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凶」非「凶」之简,「凶」为「凶」之「分别文」

今天,我们习惯视「凶、凶」二字是繁、简体的关系。比如:在office Word软件中,这两字是可以互相转换的繁简体:

简化字溯源:「凶」与「凶」的今生前世

实际上,「凶」并不是1949年以后简化方案的新造字,「凶、凶」在1949年的以前的用字习惯中,是视为互为异体字。

比如:1955年颁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1964、1986年颁布的《简化字总表》都明确指出「凶、凶」互为异体字:

简化字溯源:「凶」与「凶」的今生前世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注1】

简化字溯源:「凶」与「凶」的今生前世

1986版《简化字总表》【注2】

其实,从汉字字源的角度来说,「凶」是初文,「凶」是文字学上所谓的「后起分别文」,「分别文」这个概念是清代《说文》四家之一的王筠提出的。

汉字演变过程中的「分别文」有两种情况:【注3】

  1. 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
  2. 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务以别之者;

「凶」和「凶」演变属于第1种情况,也即:在本字「凶」的基础上加「儿(人)」旁造新字「凶」,分担本字「凶」的部分职务。

可能有点拗口,不怎么好理解,下面,我将「凶、凶」的演变、分化过程梳理一遍,你就能理解。


二、「凶、凶」的溯源与演变

「凶」比「凶」出现得早,始见于甲骨文:

简化字溯源:「凶」与「凶」的今生前世

「凶」从「凵」从「X」形,「凵」象「坑」,「X」是一个抽象「指示符号」,表示坑中的设计的机关,比如:竹刺,

简化字溯源:「凶」与「凶」的今生前世

甲骨文中田猎卜辞,记载殷人用这种坑洞陷阱捕猎,「陷」的甲骨文从「凵」从「鹿」,还有表示竹刺的笔画,如下图,就是表示「陷阱捕猎」的情形。

简化字溯源:「凶」与「凶」的今生前世

殷人田猎应该经常用这还陷阱,还有从从「凵」从「羊、牛、犀牛、狼」。。等的字形:

简化字溯源:「凶」与「凶」的今生前世

所以,汉字「凶」的本义是「地面的陷阱」,引申表示「灾祸、不吉利」等意思:

  • 甲骨文「凶」表示不吉利,如:《合集》5691:「贞:凶」。
  • 《上博竹书五.三德》简14:「是奉(逢)凶」,

总之,「凶」表示引申表示各种「灾祸、不吉」的事情,也表示「凶恶,残暴、恐惧」等很多意义,我们来看《汉语大字典》收集的古代文献中「凶」的一些用法:

简化字溯源:「凶」与「凶」的今生前世

简化字溯源:「凶」与「凶」的今生前世

简化字溯源:「凶」与「凶」的今生前世

引自【注4】

这样「凶」通过意义的引申,表示了太多的意义,容易产生歧义,大约战国时代,在「凶」的下面加「人」部造「凶」字,专门表示跟人有关的情绪,如「凶恶、恐惧」:

简化字溯源:「凶」与「凶」的今生前世

引自【注5】

(古文字中的「人」在今文字中演变「儿」形)

简化字溯源:「凶」与「凶」的今生前世

引自【注6】

这种演变就是上文说的「分别文」的演变情况之一: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相同演变模式的汉字有:「景、影」「止、趾」。

但是,古人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并没有严格区分二者,所以渐渐二者就成了互为异体字,但是,在唐宋时代,「凶」是视为正体的,而「凶」视为「通用字」,比如唐代《干禄字书》:

简化字溯源:「凶」与「凶」的今生前世

唐宋以后,「凶」渐渐比「凶」常用,在清代《康熙字典》中「凶」和冷僻字(歹凶)视为「古文」:

简化字溯源:「凶」与「凶」的今生前世

引自《康熙字典》

1964年。国家颁布的《简化字总表》,取简单的本字「凶」为标准体,舍去笔画较多的「凶」。这种简化方式叫做「从古从简」,也可以看做是「分化后再合并」。

其实,「凶、凶」合并这种「分化后又合并」,是正常的汉字演变现象,不论古今都有这样的演变过程,如:「果」和「菓」,「豆」和「荳」,「背」和「揹」,都是选用古本字,舍弃分别文。

汉字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人都可以造字,有些造字分化可能没有必要,具体表现在并不影响记录语言的准确性,所以,有些分化出来的新字会并入以前本字。

其目的是让汉字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字数,维持一个动态平衡。

---------------------------------------------------------------------------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1956).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1986). 简化字总表. 语文出版社.
  3. 孙风华. (2001). 王筠“分别文”、“累增字”及“重文递加字”浅议. 古汉语研究(2), 55-59.
  4.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1987),《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湖北辞书出版社,页337
  5. 李学勤等(2013),《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页650
  6.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1987),《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湖北辞书出版社,页29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