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報道,近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一些學生突然發現飯卡中多出幾百元,原來是學校“偷偷”打給他們的。學校通過分析學生在校刷飯卡的大數據,比對困難生庫,結合學生綜合表現,找出每月在食堂喫飯60次以上、每天喫飯低於平均值8元的學生進行資助。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不是個例,南京理工大學也是如此,學校通過研究學生飯卡的消費情況,若發現學生每月在食堂喫60頓飯、平均一頓不到7元,就會“偷偷”給學生打錢,保證每頓飯都能喫飽。

高校“偷偷”給貧困生打錢,凸顯育人須用仁心

圖據上海熱線

暖心的新聞總是讓人感動不已,網友紛紛點贊,說這是精準扶貧,是最真實的幫助,有網友甚至眼紅說“又是別人家的學校”。對貧困生進行資助,幾乎每個高校都在做,爲什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的做法會成爲新聞呢?

韓愈在《師說》中提出“傳道授業解惑”師者之職的觀點,其實就是教書育人的意思,簡稱爲教育。別小看了這個“育”字,如果說“教書”可以通過上課、考試等進行的話,那麼,“育人”又該用怎樣的方式方法進行呢?教條化的方式當然也能育人,但效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

我們經常讀到一些回憶老師、學校的文章,尤其是寫老師的,基本上無一不提到老師對學生的關心、關愛。這就是育人,於傳授知識外對學生進行心智、德行等方面的培育。俗話說:“醫者仁心。”這樣的老師也是充滿了仁心的,用仁心育人,讓學生茁壯成長,學生若干年後仍記憶深刻,感激師恩。

貧困生是學校中一個比較特殊的羣體。一般來說,貧困生因爲家庭經濟的原因,自尊心、自卑感都比較強,心思也更敏感,心靈很容易受傷。不少貧困生學習刻苦,成績較好,希望以此證明自己並不“低人一等”,與其他同學沒有兩樣。所以,貧困生在同學面前是很忌諱“貧困”的,不希望別人把他們當做貧困生對待。那麼,老師、學校該怎麼對待他們呢?

我有一個事業比較成功的朋友,一直對高中時的校長耿耿於懷。他家在農村,很窮,他和哥哥當時都上高中,家裏負擔很重。高中6個學期,他有5個學期都申請了學雜費緩繳,期限是期中前。他成績相當優異,全校師生都認識他。

高二下學期,因爲哥哥面臨高考,家裏的經濟向哥哥傾斜,我這朋友的學雜費一直拖到半期考試後都沒繳。那天星期一全校早會,校長面對全校師生,在大喇叭裏直接點出他的名字,隔空喊話,叫他趕緊把學雜費繳了。

“我當時氣血上湧,腦裏一片空白,覺得我是一隻關在籠子裏的怪物,供人肆意觀看、取笑。”他後來在週記中這樣寫道。班主任老師看後,把他叫去好言安慰,開導他說貧困不可怕,怕的是生活在貧困中走不出來。

若干年後的今天,朋友很客觀地說,從工作的角度來說,校長催繳學雜費是沒問題的,是他的職責所在。但校長的做法太粗暴,太傷自尊,爲何不可以“偷偷”地找他提醒及時繳費?一個正值蓬勃青春期的貧困生,自尊心也近乎於爆表,校長是在用心育人嗎?當時要不是班主任安慰及時,他可能都厭學流浪社會了。

育人方式千萬條,唯有仁心顯真情。同樣是對貧困生,方式方法的不同,結果也會完全不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偷偷”給貧困生打錢的做法,不僅提高了助困效率,也保護了貧困生的尊嚴,這樣的暖心之舉,凸顯的是在用仁心育人,用真心待人,善莫大焉。

紅星新聞簽約作者黃益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