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福,漢族客家人,事晚清著名的抵禦侵略的民族英雄。哪裏有殖民侵略,哪裏就有他反抗的身影,在那個受盡欺辱的年代裏,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現出來了強烈的愛國情懷。

一,大敗法國侵略軍

公元1882年,法國海軍上校李維業率軍侵佔越南河內,揚言要沿着紅河向北進犯中國,妄想建立一個包括越南和中國西南地區在內的所謂“東方帝國”。1883年劉永福率黑旗軍參加中法戰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戰鬥,便是近代歷史上著名的紙橋戰役,此次戰役中也擊斃狂妄的上校李維業,全殲侵略軍,這也是晚清繼左宗堂收復新疆以來最著名的一場以完勝外國侵略軍的反侵略戰爭。

然而,雖然在對法戰爭中屢戰屢勝,但是懦弱的清廷竟在1885年6月9日簽訂了屈辱的投降條約,造成了“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局面。黑旗軍用鮮血換來的勝利果實,就這樣被輕易地葬送掉了。

二,駐臺抗日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8月,劉永福便率黑旗軍赴臺北,後又奉命駐守臺南,並先後在潮汕、臺灣等地招募新兵,將黑旗軍擴充至八營,決心爲保衛臺灣血戰到底。

1895年4月,清政府戰敗求和,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把臺灣全島及附屬各島嶼割讓給日本。6月初,日軍由三貂角澳底登陸進逼臺北。劉永福在沒有朝廷援助的情況下,劉永福在臺南草擬了《盟約書》,發出聯合抗日的號召。表示爲保衛國土,“萬死不辭”,“縱使片土之剩,一線之延,亦應保全,不令倭得”。6月7日,日軍陷臺北,6月28日,臺灣地方紳民推舉劉永福繼任臺灣民主國總統,領導抗日。劉永福不受,仍以幫辦之職,入府城領導臺灣人民抗戰。將全臺各軍,及各地義軍百數十營,分別調遣巡防各要隘,並派人接替“內渡”大小文武各官的職務,積極領導全臺的抗日鬥爭。雖使日軍在臺喪命人數高達4600人,但終敗走。

三,愛國精神

劉永福看不慣清廷作風,多次革命,卻又不願意擔負“作亂”罵名。他不畏強權堅決維護國家的利益,年近古稀的時候還心繫國家安危,在袁世凱默認了日本侵略者提出的“二十一條”後拍案而起請纓殺敵。在他病重彌留之際還不忘反覆叮囑部下反帝愛國報效國家。

孫中山也曾說過劉永福是他自小楷模。

閱讀 0 · 文章內容不代表UC平臺觀點

相關文章