

許多城鎮每年都舉行花卉競賽,

家庭主婦和老年人伺候植物的熱情,

絲毫不亞於養育子女的熱情。

對於政府來說,

不僅節約了大量土地管理的人力和經費,

還帶來了一筆不菲的租金。

不過花園也不是想租就能租到的,

按照法令,

只要小花園租主,

不向所在園友協會提出退園申請,

其租期可以無限延長。

如果租主去世,

他的後代享有優先租用權。

因此,

申請人也許要排隊等上好多年,

才能租到一塊小花園。

一般來說,

要得到一塊退租的花園需等上1至3年,

畢竟想租花園的人實在太多,

特別是有孩子的家庭。

這要是在中國,大概就是陶淵明的《飲酒》: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一副和平、寧靜、幸福的景象,使人嚮往。

本文來源於茉莉花社,僅供學習交流。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