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可能大家一想起考古学家,第一印象就是好莱坞电影《夺宝奇兵》中潇洒不羁的印第安纳·琼斯博士: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但我是近距离接触、观察过考古学家日常工作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考古民工队」出工、收工时候「洛阳铲林立」的场景: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神器「洛阳铲」: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根据《汉语大辞典》、《辞海》等工具书的解释,「洛阳铲」本为洛阳盗墓人的工具,后来成为考古学家勘查墓葬的得力工具:【注1】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汉语大词典》——「洛阳铲」词条

「洛阳铲」特殊的半圆形状,能将地下的土层带出来,以便于细致观察土质,有经验的盗墓者据此确定墓葬位置: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俗话说:「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

「洛阳铲」因其简单实用,由最初「摸金校尉」的看家行头,迅速「风靡」考古界。

考古工作者基本上是人手一把,很多「考古民工」的学术生涯就是从操作洛阳铲开始的。

即便今天各种高科技在考古探墓中运用,但「洛阳铲」还是「神器」一般的存在。

我相信,很多读者在网络和电视上都听说过:洛阳铲是由民国时代洛阳盗墓者李鸭子发明的。

比如马未都先生在脱口秀节目《嘟嘟》就提到「洛阳铲是一个叫李鸭子发明的」,大背景是民国时代盗掘洛阳邙山古墓成风。【注2】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但是,我又看到一个《爷爷变成盗墓贼》的新闻:

自称是李鸭子孙女的李金英女士状告作家司卫平,李金英认为在司卫平所著的小说《洛阳铲》中摸黑了他善良、勤劳的爷爷李鸭子,并不是盗墓贼,他爷爷发明的「洛阳铲」只是为支撑包子铺凉棚的木棍挖坑。【注3】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法院认为司卫平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证明李鸭子曾经盗过墓,所以判定作家司卫平赔偿李鸭子的孙女李金英2万元人民币,以及承担诉讼费用。

一审和二审的判决书,显示作家司卫平两次都败诉了【注4】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也就是从法律角度来说:李鸭子是发明「洛阳铲」是为了「挖坑埋柱子支撑棚子」。

那为什么后来变成了盗墓工具的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看了很多学术文献和学者研究。我纯粹依据文献,谈一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其实,一直有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考证,下文对学者的研究综述一下。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秦建明先生2006年的论文《洛阳铲起源考》进行过考证【注5】:

他认为明代《广志绎》记载,当时盗墓贼就使用「铁锥」进行「探、嗅】: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明代《河防一览》记载筑造河堤之后用「锥筒掘试探之」,他认为「锥筒」跟今天的「洛阳铲」差不多了: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我觉得从《河防一览》的描述来看,这种「锥筒」的原理应该像那种「袋锥」:

也就是收购大米、油菜籽时候扎到袋子里面验货的那种「空心锥子」,空心部分能把袋子里的谷物带出来。

我很早见过这东西,找不到这种东西的图片,随便画一张渣图,明白意思就行: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该文同时指出:文献中记载「锥刺探地、探墓」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宋史》、《史记》、《汉书》都有简略记载。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也就是说:明代的「掘土锥筒」还不是「铲形」,明代以前的「铁锥」,文献记载很简略,是不是空心也不得而知。

秦建明先生引用洛阳古代艺术馆馆长赵振华的调查,结论是:

李鸭子对明清就出现「探地锥筒」进行了改进,从而发明「洛阳铲」,洛阳铲发明人「非李鸭子莫属」。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中国秦汉史研究学会会长王子今先生的《中国盗墓史》是唯一一本讨论盗墓史的学术著作。

该书也引用过明代的文献《广志绎》,书中只说洛阳铲起源于「旧时洛阳」,并没有说洛阳铲是李鸭子的发明:【注6】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王子今先生2009年发表过《洛阳铲的故事》一文结论也相同【注7】:

没有证据能确定是谁发明,但从「洛阳铲」名字以及只适用于黄土地区,大致可以判断洛阳铲最先是在洛阳地区制作并使用: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从现有的记载来看,对「洛阳铲」形状、使用方法、探土过程.....等信息,描述最准确、最早的记载确实是卫聚贤。

在1937年出版的《中国考古学史》一书中记载:在1928年,他看到洛阳盗墓贼使用洛阳铲:【注8】

用铁铲曲为多半圆洞形,置长木柄,在地上隔五尺凿一洞,因持铲凿地,土攒入铲中,用手将土取出,看土为活土死土。所谓死土,即天然的地层,活土是地层混乱,地层混乱由于曾掘地埋人,将土翻过所致。遇见活土,凿能容身的大洞而下,十九必得古物。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考古学者严辉的2014年的论文《探铲的发明和早期使用的历史》此文旁征博引,结论非常扎实:

「洛阳铲」出现上世纪20年代,根据洛阳文物工作者的走访调查,洛阳铲是洛阳马坡村某人所发明。【注9】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严辉先生不愿意指名道姓而是用「某人」,但我从他和秦建明论文给出的引用文献可以看出,都是引用自考古学家赵振华的说法。

显然取得一手信息的是赵振华先生: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赵振华其实也是一个考古学家,我根据严辉、秦建明提供的出版信息,找到了赵振华发表的在《潞泽会馆与洛阳民俗文化》一书中的《洛阳铲》一文,在文中他很明确指出当年走访过程、时间、地点、人物。【注10】

赵振华在1983年4月7-8日,采访过很多人,包括:

  • 洛阳市东郊塔湾村访问87岁的马三愚老人。
  • 能回忆起当年事情的很多老探工。
  • 在洛阳瀍河乡马坡村的采访过李鸭子儿子的李清泉

结果出奇的一致:李鸭子的创意,由铁匠陈印娃锻造出洛阳铲。

李鸭子的儿子李清泉在4月8日对赵振华讲述,李鸭子生前使用洛阳铲掘墓,教他辨认土壤的事情。

后来,发现赵振华在2010年发表的文章《洛阳铲》也谈到「洛阳铲」的发明,却绝口不提李鸭子,变成了清代嘉庆年间的马姓光棍灵机一动发明洛阳铲:【注11】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我只能猜测:

考古学家赵振华是为了避免惹上官司,因为李鸭子的孙女,从2004年就在法院状告媒体损害李鸭子的名誉权。

历史真相官:李鸭子和洛阳铲的迷雾

从前人的研究以及文献记载来看:

「洛阳铲」大致出现在20世纪20年左右的洛阳地区。考古学家卫聚贤最早对「洛阳铲」做出清晰无误的描述。

研究盗墓史的历史学者王子今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谁发明了洛阳铲。

从学者秦建明和严辉的论文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是李鸭子发明了洛阳铲,用于盗掘墓葬,后来在洛阳地区流行开来。

秦建明和严辉论文的依据都是来自考古学家赵振华先生2005年发表的《洛阳铲》一文。此文基于赵振华在1983年亲身采访。

综上所述:

赵振华先生30多年前的实地采访的证据,如果没有偏差的话,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可以证明:李鸭子发明了洛阳铲,之后用于盗墓。

但由于事隔多年,几乎变成「孤证」,我不敢随便下言之凿凿的结论,我将判断的权力交给读者,

但从法律层面来说,也许作家司卫平在法庭上,并没有请到赵振华当自己的证人。因此,他就败诉了。

没办法,法律就是法律,只看证据说话。

虽然本文没有找到确凿的答案,但是本文搞清楚「李鸭子发明洛阳铲」信息源头来自何方,也算是逼近了真相。

--------------------------------

参考资料:

  1. 罗竹风主编(1990).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卷5,页1177
  2. 马未都脱口秀《都嘟》,第66期,from:http://www.jianbaodangan.com/dudu/4339.html
  3. 郭红敏. (2014). 爷爷成了“盗墓贼”. 检察风云(17), 60-61.
  4. 两份判决见:http://openlaw.cn/
  5. 秦建明. (2006). 洛阳铲起源考. 文博(6), 17-19.
  6. 王子今. (2011). 中国盗墓史. 九州出版社.页215
  7. 王子今. (2009). “洛阳铲”故事. 寻根(3), 54-58.
  8. 卫聚贤. (1937). 中国考古学史. 商务印书馆,页114
  9. 严辉. (2014). 探铲的发明和早期使用的历史. 洛阳考古(4).
  10. 赵振华(2005),洛阳铲,洛阳文物局 洛阳民俗博物馆编《潞泽会馆与洛阳民俗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页163-164
  11. 赵振华(2010),洛阳铲,文史知识,06期,页93-9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