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步入技術與應用互爲助力的良性循環階段:技術的不斷成熟爲人工智能的商業化落地找到了更多應用場景,而日益豐富的應用場景也爲算力與算法的突破累積了更多高質量的基礎數據。隨着政策與資本的雙雙介入,人工智能行業終於迎來其漫長髮展史上最黃金的一段時光,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泡沫。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公司營收過10億元的公司不足5%,但人工智能公司的融資金額動輒過億。

針對目前國內人工智能產業泡沫過大這一問題,中歐資本創始合夥人、董事長張俊(博士後)在接受健一會專訪時表示,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已經出現估值倒掛現象,一級市場投資人應該靜下心來,利用這次機會來一次“撥亂反正”,讓科技驅動創新成爲創投的主流,特別是重點投資原創技術,實現“從0到1”的創新,而不是“從1到N”的山寨版創新。

作爲華爲前副總裁,張俊對於如何判斷優秀創業者也有自己獨特的方法論。他認爲,“第三次創業的人成功率更高”,因爲第一次創業通常只會學到經驗教訓,而第二次創業通常只是釐清了商業模式。並且,光有豐富的創業經歷還不夠,創業尤其是技術創業,最重要的是人品要好,做事要踏實,“人品第一,武功第二”。

以下是專訪全文。

口述:張俊,中歐資本創始合夥人、董事長。

人工智能崛起:生產力發展帶動生產關係變革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第一次接觸人工智能,該專業在大學裏叫“模式識別與智能控制”,其應用領域主要有兩個:圖像處理和語音處理。這兩個應用領域後來在中國分別誕生了幾個頭部企業:語音識別領域是Face++和科大訊飛;圖像識別領域是寒武紀和商湯。

人工智能的應用如果按對象劃分,有民用和軍用兩種。早期人工智能在民用方面比較有名的應用是醫療儀器CT,這項發明對於人類的貢獻不亞於任何一項諾貝爾獎,發明者是著名計算機視覺專家馬爾,可惜他英年早逝,30多歲就去世了,這是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領域的一個悲劇。軍工方面比較有名的應用是美國的戰斧式巡航導彈,我當時在大學的研究課題是設計中國的類似戰斧式巡航導彈,採用合成孔徑雷達圖像和可見光圖像匹配,其精度超越了美國的戰斧式巡航導彈的精度,可以實現全天候擊中目標。該論文以我作爲第一作者發表在《電子學報》。課題得到航天部、中科院自動化所的經費支持,我也因此拿到兩屆中科院自動化所客座研究員資金。

近些年來,由於神經元網絡深度學習算法有了新的改進,圖像處理器等硬件在國內的寒武紀、商湯等新銳公司及國外的英偉達等老牌巨頭的共同推動下飛速發展,計算機和互聯網基礎設施廣泛普及,使得神經元網絡的算力達到爆發的臨界點,從而引發了人工智能應用的新高潮,其背後邏輯便是:生產力積蓄到一定程度,帶動了生產關係的發展,讓原來用於軍工領域的一些比較奢侈昂貴的技術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實際上,人工智能應用於自動駕駛,就是巡航導彈精確末制導的簡化版。

新能源汽車泡沫大,核心器件更具關注價值

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一大問題是泡沫太大,明星項目動不動估值就幾億美金。新能源汽車領域也有不少泡沫。我手裏拿到的是新能源汽車領域商業計劃書就有200多個,其中100多個項目是已經開始正式運營的。而在國外,日本不超過5家,美國不超過5家,歐洲頭部公司也就5家,德國是3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與整車相比,我更傾向於投核心器件,比如說“三電”(電機、電池、電控)或車聯網。

前一段時間有不少人忽悠華爲的任正非,說以後最大的終端不是手機,而是車,而且蘋果也放出風聲要造車,一時間造車新勢力風起雲湧,形成一個巨大的泡沫,這就像當年的共享單車風潮,一下子燒掉中國千億人民幣,令人痛心。

投資人不懂行業,看看財務報表就投資,這就是中國投資界的普遍問題。投資界呼喚更多的產業專家以合夥人的身份進入投資領域,比如我就是做傳感器和芯片設計的,你拿個類似項目給我看,我有30年的產業經驗,你騙得了我嗎?中國太缺乏產業專家,絕大部分投資人都是財務會計出身,手握精算師和CFA等證書,他們確實很優秀,但他們的問題是隻會看財務報表,不懂技術,投項目喜歡跟風,好大喜功。

資本應該放慢節奏,讓科技創新成爲市場主流

我經常遇到LP們看不懂所投項目的情況,但他們是金主,話語權比我大,最後往往是我拿自己的錢先投。最近中歐資本拿出11億美元投了第三代半導體項目,這個項目填補了中國空白,但沒有其他機構願意投。

我一直在呼籲大家放慢節奏,不要去追逐泡沫。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已經出現估值倒掛現象,一級市場投資人應該靜下心來,不要這麼浮躁地去“掙快錢”。我希望一級市場能利用這次機會來一次“撥亂反正”,讓科技驅動創新成爲創投的主流。

在美國硅谷,真正成功的投資人都是一些白髮蒼蒼的老人,他們經歷了幾次行業的潮起潮落大洗牌,而在中國,投資人多半是衣冠楚楚,身着名牌的年紀輕輕的美女帥哥。作爲產業專家,我遵循的是技術派戰略投資,更青睞那些“從0到1“的原創技術型項目。喬布斯實現了智能手機的“從0到1”,而且爲蘋果軟件打造了一個生態圈,這是喬布斯的偉大之處。喬布斯去世之後,我曾專程驅車去拜訪他的那間著名小木屋(喬布斯故居),院子的門敞開着,小屋子裏空無一人,我獨自在院子裏的石頭上坐了一會兒,大腦開始放空,冥想當年喬布斯如何發明出第一臺蘋果電腦。

我於1981年上大學,在國內上了23年學,學了4個專業,第一份工作在美國硅谷。據我觀察,美國真正的技術創新並不是誕生於亞馬遜、谷歌這些耳熟能詳的領軍企業中,而是誕生於諸如喬布斯的小木屋或車庫這些外部環境看起來比較破的房子裏,反倒是那些大型成熟企業在會產生抑制技術創新的副作用,他們對於創新技術不是扶持,而是用兩種方法來對付:一種是直接把這項技術或創新項目買過來,然後將其封存起來,什麼時候需要再啓用;還有一種是直接把創新項目滅掉,讓它們找不到市場或流量,關門大吉。

在華爲管理產品線時,我們必須要把產品銷售做到亞洲第一、全球前三,否則就會被淘汰。我到華爲工作期間,任老闆經常說:“華爲的最高追求是什麼?活下去。華爲的最低追求是什麼?活下去。”華爲活了30年,活到了全球老大、世界500強,2017年銷售額達到1000億美金,今年持續增長。其實“活下去“不是一件恥辱的事情,一個企業總會有它的生命週期,再好的企業也有滅亡的那一天,企業家與員工要做的事情就是延緩它的死亡。“活下去”這句話在格局或眼界比較小的人聽起來,會感覺是在罵他們和貶低他們,假如把時間線放大到100年、200年再來看,這句話其實是對的。

在硅谷的時候,我曾經歷過美國兩次重大經濟危機,一次是互聯網泡沫破滅,一次是次貸危機。硅谷作爲全球ICT行業翹楚,項目不僅比中國的項目便宜,質量也要更好,但看到優質企業成片倒閉,當時我就感慨,創業只能順勢而爲,如果逆流而上,即便是諸葛亮再世,最後也只能哀嘆“出師未捷身先死”。

第三次創業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金庸先生寫了一本書叫《射鵰英雄傳》,裏面有兩個著名人物,一個是郭靖,一個是楊康,整部小說的線索便是圍繞郭靖和楊康的成長曆程及江南七俠和丘處機打賭展開,最後丘處機向江南七俠認輸,說了句:人品第一、武功第二,意思是說,楊康的天分和條件都高於郭靖,但在“利國利民”這一點上,楊康輸給了郭靖。

我投項目更願意投像郭靖這樣的創業者,人品好,做事踏踏實實,不願意投楊康這樣的創業者,天資聰穎,人脈與資源豐富,與VC打交道時八面玲瓏。楊康學武功,可能看一遍就學會了,但他缺乏郭靖那種愈挫愈奮的精神。

第三次出來創業的人,成功可能性比較高。我接觸過的很多創業者,第一次創業多半是從大公司出來的,身披大公司光環,自己也頗有些自命不凡,但其實他們只是大機器中的一顆螺絲釘。我在華爲的時候,一年跑十幾個國家,每到一個國家,都是與該國總統、副總統和部長見面,但那是我代表華爲副總裁的身份和他們進行工作上的交流,而不是我本人有這個能力。很多BAT和知名外企前員工出來創業爲什麼失敗?原因就在於水土不服,不能落地。

經歷過第一次創業失敗,就會收穫一些經驗與教訓;到了第二次創業的時候,失敗原因多半是因爲商業模式問題,缺乏核心技術,或募資能力不足;等這些短板都補齊,心態也擺正,第三次創業的時候成功概率就相對比較高。

我最近在讀《資治通鑑》和明史,在裏面經常能看到某個歷史人物權傾一時,甚至當上皇帝,但沒過幾年就變成死無葬身之地,這些人和事,晚上看了會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歷史學家的精妙之處,就是能把一個人的一生濃縮成兩頁紙,呈獻給你看,而且他們的故事不是虛構的,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資治通鑑》本意是教當權者如何治理國家,其實“治大國如烹小鮮”,做投資、治理一個公司猶如治理一個國家,道理都是一樣的。(完)

口述:張 俊

採訪:阮聿泓

張俊

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後

中歐資本創始合夥人,董事長。
上海交通大學圖像通信研究所博士後,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圖形學碩士。中國電子學會委員,中國智能硬件行業協會理事長。
中國數字電視專家、美國硅谷歸國專家,國家工信部2020年中長期規劃專家組成員,國家十一五規劃專家組成員,國家863項目“高清晰度電視核心芯片”專家組成員,國家地面數字電視標準專家組成員。華爲高端專家,華爲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退休)。

中歐資本

聚焦領域:物聯網、人工智能、先進製造、芯片/傳感器、智能硬件、量子計算、5G(NB-IOT 、車聯網)、新能源車、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

投資階段:B輪、C輪、D輪、pre-IPO

投資邏輯:技術驅動型公司 。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競爭力/技術 、有發明專利。特別關注從0-1原創技術創新。

產業專家型基金合夥人:擁有25位世界五百強企業高管/專家(華爲 、高通、Intel 、富士康 、海爾 、TCL 、康佳 、美國思科 、廣電電氣 、博康股份 、摩托羅拉 、IBM 、前海海潤 、中科招商 、普華永道、大成律師 -全部總裁/副總裁/總監級別團隊在上海、深圳、美國硅谷、北京) ,具有30-20年行業實戰經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