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爲對方聽不清楚你在說什麼,自然也就記不住你的名字,甚至會認爲你這個人有些陰沉、消極。“身送七步”,商業巨人李嘉誠都不忘的待客禮儀,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更要銘記在心,以實際行動給人貼心之感,這樣才能拉近和對方的心理距離,增進雙方感情。

一、 約會提前幾分鐘到達

見面“禮”,能給人留下好印象

假笑男社交潛規則——與人見面三板斧,內向從此不再愁!

會面禮儀是指見面之初應注意的禮儀,比如問候禮、稱呼禮、握手禮、介紹禮等等,這些禮儀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會面禮儀到位,就會得到對方較高的評價;如果不到位,就可能給雙方帶來隔閡。

在社交中,離不開約會。與對方相約談判、溝通感情、普通交流或者共赴一場飯局……隨時都有可能面臨與別人的約會。可是由於現代生活緊張忙碌,很多人在約會時姍姍來遲,有的人甚至認爲不準時赴約可以提高自己的身價。不管是出於何種原因,不準時赴約都是一種不禮貌、不尊重別人的表現。

納爾遜侯爵曾說:“我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守時,與人約會時我習慣提早一刻鐘到達,準時是國王的禮貌、紳士的職責和商人的習慣。”

不管約會是你提出來的也好,還是對方提出來的也罷,要表示對他人的尊重,你都需要比約會時間提前幾分鐘到達約會地點,這一點很能表現你的誠意和禮貌。如果是你提出的約會,即使你準時到達,如果對方已經在等你,對方心裏想必也會不太舒服。這樣一來,你的誠意在對方心中會大打折扣。況且,要是你比對方早到的話,可以先熟悉一下週圍的環境,醞釀一下和對方見面的話題,準備越充分,越能順利達到約會的目的。何樂而不爲呢?

在日本有一個十分守時的商人,叫做田中赫本。他被另一家公司的產品吸引了,所以就希望能夠與對方接洽,談成一筆生意。

一天,他約了對方公司的業務經理,希望能夠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做一些交流,更加有利於生意的進展,於是他選擇了一家很有名的飯店。

在接到田中赫本的邀請函以後,對方公司的業務經理也是非常高興的。因爲對他們公司的發展來說,能夠與田中赫本領導下的大企業合作,也是十分有利的。可是,這單生意是田中赫本先提出來的,那麼爲了更好地掌握主控權,業務經理想到要在約會的時候晚到一會兒。

還有幾分鐘到約會的時間,田中赫本先到了相約的地點。他四下瞧瞧,空空蕩蕩,不見對方的身影。田中赫本翹首以待,左等右盼,對方還是遲遲不來,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田中赫本不由得惋惜起來,他爲空耗時間而惋惜,又爲對方“失約”而惱怒,他暗暗打定主意,最多隻能容忍對方30分鐘。真是無巧不成書,到了31分鐘那個業務經理纔來,超過田中赫本內定標準一分鐘,此時田中赫本已看到業務經理前來赴約的身影,但他還是不能容忍對方的不守時間,毫不猶豫地招手叫住一輛出租車揚長而去,等那個業務經理發現田中赫本的身影並趕上來時,只能看見遠去的出租車揚起的塵土了。

田中赫本認爲不守時的人是不足以在商業上合作的。因爲遵守時間也是一種商務承諾,如果對方身爲業務經理,卻沒能做到的話,那麼公司的信譽問題恐怕也不會太好。

業務經理的遲到,令其失去了一單生意。生活中類似的不尊重他人時間的情況還有很多,當然,帶來的後果也都比較慘痛。

約會時提前幾分鐘到達是個好習慣,這不僅能贏得對方的尊重和肯定,也可能會爲你帶來意外的收穫。特別是商務約會,很多時候你是代表公司去赴約,而不是個人,如果你遲到了,那麼公司的形象會跟着受到損失。

禮儀點睛

現實中,不管是跟戀人約會,還是跟朋友、客戶談事情,都要提前出發,早一點兒到達約定的地方,這樣會讓人有被尊重的感覺,那麼你也會因此而受益。

此外,女性約會時應注意:

進入餐廳後男士通常會讓女士先行,這時不妨自信地跟着侍應到預訂的座位,不要堅持做他“背後的女人”。

來到座位後毋須第一時間拉椅就座,因爲對方可能已準備好爲你拉開椅子,就給對方一個表現紳士風度的機會吧。

坐在椅子上時應坐直,不要緊靠在椅背上,眼睛正視前方,別隻顧垂頭逃避對方的視線。椅子離桌邊的距離不宜太遠,否則進餐時會增加身體的移動。

二、 選擇適宜的行禮方式

假笑男社交潛規則——與人見面三板斧,內向從此不再愁!

龐傑是自小在美國長大的華人,漢語說得倒還流利,卻對中國的禮儀知識所知甚少。一次,他被公司派到中國上海出差,和上海的一家公司簽訂一個合同。

上海的公司派市場部經理劉安娜前來迎接龐傑,一出安檢口,龐傑就看見了舉着自己名字牌的劉安娜,他快步走過去,雙方自我介紹之後,龐傑就給了劉安娜一個大大的擁抱,這讓劉安娜驚慌不已,以爲他藉機“揩油”,遂對他心生惡感。

在隨後的商談中,多次磨合未果,主要是劉安娜在其中百般阻難,這讓龐傑很是苦惱,他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哪裏得罪了她。後來,從旁人的口中,龐傑才知道原來是他那個“擁抱”惹的禍。爲此,他請人從中調解,才最終解除了這個誤會,也順利簽下了合同。

生活中,因爲中外禮節不同而鬧出笑話的事情屢見不鮮;在社交應酬場合,因爲彼此禮節不同而失禮於人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而現在的許多年輕白領,以行洋禮、過洋節爲榮,許多時候都是歐美式做派,常常忘卻了中國自身的禮儀,鬧出了不少的笑話。

所以,要想做應酬“達人”,需要了解下面幾種常見的會面行禮方式,因人而異、因地而異,選擇適宜的行禮方式。

1.握手禮

握手是最爲常用的一種禮節。各國首腦會晤之時也都是以握手行禮,足可見握手禮的重要性。握手的具體要求將在下文詳細介紹,在此不作贅述。

2.拱手禮

拱手禮,又叫做揖禮,在我國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的禮節之一,常在人們相見時採用。即兩手握拳,右手抱左手。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後鞠躬。

3.鞠躬禮

鞠躬的意思是彎身行禮,是表示對他人敬重的一種禮節。“三鞠躬”稱爲最敬禮。在我國,鞠躬常用於下級對上級、學生對老師、晚輩對長輩,亦常用於服務人員向賓客致意,演員向觀衆致謝。行禮時,人們要立正站好,保持身體端正,面向受禮者兩三步遠,以腰部爲軸,整個肩部向前傾15°以上。

4.擁抱禮

擁抱禮是流行於歐美的一種禮節,通常與接吻禮同時進行。當你和客戶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關係,方可在迎送時行擁抱禮。擁抱禮行禮方法:兩人相對而立,右臂向上,左臂向下;右手挾對方左後肩,左手挾對方右後腰;雙方頭部及上身均向左相互擁抱,然後再向右擁抱,最後再次向左擁抱,禮畢。

此外,在涉外的商務會面中,人們還需要注意貼面禮、合十禮、吻手禮等行禮方式,表達對海外貴賓的尊重,爲彼此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禮儀點睛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涉外活動已經是經常且平常的事了。在涉外活動中,應做到尊重國際公衆,禮貌待人,瞭解國外人們的種種忌諱,避免不禮貌情況的發生。

1.數字的忌諱

西方人認爲“13”是不吉利的,應當儘量避開,甚至每個月的13日,有些人也會感到忐忑不安。並且人們還認爲星期五也是不吉利的,尤其是逢到13日又是星期五時,最好不舉辦任何活動。在日常生活中的編號,如門牌號、旅館房號、層號、宴會桌編號、汽車編號也儘量避開“13”這個數字。

2.顏色的忌諱

巴西人以棕黃色爲兇喪之色,歐美許多國家以黑色爲喪禮的顏色,埃塞俄比亞人則是以穿淡黃色的服裝表示對死者的深切哀悼,敘利亞人也將黃色視爲死亡之色,而巴基斯坦忌黃色是因爲那是僧侶的專用服色,而委內瑞拉卻用黃色作醫務標誌,藍色在埃及人眼裏是惡魔的象徵,比利時人也最忌藍色,土耳其人則認爲花色是凶兆。

3.花卉的忌諱

德國人認爲鬱金香是沒有感情的花,日本人認爲荷花是不吉祥之物,菊花在意大利和南美洲各國被認爲是“妖花”,法國人認爲黃色的花是不忠誠的表示。在國際交際場合,忌用菊花、杜鵑花、石竹花、黃色的花獻給客人已成爲慣例。在歐美,被邀請到朋友家去做客,獻花給夫人是件愉快的事,但在阿拉伯國家,則是違反了禮儀。

三、 握手有分寸,讓交流從掌心開始

假笑男社交潛規則——與人見面三板斧,內向從此不再愁!

在大多數國家的禮儀中,握手是見面和離別時的禮節,並且它還表示感謝、慰問、祝賀或鼓勵等。那麼,怎樣握手才最有風度呢?

標準的握手方式是行至距握手對象一米處,雙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傾,伸出右手,四指併攏,拇指張開與對方相握,握手時用力適度,上下稍晃動三或四次,隨即鬆開手,恢復原狀。在握手時,神態要專注、熱情、友好、自然,面含笑容,目視對方雙眼,同時向對方問候。

除此之外,握手還要注意以下四個細節:

1.先後順序

男女之間,男方要等女方先伸手後才能握手,如女方不伸手,無握手之意,可用點頭或鞠躬致意;賓主之間,主人應向客人先伸手;長幼之間,年幼的要等年長的先伸手;上下級之間,下級要等上級先伸手。多人同時握手切忌交叉,要等別人握完後再伸手。握手時不要看着第三者,更不能東張西望。軍人戴軍帽與對方握手時,應先行舉手禮,然後再握手。

2.握手力度

爲了表示熱情友好,握手時應當稍許用力,但不要把對方的手握疼。在一般情況下,握一下即可。男士與女士握手不能握得太緊,西方人往往只握一下女士的手指部分,但老朋友可以例外。

3.握手時間

可根據握手雙方親密程度靈活掌握握手時間的長短。初次見面者,一般應控制在三秒鐘以內,但時間過短,會被人認爲傲慢冷淡,敷衍了事。

4.握手禁忌

握手時另一隻手不能放在口袋裏,也不能戴着手套或戴着墨鏡。只有女士在社交場合可以戴着薄紗手套與人握手。握手時不宜發表長篇大論,也不宜點頭哈腰。

同時,還要注意:與基督教徒握手時,要避免交叉,這種形狀類似十字架,會被他們視爲不吉利;不要用左手與阿拉伯人、印度人握手,因爲他們認爲左手是不潔的;不要坐着與人握手,這是不禮貌的,但長者或女士除外。

禮儀點睛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比如俄羅斯人對握手的禮儀非常講究:在遇到上級或長輩時,不能先伸手;握手時要脫手套,站直,保持一步左右的距離;不能用力搖對方的手,一般與不熟悉的人握手,只能輕輕地握,用力握手錶示親近的關係;遇到婦女時,也要等對方先伸手;-般不與初次見面的婦女握手,而是鞠躬。

握手是一種使用率最高的社交禮儀,作爲年輕人我們不可不知其中的規則。

四、 得當的介紹,讓自己成功“走”出去

假笑男社交潛規則——與人見面三板斧,內向從此不再愁!

馬先生去朋友家喫飯,飯桌上,朋友介紹一人給馬先生認識,對方自我介紹後,馬先生站起來說:“我姓馬,‘風馬牛不相及’中的‘馬’。”說完還特意伸着脖子聲情並茂地學馬叫了兩聲,搞得對方一臉無奈。

第一印象往往對彼此的進一步交往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如果在初次見面時你不知禮,那麼初次很可能就是最後一次了。而在第一印象中,自我介紹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說中國人都以謙虛爲美德,但在競爭激烈的今天,適時地推銷自己已成爲實現自我的一種手段。如果你缺少積極推銷自己的勇氣,最好能在簡短的自我介紹中表現出自己的長處,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這其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細節。

自我介紹,可以說是一種簡單的自我表現方法。一般說來,名字就是一個人的招牌,不僅要告訴對方自己叫什麼,還應設法讓對方記住。

自我介紹時,最值得注意的是,自己的名字要特別說清楚。一些人在自我介紹時,口中喃喃自語,吐字不清,而使別人聽不清楚。因爲對方聽不清楚你在說什麼,自然也就記不住你的名字,甚至會認爲你這個人有些陰沉、消極。因此,自己的名字,一定要一個字一個字清楚地說出來。

在自我介紹時告訴對方自己的姓名,在告別時,最好再向對方告知一遍。這樣一來,不但使對方容易記住你,而且你也能給對方留下一個很積極的印象。

介紹是人們相識的重要方式,介紹可以在許多場合使用,但在某些場合中的介紹是有講究的。一般來說,應介紹年輕人給老年人,介紹地位低的給地位高的,將男士介紹給女士,將未婚者介紹給已婚者。當把一個人介紹給多數人時,則應當遵守先職位高後職位低、先長後幼、先女後男的原則。

介紹時,一般簡略地介紹一下被介紹者的姓名、身份即可。如果被介紹人擔當的職務很多,可以只介紹級別最高的職務或與之有關的職務,其他職務不必一一都介紹。要實事求是地介紹,不要忘記被介紹者的重要身份,使其不能受到應有的重視,也不要誇大其詞地胡亂吹捧,使對方處於難堪的境地。

當別人介紹自己時,就要從座位上站起來,表示出很願意認識對方的樣子,並主動把手伸出與對方握手。如果對方是女性,就必須等對方伸出手後再去握手。如果她不伸手,可以點頭表示致意。當介紹兩個人互相認識後,不要馬上離開,要等雙方交談上幾句話後,再借故告辭。但也不要該走不走,當雙方談興漸濃時,應當找藉口適時地離開。

介紹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

禮儀點睛

自我介紹“六不要”:

1.不要打斷別人談話而強行介紹自己,要等待適當的時機。

2.不要態度輕浮,這是尊重對方的基本。無論男女,在自我介紹時,神色要莊重一些,避免油腔滑調。

3.不要過分地熱忱,要懂得適度原則。

4.不要提醒對方的記性不好。如果你已自我介紹之後,有人仍叫不出你的姓名,不要顯出不悅,令對方尷尬。最佳的辦法是直截了當地再自我介紹一次。

5.不要只結識某些特殊人物,應該和多方面的人物打交道,積累人脈。

6.不要“守株待兔”,如果希望認識某一個人,要採取主動,等待對方注意自己是不明智的做法。

五、 名片大學問,如何接發最有“禮”

假笑男社交潛規則——與人見面三板斧,內向從此不再愁!

一天,大民參加一場宴會,現場大家彼此交換名片。不過,由於名片太多了,沒多久大民的名片夾就放不下了,大民只好把接來的名片順手塞進褲兜裏,以便騰出手來接下更多的名片。可是,大民絲毫沒有注意,在他轉身的一瞬間,對方的臉沉了下來。

人們在社交時,大多會互贈名片,這是一種很平常的行爲,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名片可以記錄你所遇到的人,其次更爲重要的,它們是你與名片主人進一步聯繫的依據。這些小小的名片很有可能成爲你日後成功的墊腳石。那麼,在你與別人交換名片時,就一定要注意一些小細節,不可隨意對待別人遞過來的名片,如果像大民那樣順手將別人的名片塞進褲兜,常常容易得罪人而不自知。

既然交換名片如此重要,那麼,在互贈名片時我們都應該注意什麼呢?

1.發送名片不可貪早

名片交換禮節的第一步是選擇適當的時候交換名片,除非對方要求,否則不要在年長的上級面前主動出示名片,那樣顯得十分不禮貌。

在一羣陌生人中最好不要到處傳發自己的名片,那樣會讓別人誤以爲你是個低素質的推銷員,只會鄙視你。因此,在商業社交活動中要有選擇地發送名片。

假如你所面對的是一羣不認識的人,那麼最好等別人先發送名片。名片的發送可在剛見面或告別時,但如果你即將發表自己的意見,就應該在說話之前發名片給周圍的人,這樣可以有助於他們認識你。

如果你出席重大的社交活動,那麼一定要事先準備好名片。交換名片時如果名片已用完,可用乾淨的紙代替,在上面寫下個人資料,不可隨便寫在別人的名片後面代替,那隻會顯得你不尊重對方。

2.遞交名片忌隨意

遞送名片給別人時,不可隨隨便便,要鄭重其事,應該起身站立,走上前去,使用雙手或者右手,將名片正面朝上,遞交對方。此外,不要用手指夾着名片遞給別人,那樣會顯得你很輕浮且不尊重對方。此外,不要將名片舉得高於胸部,也不能低於腰部以下。

如果你所面對的是少數民族或外賓,最好將名片上印有對方認得的文字那一面面對對方。將名片遞給他人時,應該說“請多指教”、“多多關照”、“今後保持聯繫”等,或是先向對方做一下自我介紹。

如果是與多個人交換名片,那麼要講究先後次序,或由近而遠,或由尊而卑,一定要依次進行。切勿挑三揀四,採用“跳躍式”,否則會被人認爲厚此薄彼。地位較低的人或是來訪的人要先遞出名片。

3.恭敬地接受別人的名片

當別人要遞交名片給你或者與你交換名片時,你應立即停止手上所做的一切事情。如果手上有東西應該立刻放下,起身站立,面含微笑,目視對方。接受名片時應該雙手捧接,或以右手接過,切勿單用左手接過。

在你接過對方的名片後,要立即用半分鐘左右的時間,從頭至尾將其認真默讀一遍,意在表示尊重和重視對方。接受他人名片時,應口頭道謝,或重複對方所使用的謙詞敬語,不可一言不發。若需要當場將自己的名片遞過去,最好在收好對方名片後再給,不要左右開弓,一來一往同時進行,那樣容易出現交叉遞送的錯誤而造成尷尬。

當你接過別人的名片後,應細心地將名片放入上衣口袋或者名片夾中。若接過他人的名片後在手頭把玩,或隨便放在桌上,或裝入臀部後面的口袋,或交與他人,都是十分失禮的行爲。

除此之外,不要弄髒名片,不要在用餐時發送名片,切忌折皺、玩耍對方的名片,更不要在別人的名片上作標記,因爲這些做法都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導致你社交的失敗。

禮儀點睛

交換名片需要我們掌握一定的時機,如果時機不當,非但不能結交新的人際關係,還會給人以不好的印象。

1.適宜交換名片的時機

(1)希望認識對方;

(2)被介紹給對方;

(3)對方向自己索要名片;

(4)對方提議交換名片;

(5)打算獲得對方的名片;

(6)初次登門拜訪對方;

(7)出席社交活動或參加會議,應該在活動、會議之前或之後。

2.不宜交換名片的時機

(1)對方是陌生人而且不需要以後交往;

(2)不想認識或深入交往下去的人;

(3)對方對自己並無興趣;

(4)雙方之間地位、身份、年齡差別懸殊;

(5)對方在用餐、看戲劇、跳舞時。

六、 拿捏好最佳的社交距離

假笑男社交潛規則——與人見面三板斧,內向從此不再愁!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像一隻刺蝟,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應該有一定的距離,即“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身體距離”即“私人空間”,“心理距離”即“孤獨感”。

所謂“私人空間”,是指環繞在人體四周的一個抽象範圍,用眼睛沒有辦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確確實實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在擁擠的車廂或電梯內,你總會在意他人與自己的距離。當別人過於接近你時,你就會通過調整自己的位置來逃避這種接近的不快感。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寒冷的冬天,一羣刺蝟被凍得瑟瑟發抖,它們爲了取暖,就緊緊地擠在一起,但是各自長長的尖刺很快就把對方刺痛了,於是就四散分開了。

天寒地凍,寒冷使它們很快又聚集在了一起,但是當它們彼此靠近時,又重複了上一次的痛苦。這些刺蝟不斷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徘徊在寒冷和被刺痛兩種痛苦之間。直到後來,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可以互相取暖,又不會刺傷對方。

在一個剛剛開門的閱覽室裏,當裏面只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拿椅子坐在他(她)的旁邊。進行了整整80次的實驗,結果證明,在一個只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着自己坐下。當心理學家坐在他們身邊時,被試者——對方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很快就默默地離開到別處坐下,有人則乾脆明確表示:“你想幹什麼?”

這就說明,人們不管走到哪裏,“私人空間”的意識都是永遠存在的。

交往中需要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似乎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可最佳的距離是多少呢?

最佳距離首先取決於你交往的對象是誰。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在《無聲的語言》中,制訂了一個人際心理距離和空間距離相對應的尺度,用四個區域來表示:

1.親密區

距離在0釐米~46釐米之間。這個區域屬於家庭成員、莫逆之交等最親密之人的空間。在這個區域內,兩個人可以互相接觸,能嗅到各自身上發出的氣味,說話一般輕聲細語。這個距離尤其適用對肌體的撫慰。兩人一旦處於親密區的距離,就會排斥第三者的加入。

2.熟人區

又分兩個層次,一是46釐米~60釐米,這是私人的空間距離。夫妻或情侶之間可以在這個距離中自由來往,如果別的女人試圖和一個男人處在這個距離內,那這個男人的妻子或女朋友必定大發雷霆。另一層次是60釐米~120釐米,老同學、老同事、關係融洽的隔壁鄰居之間的距離就屬於這個距離。當我們向人吐露心聲時,差不多總在這個距離內進行。這個區域的話題可以或多或少地涉及“機密”,而且統統是個人的、與雙方有關的事宜。

3.社交區

距離120釐米~360釐米,也分兩個層次,一是120釐米~210釐米。如在辦公室裏,一起共事的人總是保持這個距離,進行一般性交談,分享與個人無關的信息。另一個層次是210釐米~360釐米,如正式會談時,人們一般都保持這個距離。這個距離內目光的接觸比交談更重要,沒有目光的接觸,交談的一方會感到被排斥於外,也許會導致交談中斷。進入這個區域的人彼此相識,但不熟悉,交談內容多半是事務性的,不含感情成分。

4.公共區

距離在360釐米以上,完全超出了可與他人進行深入交流的範圍。演講者與聽衆之間和非正式的場合都保持這個距離。

但是,正如霍爾教授所說的,一個人的個人空間像一個“氣泡”,它緊緊地跟隨着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會擴大或縮小。假設在高峯時的公共汽車裏,如果一個人坐在雙人座上,即使他(她)的身體幾乎與另一個人的身體相觸,他(她)也是不會走開的。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公園、閱覽室等地方,他(她)早就會自覺地起身離開了,從中可見,一個人的個人空間是會變動的。在擁擠的公共汽車裏,一個人的個人空間就會縮小到最低點。

另外,最佳距離還與交往者的文化背景有關。比如,你如果與一位美國人交談,距離不得小於60釐米,否則他會覺得你不友好;如果與一名阿拉伯人交談,就要小於60釐米,否則他也會覺得你不友好。究其原因,是不同文化背景所致。

另外,心理學家還發現瞭如下的規律:人們離他喜歡的人比離他討厭的人更近些,要好的人比一般熟人靠得更近些;同樣親密關係的情況下,性格內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與人保持的距離較遠些;兩個女人談話總比兩個男人談話捱得更近些,異性談話比同性相距遠一點兒……知道了最佳距離的道理,併合理運用,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交往效果。

禮儀點睛

年齡較大的人與年齡較小的人相處,雙方都會有縮小空間距離的願望和要求;同齡人之間則有一種要求擴大交往距離的潛在衝動。當我們與老師、家長、領導、長輩相處時,特別是當我們希望得到他們的指教、幫助時,爲了表達我們的誠懇與迫切,我們最好站在他們的旁邊,並且保持較近的距離。而當我們與同齡人特別是初次會面的同齡人洽談生意、交流信息時,我們應離他們遠一些,否則可能會引起對方的反感與不快。

)第七節 牢記他人的姓名,並得體地稱呼

人對自己的姓名最感興趣。把一個人的姓名記全,並很自然地叫出口,這是一種最簡單、最明顯,而又是一種最能獲得對方好感的方法。特別是在上流社會的社交中,因爲每個人都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每天都會應對很多人,所以如果還能記住對方的名字並且能夠親切地喊出來,那麼對於對方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尊重和肯定。

二戰期間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郵務總長吉姆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小時候家裏很窮,十歲就輟學去一家磚廠做工,他把沙土倒入模子裏,壓成磚瓦,再拿到太陽下曬乾。吉姆沒有機會接受更多的教育,可是他有愛爾蘭人樂觀的性格,使人們自然地喜歡他,願意跟他接近。在成長過程中,吉姆逐漸養成了一種善於記憶人們名字的特殊才能,這對他後來從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羅斯福開始競選總統前的幾個月中,吉姆一天要寫數百封信,分發給美國西部、西北部各州的熟人、朋友。而後,他乘上火車,在十九天的旅途中,走遍美國二十個州,行程一萬兩千裏。他除了乘坐火車外,還用其他交通工具,像輕便馬車、汽車、輪船等。吉姆每到一個城鎮,都去找熟人進行一次極誠懇的談話,接着再開始下一段的行程。當他回到東部時,立即給在各城鎮的朋友每人一封信,請這些朋友把曾經和他們談過話的客人名單寄來給他。名單上那些不計其數的人,他們都得到吉姆親密而極禮貌的覆函。

吉姆早就發現,一般人對自己的姓名最感興趣。把一個人的姓名記住,並很自然地叫出口,對方會覺得你對他有好感。若反過來講,把對方的姓名忘記,或是叫錯了,不但使對方難堪,而且對你自己也是一種很大的損害。

但僅僅記住別人的姓名,還遠遠不夠,在上流社會的社交中,稱呼對方時要做到合宜而得體。

許多人認爲,只要不是啞巴,喊名字是一件最容易不過的事情。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要喊出許多人的名字,但仔細回想起來效果卻不一樣。

用清晰的聲音喊出別人的名字,是人際交往的第一步。它意味着我們對別人持一種重視的態度。含糊不清地叫喊會使對方感到不愉快,以爲我們把他看得無足輕重,或者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當多年未見的朋友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清晰地叫出他的名字將是最好的歡迎,它說明無論隔多少年,我們仍然記得友情。當我們置身在許多人中間,沒有比一一清晰地叫出他們的名字更能夠說明我們對他們的關注了。

喊別人的名字也是一門學問,它能給我們帶來好人緣,也能給我們帶來壞名聲。喊名字要懂得分寸和對方的特點,對女性儘量不要稱“老”,對不熟異性不要稱呼得過於親熱,在姓氏後面加以“老”字是一種至尊稱呼,不是隨便用的。例如,我們可以對任何一個年老的人稱呼“老李”,“老陳”,但一般不能叫“李老”或“陳老”,因爲後一種稱呼法已超出一般符號意義,它包含着相當強烈的尊敬色彩。

牢記他人的姓名並得體地稱呼對方,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也是樹立自己良好形象的一個有效方法。所以在上流社會的社交中,我們一定要多費心思,記住與你交往的人的姓名,大方得體地叫出來,你會發現發生在你身上的變化與驚喜。

禮儀點睛

交際中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名字能被人準確而響亮地叫出來,同樣的道理,在社交中記住他人的名字也很重要。那麼該如何記住別人的名字呢?參考以下10種方法,也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1.重複練習,讓自己的記憶力得到增強。

2.把對方的名字和影視明星的名字聯繫起來。

3.把人名轉化成視覺影像。

4.印刷出來的名字更易記住,要多通過名片來記憶。

5.如果對方告訴你他名字的時候說得不夠清楚,你可以讓他再重複一次。

6.如果你總是忘記別人的名字,可以在互相介紹完5分鐘內,重點進行記憶。

7.如果你想不起別人的名字,你可以伸出你的手,然後說自己的名字,對方大多數會同你握手,並說出他的名字。

8.如果你忘記對方的名字,但是能夠記下你們在什麼地方遇見過,要讓對方知道這個信息。

9.如果有人與你認識的朋友名字一樣,請把他們聯繫起來。

10.不要一次記憶太多的名字。

)第八節 迎人三步,更要身送七步

俗話說:“出迎三步,身送七步。”在社交應酬中,許多人對迎接禮儀往往熱烈隆重,卻常常忽視了送別禮,這樣就常常給人以“人一走茶就涼”的悲涼感,無形中引起別人的反感。

在中國的商務應酬中,許多知名企業家都深知“身送七步”的重要性,也格外注意送別的禮節,中國商業的巨人李嘉誠就是其中一個絕佳的典範。

一位內地企業家在接受電視採訪時談到了他去李嘉誠辦公室拜訪李嘉誠的經歷。那天,李嘉誠熱情地接見了他。會談結束之後,李嘉誠起身從辦公室陪他出來,送他到電梯口。更讓他驚歎的是,李嘉誠不是送到即走,而是一直等到電梯上來,等他走進電梯後還舉手告別,直至電梯門合上。身爲亞洲首富的李嘉誠日理萬機,可他依舊注重禮節,嚴格遵循“身送七步”的禮儀,親自送客,沒有一絲一毫的怠慢之舉。

這位內地企業家面對着電視機前的億萬觀衆動情地說:“李嘉誠這麼大年紀了,對我們晚輩如此尊重,他不成功都難。”

“身送七步”,商業巨人李嘉誠都不忘的待客禮儀,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更要銘記在心,以實際行動給人貼心之感,這樣才能拉近和對方的心理距離,增進雙方感情。

那麼,除了“身送七步”外,送客時還需要我們注意些什麼呢?

1.讓客人先起身

當客人提出告辭時,要等客人起身後再站起來相送,切忌沒等對方起身,自己先起立相送。更不能嘴裏說再見,而手中卻還忙着自己的事,甚至連眼神也沒有轉到客人身上。

2.送客也不失熱忱

當客人起身告辭時,應馬上站起來,主動爲客人取下衣帽,幫他穿上,與客人握手告別,同時選擇最合適的言詞送別,如“希望下次再來”等禮貌用語。每次見面結束,都要以將再次見面的心情來恭送對方回去。尤其對初次來訪的客人更要熱情、周到、細緻。

當客人帶有較多或較重的物品,送客時應幫客人代提重物。與客人在門口、電梯口或汽車旁告別時,要與客人握手,目送客人上車或離開,要以恭敬真誠的態度,笑容可掬地送客,不要急於返回,應鞠躬揮手致意,待客人移出視線後,纔可結束告別儀式。否則,當客人走完一段再回頭致意時,發現主人已經不在,心裏會很不是滋味。

4.晚一步關門

許多時候,我們將客人送出門外,不等其走遠,就“砰”地一聲將門關上,這往往給人以類似“閉門羹”的惡劣感覺,並且很有可能因此而“砰”掉對方來訪期間培養起來的所有情感。因此,在送客返身進屋時,應將房門輕輕關上,不要使其發出聲響,最好是等客人遠離後再輕聲關上門。

心理學上不但有“首因效應”,也有“末因效應”。“最初的”和“最後的”信息,都能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最初的”印象尚可彌補,而“最後的”信息往往無法改變——“送往”的意義大於“迎接”。做到“出迎三步”,你的應酬級別只能屬於初步及格水準,做到“身送七步”,你才能邁入應酬優秀者的行列。

3.代客提重物

無論接待什麼樣的客人,當客人準備告辭時,都要婉言挽留,不要客人一說要走,主人馬上站起相送,或者起身相留,這都有逐客之嫌。因爲有些客人本來還想與客人交談,因怕打擾主人或試看主人態度,於是以“告辭”來觀察主人的反應,因此主人一定要婉言相留,如果客人執意要走,也要等客人起身後,主人再起身。

送客時應主動與客人握手送別,並送出門外或送到樓下,不要在客人走時無動於衷,或“點點頭”或“擺擺手”算是招呼,這都是不禮貌的。最後,還要用熱情友好的語言歡迎客人下次再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