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8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我國五大主要鹽鹼地類型和延安南泥灣次生鹽鹼與退化耕地共六地,同時進行水稻插秧,建立稻作改良試驗示範基地,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審定區域種植試驗和鹽鹼地稻作改良技術產業應用示範。據青島市城陽區濱海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項目負責人陳超介紹,能在這裏種出水稻已經是突破性的進展了,該項目一期開工計劃1000畝,主要包括數字展廳、實驗種植田等內容,是城陽區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智慧產業舉措,未來還將探索發展都市田園綜合體,打造新型農業產業示範項目,加快建設“十里桃源、萬畝稻香”的美麗田園。

原標題:首發:畝產261公斤!城陽上馬耐鹽鹼水稻試種成功

畝產261公斤 袁隆平耐鹽鹼水稻在城陽上馬成功收穫

秋收時節,位於青島市城陽區上馬街道的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一片金黃,燦爛的稻穗隨風飛舞。今天,青島城陽上馬鹽鹼地稻作改良基地耐鹽鹼水稻測評會在這裏舉行。經過人工收割、機器脫粒、專家測評,最終得出,編號1803水稻每畝鹽鹼地水稻產量爲261.39公斤。編號1809水稻理論畝產669.24公斤。

這也意味着,以城陽爲代表的濱海小流域鹽鹼地也可變成良田。

畝產261公斤 袁隆平耐鹽鹼水稻在城陽上馬成功收穫

現場,青島農科院趙愛鴻副院長、青島農業大學韓仲志教授、東營農科院婁金華院長和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王志春研究員等七名專家組成的驗收小組,對基地種植的水稻材料1803進行測評,爲保證數據的準確性,這裏採用人工收割的方式,現場測評小組對該材料分3個地塊取樣,經測量、收割、脫粒、稱重、去雜、水分測定等多道工序,專家組將所有數據彙總計算出畝產量。綜合計算出編號爲1083的水稻材料畝產261.39Kg/畝。這一產量標誌着耐鹽鹼水稻在這邊鹽鹼地上試種取得初步的成功,下一步技術團隊將在區試和生產性試驗上繼續嘗試,早日通過國家品種審定。

畝產261公斤 袁隆平耐鹽鹼水稻在城陽上馬成功收穫

5月28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我國五大主要鹽鹼地類型和延安南泥灣次生鹽鹼與退化耕地共六地,同時進行水稻插秧,建立稻作改良試驗示範基地,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審定區域種植試驗和鹽鹼地稻作改良技術產業應用示範。城陽上馬作爲其中重要的板塊,有很強的代表性,經過130余天的生長,城陽基地的水稻長勢良好,試驗初戰告捷。

畝產261公斤 袁隆平耐鹽鹼水稻在城陽上馬成功收穫

據青島市城陽區濱海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項目負責人陳超介紹,能在這裏種出水稻已經是突破性的進展了,該項目一期開工計劃1000畝,主要包括數字展廳、實驗種植田等內容,是城陽區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智慧產業舉措,未來還將探索發展都市田園綜合體,打造新型農業產業示範項目,加快建設“十里桃源、萬畝稻香”的美麗田園。

畝產261公斤 袁隆平耐鹽鹼水稻在城陽上馬成功收穫

城陽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位於桃源河畔。一條桃源河,曾是王林莊社區的驕傲。河水沿岸土壤肥沃,既種蔬菜又種水稻,水稻結穗很好,在物質匱乏的上世紀50年代解決了不少人的生計,遠近的村子都很羨慕他們。上個世紀60年代的一場自然災害,海水順着河流倒灌進了已經抽穗的稻田,海水過了三四天才退去,即將收穫的水稻就這樣被泡死、稻穗被捂爛。又因爲連年乾旱,田裏的鹽分一直排不出去,富集在表面,原來種莊稼的耕地,就這樣變成了“春天地鹼白茫茫,夏天地澇水汪汪,秋天十種九不收,冬天地凍硬如鋼”的鹽鹼地。

畝產261公斤 袁隆平耐鹽鹼水稻在城陽上馬成功收穫

去年11月份,城陽上馬街道與袁隆平海水稻團隊——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達成合作,計劃開發這塊荒廢多年的鹽鹼地,種植改造之前這邊的土壤pH值在8.1左右,全鹽含量達到5.3‰以上,屬於中度鹽鹼地,只有在沿河周邊生長一些蘆葦,春天干旱少雨土壤表面白茫茫一片,踩上去硬邦邦的,夏天雨季因地勢較低容易引起水倒灌及黏土特性造成水汪汪一片。在測定了桃源河兩岸的土壤養分、鹽鹼度等指標後,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挑選了適合桃源河的耐鹽鹼水稻(俗稱海水稻),並採用“四維改良法”將鹽度控制在6‰以下,整合要素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素改良鹽鹼地。

畝產261公斤 袁隆平耐鹽鹼水稻在城陽上馬成功收穫

據悉,就在這片稻田旁邊,城陽鹽鹼地稻作改良研究所已基本完成主體的建設,這是以土地爲核心依託華爲公司的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雲計算技術等爲支撐的現代農業4.0樣板,正在助力區域萬畝鹽鹼地改良成爲十里桃源、萬畝稻香的田野。

畝產261公斤 袁隆平耐鹽鹼水稻在城陽上馬成功收穫

在此基礎上,城陽區正在進行智慧農業雲建設項目,包括農業物聯網信息服務中心、大數據存儲分析系統、農田環境遠程監控系統、自動農機設備作業區、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等在內的雲平臺。未來能夠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專家在線指導,爲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追溯體系。中國15億畝鹽鹼地中,其中約2至3億畝具備改造爲農田的潛力。袁隆平青島海水稻團隊由一粒稻種,通過推廣種植“海水稻”,讓億畝荒灘變糧倉,在國內外帶動萬億級產業,從品種研發選育到推動鹽鹼地改良成套解決方案,在荒廢的鹽鹼地上實現“中國芯、中國技、中國糧、中國夢”,爲我國以及全球的糧食安全作出貢獻。(記者 任俊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