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二戰期間日本在中國犯下的罪行,很多人都恨之入骨。我們國家拍了很多影視作品讓大家銘記這段歷史,確實,我國在那段時期喫了很多苦,有很多人受到了迫害,戰爭給大家留下的傷痛現在都延續着,不過好在我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國家也日益強大,不用再害怕被欺負了。那麼爲什麼當時日軍武器那麼先進,戰鬥力也很強,卻最終以失敗告終呢?一方面原因是我國人民的奮起反擊,一方面是國際戰爭形勢的逆轉,當然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爲日本軍隊的格局太小,貪心太多,反倒讓自己喫了敗仗。

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日本是很喜歡使用偷襲戰術的,究其原因,他們就是想以小喫大。比如他們重視的山地沼澤行軍,在凌晨或者夜晚發動襲擊,趁敵人不備之時獲得戰略優勢。比如在與蘇聯軍隊的諾門坎戰役中,日軍只出了一個師團的兵力,雖然該師團戰鬥力很強很難纏,讓蘇聯當時的指揮司令官朱可夫嚇了一大跳,蘇聯軍隊也受了重創,但是也只能落得戰敗這一個結果。

總結起來二戰中我國戰場上與日軍的交鋒,日軍幾乎沒有實現過大規模的殲滅戰。雖然偷襲在很多時候是有效的,但是根據“木桶效應”來說,不懂集中兵力打包圍戰這一短板,讓日軍無法對對手造成致命的打擊,從而陷入長期的持久戰,消耗他們的兵力和武器,把他們的優勢轉化爲我們的優勢,從而讓我們成爲了最後的贏家。

這也就是所謂的“格局”,當日軍把思維執着於一點小小的勝利或者一個“以少勝多”的甜頭,他們就很難站在中國整個大的戰場格局去分析自己的利弊,對我國軍隊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而當他們明白這一點的時候,開始準備全員出擊的時候,時間已經走到了1944年,爲時已晚。

不過我們得慶幸他們的小格局,讓戰鬥力非凡的他們也只能舉起了投降旗,灰溜溜地被趕出來我國領土。同時我們也應該以自己的國家爲豪,在戰後重整旗鼓,重新回到了世界舞臺上,現在的發展越來越好,軍事裝備也越來越強大,再也不會有哪個國家敢把我們國家當作“弱小”欺負了!最後,也希望世界和平,不要再有戰爭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